读后感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篇1
直到上了高中,学了《唐诗宋词选读》,我才感受到那韵味。
如果说现代诗是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讽刺社会丑恶嘴脸,是一把尖锐的匕首;那么唐诗是一杯茶。只有淡淡的品茶,宁静的看着茶水的雾气,才能知晓它的韵味,了解美丽与恬静背后诗人的思想与情绪。唐诗纵使带了太多的愤懑,伤感,豪迈不羁,离愁别绪…但在我眼中,它终究是一杯茶,一杯蕴含了无数情绪的茶。
这杯茶里,曾有一位诗人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杯茶里也曾融入了一个诗人的'豪迈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杯茶里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杯茶里也曾因边关的紧急战事而泛过一丝涟漪“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这杯茶里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已盈满热泪,只有重重的叹息…这杯茶里已融合了太多的叹息,它记录着唐朝的历史,它为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倾听着,记录者。它让我们懂得了去品诗,感受唐诗的魅力。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将那么多的情绪埋藏在心底,只为让我们去了解它内心深处的喜悦,叹息,痛苦,悲伤,秘密…我眼中的唐诗是充满韵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朴,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风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镇的婷婷少女,一颦一笑间有一股难以描述的韵致…这就是唐诗,它可化作千万种景象,千万种情绪,千万种风情。惟一不变的是唐诗骨子里的韵味,让人思索,让人感慨万分。
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篇2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而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宋词赏析》浓缩了唐诗宋词的精华,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名诗名词。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这首词的赏析。这首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所写。整首诗是这样的: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 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一线高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这首词的赏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告诉读者这首异乎寻常的词是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叛徒所害而被俘与同时被压北行的同乡好友邓光荐临别时写下并送给邓光荐的。这首词对国族的不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是我们对文天祥的壮举表示热忱的赞慕。这首词用了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词韵。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的赏析点明了此诗是作者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具体的展现了当时边疆景象的肃穆和凄凉,告诉人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 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并巧妙的运用了音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这本是其实还有许多像此类值得大家去品读去欣赏的诗词。它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着特殊的含义,就连它们的标点符号上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它们不仅传达着是人在不同年代对生活产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们对进一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学上不可缺的部分。本书清楚的讲述了大约六百多首唐诗宋词,并进行了详细的赏析,是我们学习语文必读的一本好书。
历史,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山,只要你去发掘它,就会收获无限的知识。
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篇3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篇4
一是由于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停课一个月,课时减少了很多,而《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分12个专题,因此不可能对每首诗、词都作详细讲解。
二是因为诗歌不像小说那样有精彩的情节,学生对诗歌教学往往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三是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上的诗、词,甚至连名句默写都不涉及选修教材,因此这本《唐诗宋词选读》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高考考不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这门选修课之前,结合平时考试成绩,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知道做好诗歌鉴赏可以拉开与他人在语文成绩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胜算。而高中能集中学习诗歌鉴赏,一是现在,另一就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样即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但最起码能加深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认识。
其次,针对学生诗歌知识薄弱的情况,我初步从题材的角度介绍了诗词的分类,了解各类诗歌常用的.意象、常见的思想情感等。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给专题一和专题二的诗歌进行分类。在停课之前,教学类容主要涉及到“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以及“怀古诗”。如《送魏万至京》、《春夜别友人》两首送别诗,在教学时,从读懂诗歌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物象(月、浮云、鸿雁、柳、酒、泪)、时间(傍晚、拂晓)、告别地点(灞桥、长亭)、交通工具(帆、车马)、行为(目送、眺望、牵手、泣下、想象);然后从送别的原因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分析诗歌中传达的细腻情感,如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口吻不一样,李白的《春夜别友人》是朋友之间的,而《送魏万之京》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除了不舍之情,还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对于设计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
