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人物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每一篇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观点都不同,这反映了个体阅读的多样性,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鳖与主人的读后感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鳖与主人的读后感篇1
最近,我正在看一本杨红樱写的《想变成人的猴子》。
这本书书大致是讲:有一次,一个名叫“对对眼”的坏老头在公园耍猴,一个名叫马小跳的孩子看见这个情景,非常生气,叫起了他的朋友与他的'猫来拯救猴子,经过千方百计,终于救起了猴子,马小跳把猴子放到自己的家。马小跳的猫跟猴子一番交通后,得知猴子来自大自然,被“对对眼”给骗到城里来给“对对眼”赚钱。猴子在马小跳的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最后,马小跳与他的朋友们把猴子送到大自然里。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道理。
鳖与主人的读后感篇2
福禄培尔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于教区事务,继母对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禄培尔的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构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由此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由于受到德国绝对唯心论代表人物(谢林、费希特等)的影响,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带有非常强烈的神学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影响,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智的'生物,与石头、植物、动物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服从于同一条发展规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质,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于上帝的,人性也应统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基于这种性善论的观点,福禄培尔认为教育应该是容忍的、顺应的,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
福禄培尔还运用比喻来论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他在《人的教育》第10页上写道:“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他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回到我们的中学教育,如果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一台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健康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们在办学时也应该要遵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卢梭曾经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说考高分、上名校、谋求好职业等等。当然,考高分、上名校、谋求好职业不是不重要,但它们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健康地生长,生长好了,成了一个优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实现。
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看,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以葡萄藤的生长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阳光雨露,教师就像专业的园丁。
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所以,学校在安排功课时不应太密集,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顺应他们的本性并发展他们的禀赋。
适宜的环境的另一个要素就是专业的好老师。其实,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影响,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老师,通过他们去影响学生。老师当然要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形成一个场,通过这个场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世界观。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个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长,凝聚了—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影响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总之,教育要适应自然,就要以学生的生长为终极目的,要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阳光雨露(自由的时间)和配备专业的园丁(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这些方面都具备了,也就掌握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鳖与主人的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在读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丛书之一的《想变成人的猴子》一书,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笑猫被杜真子的妈妈赶出了家门。这只猫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吃老鼠;二是会笑,能听懂人说话。他和老老鼠成了好朋友,老老鼠把夏宫让给他住。有一天,他看到有一位对对眼老头虐待猴子,便和马小跳一起拯救这只猴子,终于正义战胜了邪恶,马小跳把猴子带回了家。猴子看着人的生活很舒服,也想变成人,便制造出不少麻烦,但他却浑然不觉。马小跳的爸爸用了千方百计才把猴子放回了大自然。
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对 对眼老头虐待猴子的情景让我感到十分气愤,由此我联想到了生活中有时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虐待动物的现象,如街头耍猴的,耍猴人手拿长鞭击打被耍的猴子!命令他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可怜的猴子为了一点可怜的食物,为了不被抽打,不得不服从。每当看到这些现象,我就感到非常气愤,也非常痛心。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为保护动物做出努力吧,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鳖与主人的读后感篇4
作为一个初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教师,我不禁怀着对教育事业挚爱的热忱,同时心里也诚惶诚恐,面对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我能否扮演好教师的身份。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是我的指导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书,随意翻了几页,发现并不是什么教学实例与教育理论的结合,而是纯理论的一本书,真的怀疑自己是否有耐心看下去。但当我静下心来看这本《人的教育》时,我觉得老师的推荐是真知灼见的。
福禄培儿是19世纪上半页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是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主张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并与裴斯泰洛齐一样充满着对儿童深刻的爱。福禄培儿创立了“幼儿园”这个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被看作是幼儿教育的开端。在《人的教育》中,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发展法则相同。他把儿童成长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他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婴儿期,第二童年期,第三少年期。婴儿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照料儿童,发展他们的外部器官。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展外部器官和发展语言,还要重视儿童的游戏、艺术教育和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少年期是学校教育时期,主要是向少年传授知识,陶冶他们的意志,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曾经以为在师范校园里学习了3年,对于自身各方面的内涵都有了很大的补充,应该修炼得八面玲珑了。但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的那一双双渴望新知的眼睛,听到学生那五花八门、新奇古怪的问题,我也懵然了。福禄贝尔就在书中告诉我“父亲、教师和儿童的教导者们,你们不要以‘关于这个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我自己还不知道’等话来回答孩子。你们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授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启发孩子去获得新的知识。
