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起草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制定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篇1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篇2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篇3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数学思考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2.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7至第46页共3节内容安排3个例题。学生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二),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表内除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表内除法(一),学生已经熟背乘法口诀表,初步学习用表内乘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下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意义,以及用2-6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感受平均分的用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
重点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难点对于乘法口诀的掌握并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数学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背诵乘法口诀,抢答口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师:观察主题图片,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小组合作讨论:一共有多少面小旗?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每行有7面小旗,一共有8行,七八五十六7×8=56(面)
生2:每列有8面小旗,一共有7列,七八五十六8×7=56(面)
师总结:不论是先数行还是先数列,结算一共有多少面小旗都用的乘法口诀是七八五十六。
师: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这是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生:56÷8=7(面)
师:把56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这就是平均分,根据七八五十六求出商。
师: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能挂几行?
生:56÷7=8(面)利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算出答案。
小试牛刀:完成课本第38页做一做1、2小题。
教师巡视,大家完成后请一位同学订正答案。
总结:用乘法口诀求商都是利用以下公式
总数÷每行的个数=行数
总数÷行数=每行的个数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第3小题。教师巡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篇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篇5
单元分析
教学使用计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在整数四则计算(口算、笔算、估算)和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
本单元的计算内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探索规律的内容结合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运算分散安排。在单元结束时,有一次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
1?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教材结合两张购物的照片,让学生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
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器和键盘之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2? 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00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例题中的38+27和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想想做做里有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四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102页例题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第一步先算式题中的乘法,并把积记录下来;第二步再按清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后,计算式题里的减法,得到最后的结果。至于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对于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第102页的底注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直接按键,不必按运算顺序按键。
3? 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材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成组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如第101页第4题: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
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对了就可以,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在上面的一组算式里,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1) 各道题的乘数分别是1(一个1)、11(两个1)、111(三个一)、1111(四个一)、11111(五个1),依次增加一个1,所以下一道算式应该是111111(六个一)相乘。(2)各道题的积依次是一位数、三位数、五位数、七位数,接下去的算式的积应该是九位数和十一位数。(3) 各个积的最中间的一个数字依次是1、2、3、4,接下去的算式的积的最中间一个数字肯定是5、6。(4)从第二个算式起,积的最中间数字的左右两边分别是1和1、12和21、123和321,左右两边的数字是对称的,接下去的算式的积的最中间数字左右两边肯定是1234和4321、12345和54321。同一种规律也可以不同的表达,如1234321的前半部分各位上分别是1、2、3、4,逐位多1,后半部分各位上分别是3、2、1,逐位少1。
4? 通过推算,体会一亿有多大。
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里的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三个栏目有相同的学习方法,都是从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数量开始,通过一步一步推算,得出数1亿本练习簿用的时间、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1亿粒大米的重量。在具体情境和推算活动中体会1亿有多大,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算是在表格里进行的,练习簿的本数、小朋友的人数、大米的粒数的末尾每次添上一个0,相应的时间秒数、长度米数、重量克数也同时在末尾添上一个0。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算并不困难,只要细心些,不漏写或多写0就可以了。如果把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一边推算,同时读一读写出来的数,能减少错误。
完成推算以后,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把数1亿本练习簿用的秒数换算成大约是3年时间,把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换算成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把13亿粒大米的克数换算成可供一个人吃大约223年。通过这些换算,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体会就丰富了、具体了。如果有学生在进行14000000040000000的计算时,想到把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也是可以的。这个知识本册教材的前面已有安排,如42和4020的商相同,408和40080都商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单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 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