曾经有人在新课程改革不久说:“新课程改革新在选修,难在选修,突破点也在选选修。”用好《唐诗宋词》,就能让学生诗歌阅读方面有所突破。
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篇5
阅读完《唐诗宋词三百首》这本书,顿时感觉到自己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让我深深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仅仅一句诗,一句词,就能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志向和当时社会的背景。唐诗宋词乃国之精粹,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他们就像文学中的两头巨龙,用它们脱俗的韵律缠斗出一代文学之胜,代表着辉煌一代的文学之国。
唐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唐诗把各种思想、艺术、音律和文字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全部做完。”由此可见,唐诗难以被超越、难以企及。于是便涌现出两千多诗人,其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形成了初唐时期诗的飓风,他们是领导者,开启了诗的殿堂。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就像被上天赐予了神手一样,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绝诗,堪称史之绝作。一首《渡荆门送别》巧妙地运用现景,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一首《蜀道难》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使我能联想到崎岖、难以跨越的蜀道,该诗反复咏叹的写法给我强烈的震撼,令我每每读起都十分的感叹;一首《将进酒》借醉意写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愿酒醒对寂寥;《清平调》三首更是绝诗,一首将人带入空间世界,一首走进楚汉时代,写绝了当时的荣华富贵。李白的诗说尽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事件,也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
说完李白,再来说说杜甫。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处于战乱时期的他,也有许多旷世奇诗,多首诗描述了中唐之后日渐衰败的社会风气。一首《望岳》表述他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他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垂老别》《无家别》整组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大背景下,使我感觉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杜甫在此环境下仍然心系祖国,不忘祖国。他的《春望》《兵车行》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风大多就是这样了吧。当然还有许多绝世好诗:《使至塞上》《虞美人》《从军行》《春夜别友人》《过故人庄》……我现在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仗长”中骄傲,在那难以超越的唐诗中怀念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回忆那些历史长河中悲欢离合的事物。
宋词历来与唐诗齐名,最早的称谓是隋时有乐曲调艺术特色的“曲子词”,但宋词诗人也为宋词由唐入宋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便有我最喜欢的几首词。柳永的《定风波》中思妇心中的“免死年少光阴虚过”,率意大胆的词风使之成为柳永“俚词”的杰作。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魂牵梦绕,游子思乡,即使风景无限好也难抵思乡之情。此词气势开阔,柔中有刚,是羁旅词中难得的佳作!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此词上天下地,又像歌一样动听。这种雄浑豪放的新词风,把人的一切幻想尽纳其中,“何似在人间”是苏轼给人们幻想的答案。此时,我又想起他的《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一个问句起头,又借喻巧妙作答,隐含着对人生深深的思考,表明人间凡事无绝对。结尾更是运用典故别出心裁地突出了作者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此词真是使人感悟至深啊!
唐朝的诗人们,大宋的词人们,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了国家,他们的'思想都围绕着祖国的江山社稷转动,他们的感情都贯注给了国家,他们值得我们纪念!阅读每一首诗,每一首词,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联想到历史的画面,聆听到时代心声,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些当年在诗坛、词坛中的风流人物已经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遗迹中。但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就好像陈酒一样散发醇香。没错,诗词中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诗词中的奥秘更值得我们去探究。所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啊,中国文学的辉煌需要我们继续传诵、继续升华!品读经典唐诗宋词,弘扬中国诗词的浓厚文化底蕴和不绝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我相信,伟大的中华文化必将永远令人惊叹,令人仰望!
唐诗与宋词的读后感篇6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这些文体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以至一提起某个时代,人们便会联想起某种文体;一提起某种文体,人们便会联想起某个时代。如汉朝的赋,六朝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清两朝的小说、戏曲,民国的白话文学等。这些文体在所代表的时代里,作者最多,作品最繁茂,艺术成就最高,如山岳峥嵘,百花竞艳,美不胜收。
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词,作为比诗体更自由的韵文体裁的文体,发起于唐,历五代,至宋而大成。宋词实乃词中经典,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名篇佳作,精华毕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诗已被唐人做尽一样,好词也被宋人做完了。
唐诗宋词,犹如日月同辉,珠联璧合,共同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