你们应当在自己观察事物的同时引导孩子一同观察,并使观察到的东西留在你们自己的和你们所照管的孩子的意识中。”学生把老师看作是《十万个为什么》,认为老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当他们感到疑惑时,就兴冲冲地跑来。而当我也不能解答时,我不再胆怯,不再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而是俯下身,看着学生:“你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你愿意请老师当你的助手,一起去寻找它的答案吗?”学生听了我的话,会很兴奋,他会积极地思考,用各种方法去找寻答案,并愉快地及时地告诉我他新的发现。
“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懂,那么可以像孩子那样去做,去求救于父亲和母亲,与孩子一起当孩子,与学生一起当学生,与他们一起去接受”,福禄培儿的话让我想到一直在提倡的“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教师与孩子同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扬帆起航的技能。同样,在学习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可是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真的会让你头大,他们会问“人造卫星是男的还是女的?”、“青蛙为什么是四条腿,而不是两条腿?”诸如此类跟课文内容不相符的问题,以前我会狠狠地瞪着那个学生,看着他慢慢地低下头。可是福禄培儿却说道:“让少年儿童的眼睛和感觉作为你的向导指引你前进吧!因为你会知道并从中得到安慰的是,单纯的、自然状态的少年对于不完全的真理和错误的观念会感到不可容忍和无法忍受。对于少年儿童提出的问题要冷静地、认真地加以对待,从这些问题中,你和这些孩子都会得到教益,因为它们产生于天真的头脑。”确实,当了快三年的老师,我感觉自己的心天真了许多,我会蹲在地上,像小时候那样去观察蚂蚁来来往往地搬家,也会侧着耳朵去倾听小鸟并不清脆的叫声,猜测它在说些什么。
记得三月份的时候,在课外活动课时,我与学生一起去放风筝。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老师,老师,你看,我的风筝飞得好高啊!”有的着急地跺脚:“老师,快来呀,我的风筝不肯飞。”我跑来跑去,满头大汗,可是一点都不累。看着风筝在空中高高地飞翔,这才明白了福禄贝尔提倡的“教师应当像孩子们中间的一位父亲,弟兄们中间的一位兄长那样与他们同往,一起到野外去,让他们仔细观察和理解自然或四季向他们显示的景色。”
在福禄贝尔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从他的主要著作《人的教育》里摘下来的字句:“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我想:作为一名立志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教师,我愿意追随这样的话“来吧,为我们的学生生活。”
在乡村中生长,不仅形成他孤独的个性,同时也是使他喜欢和大自然接触,使他沉浸在大自然中,不断的思索。同时他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创造力的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性。他所创办的学校里专门设有一个大教室提供给儿童做游戏,外面还有一个花园给孩子们种花和一些其他植物。就这样,他开创了幼儿园—一个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下自然成长的儿童花园福禄贝尔的思想对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影响之深远
福禄贝尔提出,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他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智生物,与其他事物一样坐车是不完善的,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顺应人的本性去继发于推动它有意识的和自觉得完美无缺的表现并加以发展,从而达到这一目的”在福氏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和推动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相统一,为了达到这种统一,福氏便强调了劳动与其他各种活动的教育意义,并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能见到真正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虽然在社区和学校,经常会让孩子们在校花园里种植植物,甚至是设置一个供儿童公共游戏的场所,组织他们做手工等,但是,又有哪一个教师家长会支持鼓励孩子挖坑爬树,满脸泥巴的在打闹嬉戏。
作者认为,学校的任务是“脱离了狭隘的家庭圈子进入到广阔的世界的儿童,由以往对客观事物的仅仅是表面的,非本质的观察进入到包括对学生自己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观察,从而获得关于事物内在本质和事物内部倾向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正是由于学校担负着这样的任务,福氏更是深刻的了解到教育适应自然天性的重要性,从这一原则出发,不是毫不在意的纵容儿童的胡闹,也不是可以的压抑与镇压儿童爱玩的天性,而是应该向园丁修剪葡萄枝那样“十分耐心的,小心的顺应植物的本性”。“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地成长。他们需要活动和认知,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他们要主动地发展自己。”而我们的教师,就应当承担这样的引导角色,依照儿童天性积极引导,顺应儿童天性,从而结出最美好的果实。
当然,人的教育离不开学前这一阶段,作为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幼儿教育之父,福氏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从这点来看,福氏自身的经历就显得尤为深刻,福氏曾说过“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知道他将来要重新离开人家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幼年时遭遇的不幸与挫折使福氏清楚认识到“假如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遭到损害,假如存在于他身上的他的未来的生命之树的胚芽遭到损害,那么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所以不光是福氏,近现代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哲学家都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福氏的教育被视作是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
福氏在书中强调,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可分割,两者应当相互补充,他相信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他创办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就是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
福禄倍尔是在其教育理论系统中,尤其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在他看来,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因为儿童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游戏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儿童积极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他设计出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他称这套活动玩具为“恩物”。不仅如此,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福氏还强调了劳动等各种活动的教育意义,二十的经历使他更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交流,因此他还主张建立儿童园地,供儿童种植和培育各种植物。
鳖与主人的读后感篇5
猴子和人长得很像,但始终变不成人,但有些无知的猴子,以为只要和人做的事情一样就行了。
?笑猫日记之想变成人的猴子》中说在夏天的开始,笑猫带着一颗受伤的自尊心离开了杜真子家,住进翠湖公园的一个秘密山洞里,和一只受欺负的猴子成了好朋友。一场暴雨淹没了山洞,笑猫和猴子来到了马小跳家。马小跳的生活让猴子羡慕不已。猴子一心想变成人,就努力的去做人的事情,但是猴子始终是猴子。
我也妄想着立刻变成大人。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时,头趴的有点低,爸爸就说我:“头抬高点。”可我却把这事当成耳旁风,等爸爸走了,我的头又趴低了,心想:“大人就是爱管小孩,我以后长大了,也要好好管管我的孩子。”可我又想:“如果我的孩子非常听话怎么办?以后的事情还是以后再想吧!”
猴子就是猴子,小孩没长大是一直是小孩。
鳖与主人的读后感篇6
美术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用一句话说就是:“只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就是美丽。”最近我学习了杨景芝老师的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书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分析和论述她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