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书的读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23-10-11 作者:Trick

读后感是情感的外溢,是我们在阅读中情感流露的真实写照,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共鸣,有时甚至能找到灵感,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与数学书的读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优质6篇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篇1

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一次在某数学论坛闲逛,发现多人在谈论此书,而且评价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数学有关的,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这本书,直到真正阅读此书时,这本书已经在抽屉积尘多时。读了之后才发现收获真的是太多了。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爱因斯坦评论说:“《什么是数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阅读此书让我们明确知道了什么是数学?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竟演变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但却不能导致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阅读《什么是数学》,将对教师、学生和一般受过教育的人有一个建设性的改造,让大家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学,我想若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有了一个认知,会让学生学起来不再觉得数学是那么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书作者那样高屋建瓴,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判断出哪些是数学本质的知识,纯熟地处理有关的数学内容,还要取决于我们身为师者的数学底蕴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醒悟到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终极目的,而绝不是解题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我今后努力地方向。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篇2

我自从读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爱上了数学。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的强大。马小跳、毛超、唐飞、张达的人,用数学的眼光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他们用数学的力量从热带雨林里面的红毛人的手中逃脱、用数学算出了数学王国的密码、研发出了煎荷包蛋的秘诀、算出了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年龄。

在这本书中,“四大金刚”精通数学。但是有些时候也难免会遇到不会的难题。他们谦虚的请教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这种学习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对马小跳的印象很深刻,活泼、可爱、淘气、顽皮,形成了一个淘气包的形象。而我对唐飞的印象也更深刻,他是一个真诚、爱吃、热于助人的好孩子,形成了一个吃货的形象。而丁文涛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看好,虽然他精通数学,但是他有时还会撒谎、还时不时为难马小跳,就因为这两点,他让我觉得很厌恶。

读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爱上了数学阅读。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篇3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篇4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马小跳玩数学》,我读过很多杨红樱阿姨的书,如:《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我还是第一次读。它可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它告诉我们怎样能从数学中找到乐趣,怎样在玩中学习数学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我最喜欢的是《糖纸换糖果》这一篇,它讲的是马小跳的妈妈每周给马小跳10块糖,每攒2张糖纸可再换1块糖,问马小跳一周能吃多少块糖?我在心里暗计算:10块糖就有10张糖纸,每攒2张糖纸可换1块糖,就可以换5块糖,一周马小跳就可以吃15块糖。

当我把答案告诉妈妈时,妈妈直摇头,她说马小跳一周可以吃19块糖,让我再仔细想一想,我想了半天才弄明白:先吃了10块糖,就可以换5块糖,吃完这5块糖,能再换2块糖,还剩下1张糖纸,吃了换到的2块糖,又可以换到1块糖,这块糖的`糖纸和之前剩下的那张糖纸加起来,又可以换1块糖。10+5+2+1+1=19所以马小跳一周可以吃19块糖。你看《糖纸换糖果》这道题是不是很有趣!

跟着马小跳,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玩数学,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我已经爱上数学了,已经离不开数学了。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篇5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本书的作者是梦小得。

这本书主要讲数学十分好玩,书中的人物有怪怪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

书中的故事讲,怪怪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学老师,他讲的数学课总是很好玩。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人,他在上数学课时总会变一些魔法,比如,带着他的学生去旅游,让学生们从中发现数学,学会数学。他还让学生们也尝尝做老师的味道,还让学生也尝试着变一些魔法。与此同时,学生们在学数学时学得十分快,也十分好

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数学特别好玩。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怪怪老师,因为,我觉得他讲的数学课非常好玩,所以,在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我就发现,学习是快乐的,是简单的,只要你找对方法。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读一读这本书。

我爱数学!

与数学书的读后感篇6

?马小数玩数学》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学课外书,马小跳是我们熟悉的小数学家。假期里,我第二遍阅读了四年级的《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马小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数学难题的故事。里面的故事都蕴含着不同的知识,通过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和马小跳一起学数学,玩数学。

在“老爷爷和老奶奶谁年纪大”这个故事里,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是我们熟悉的年龄问题。故事讲的是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在公园里遇见了数学教授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大家想知道老爷爷和老奶奶谁的年龄大,就在那里争论,谁也不服谁,最后他们派了张达去打探。老爷爷没有直接告诉张达,而是让张达带来问题:今年我的年纪加上老奶奶的年纪一共130岁。20年前,我的年纪加上13岁,是老奶奶的年纪减去13岁后的2倍。这可难倒小朋友们了。你是否和马小跳他们一样傻眼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秘吧!

我们知道,年龄问题常常会用到差倍、和倍、和差的解题方法。我们要牢记年龄问题的三大特点:一,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二,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三,两个人的年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只要我们记住方法,读懂题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这道题的突破口就在于20年,如果按20年来计算,老爷爷老奶奶的的年龄和是130减去20乘以2等于90,根据最后的条件,20年前,(老奶奶的年龄—13)乘以2等于老爷爷的年龄+13,我们把90分成2个接近的数代入到算式中,算出20年前老奶奶43岁,老爷爷47岁,验算43+47=90是正确的,所以老奶奶今年是63岁,老爷爷是67岁。

除了这个故事,还有“火车中的速度”的行程问题,“欧阳校长的项链”的周期问题,与“夏林果合影”的排列组合问题等等,每个故事都充满了趣味,引人入胜。除了有趣的数学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马小跳也是很让人喜爱的,我们要向马小跳学习,碰到难题认真研究、独立钻研。

让我们一起加入马小跳玩数学的行列,和马小跳一起来学数学、玩数学,在五彩斑斓的数学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