唐代为我国诗之盛世。唐人以种种因缘,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唐帝国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一百多年间,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叛乱之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未停顿下来。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唐诗是在既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的基础上繁荣发展起来的。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主张,冲破了齐梁以来宫廷文学的苑囿,恢复了汉魏的传统,重新使诗歌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为唐诗开拓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盛唐诗人在初唐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六朝的艺术技巧,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传统,努力表现他们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潮。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便是这高潮中两位伟大的诗人。中唐时期,又有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这个运动成为贯穿晚唐的现实主义的巨大潮流。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唐宪宗元和六年,作者因母亲去世,退职回到故乡下邽的渭村,居丧三年。在这段时间,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们的痛苦深表同情。元和八年(八一三)冬天,他写了这首诗,记下自己的感触。
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诗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宋词多绮语,往往被人看低,认为其居下品,比不上诗。在下深觉不然,宋词之华美如月中嫦蛾轻舞,宋词之壮烈如大气狂吞山河,宋词之寓意如酒香巷深待寻,我深爱宋词,虽不才,也愿留下些文字,以供自娱。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先来看这首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借物起情,已是深秋时节,连花草也哀愁了起来,天气渐冷,燕子也飞走了。连明月也不懂离别的痛苦,只是斜光照到天明。昨夜的西风将碧树都凋谢了,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不见思念的人。想要寄去诗词与书信,可是山长水阔又怎知他在何处!何等的悲凉,何等的思念。
晏殊还有一作《浣溪沙》内中有两句十分的出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于花的凋谢是无可奈何的,年华不也一样吗,离去的东西就不会回来了,可是那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一样。无可奈何,何其无情,似曾相识何其有情,一无情,一有情,鲜明的对照,激烈的互射,可见它之出名,并不是偶然的。
再来看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柳三变柳永的《凤栖梧》: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独自倚靠在高楼栏杆边,风轻轻的吹着,远望天边,仿佛离愁从那黯黯生出。残阳照着草色山光,没有人理解我的心事。不如狂放的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原来这样喝酒是无味的。衣带渐渐的宽松也不后悔,他本来就是值得我为之憔悴的啊!最后的两句堪称一字千金,衣带渐宽终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这种执着和激烈,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柳永的另一作《雨霖铃》也很是著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认为是千古名句,多情总是在伤痛离别,更碰上如此孤独的清秋,今夜酒醒在何处?风一吹,才清醒的看到两岸的杨柳,残月在天,清光如水。似有一种惊梦的感觉。
辛弃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爱国词人,他出身于农民武装队伍,带有豪侠气质,南归后又是征战沙场,又是出任大吏,又是啸咏山林的词人,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辛弃疾一生都想着收复北方的失地,但朝中的投降派把持了大权,使其郁郁不得志,又深忧国家的兴亡以及对投降派的怨愤也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所以他才会咏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词来。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堪称词界第一意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篇写元宵佳节都市的繁华景象,尽管已经偏安江左,过了长江便可以看到敌人戎马驰骋,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却还是惊人的,下篇作者突然笔锋急转,特意塑造了一个异于那群醉生梦死之徒的少女形象,这姑娘是美丽的,又是高洁的,突然她消失在视线中,在人群中寻找千百遍也没有看见,不想猛然回头,才发现她悄然站在零落,游人稀疏的所在。这里,我以为辛弃疾是把自己本人寄托在那姑娘身上,笑语盈盈暗香去,自己的灵魂是美丽的,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不愿同那些醉生梦死之徒胡混着日子。
宋词却有些绮语,但都颇耐人寻味,意境深远,流传至今。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比如欧阳修的《玉楼春》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比如秦观的《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词也不乏忠君爱国之作,如岳飞那首气吞山河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来令人热血澎湃,意气风发。又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如陆游那首《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两句表明了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后两句写梅花不堪风雨摧残纷纷凋落,又与泥水混杂,已经分辨不出花的样子来了,这是何等的悲惨,但只有香如故不管如何摧残,梅花那特有的香味却永远如故,是怎样也改变不了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无可否认应为宋词发展为豪放之作的代表,在此之前宋词多为婉约派,直到苏轼的出现,此翁以其淋漓巨笔,书万丈豪情,以其豪放思想,翻万丈波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后仿佛画面就在眼前,真可谓高视阔步,气势雄浑啊。
最后,我们来看看有史以来最卓越的女词人李清照,她不仅以惊人的才华,高步词坛,而且是最早的一个词评家。她熟通音律,掌握高度的艺术技巧,目无余子,简直不把欧、晏、苏、黄等人放在眼下,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李清照的词,以曲折细腻见长,能把一些非常纤细的事物或感情,通过绝妙的艺术手法加以再现,不但以豪放见长的词人望尘莫及,便是一般婉约为宗的高手,也相形见绌。有人称赞她的宠柳娇花绿肥红瘦,也有人赏识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却独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不知该是怎样的女人才能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