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3-07-08 作者:pUssy

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考虑文字表述规范,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案发挥着特别重要的功用,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的可爱。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课文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方法:

读议感悟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自然风光?生说。老师这儿也有些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你能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他吗?生描片。是的,这就是牧场之国的荷兰,让我们随作者一同去感受异国风光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2、读了课文,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生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3、荷兰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多让人神往,让我们走进荷兰,来欣赏美妙的一天。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把体会写在旁边。

2、谁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生说,师评价。

4、白天,在荷兰,这个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小鸡、马群、黑猪是主人,那儿是它们的王国,那么夜幕降临晚上的荷兰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之间读读第五段,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荷兰晚上的词语。

5、生读,找词语,读出感受。

6、就让我们在读中来欣赏这真正的荷兰吧!欣赏图片8——11

7、文中四次提到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能说说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吗?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个——的地方!

8、所以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生齐读句子,练习说句子:是……也是…

9、欣赏图片14——24

四、课外延伸

1、读读资料袋中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全文:

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荷兰,但学了课文,这个国家就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感受到了荷兰景色的优美,动物与人的和谐统一,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风光图片,并写上简短的描述。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成群骏马绵羊成群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本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读课文,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练习说话,说感受,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积累词句,难点是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为了能解决这两点我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最终,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的缺点是评价语言的单一,部分学生平翘舌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方面训练学生。

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掌握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1)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布衣元帅指谁?为什么是“布衣”元帅?课文写了哪些事?

(2)引导:“布衣”是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穿布做的衣服?

请在阅读时找出课文理解的依据。

2、初读自学。(小黑板揭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划出新词。

(2)划出解释“布衣”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3、检查学生对课文熟悉情况。

(1)“布衣元帅”指谁?随机简介徐帅。

(2)你怎么理解“布衣”这个词的意思?(此间涉及中心理解,只要求找到课文依据,说出大致意思。要点:①指徐帅平时穿“蓝布旧衣”;②指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③指一生做“人民的公仆”。)

(3)课文哪些情节使你感动?(展开议论,三个小故事都应涉及,通过议论,交流课文内容。)

(4)凭借标题,说出三则小故事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5题。(基础好的班级也可以先独立归纳,再交流。)

4、自学字词井检查。

(1)拼读生字,同桌互查生字认读。

(2)小黑板揭示练习要求。

①查下列带点宇,把意思旁注在书上。

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喃喃自语、告诫。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朴素、踏实,不浮夸。(朴实无华)

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居功自傲)

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盼)

描写、刻画。(写照)

(3)课堂交流。

①读生字和词语,正音:埋怨mán、告辞cí、身着zhuó蓝布旧衣。

②解释带点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检查落实第②题带点字的意思。

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引导联系句子加以理解。

④总结。怎样理解词语。学到了什么。

5、作业。

(1)读课文10分钟。

(2)根据自己的实际,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重难点: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指导阅读“一块地毯”。

(1)自由读课文后,述说故事主要内容。

(2)揭示句子:“这……”秘书很不情愿。”

①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欲言又止。)

他本来想说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意思把秘书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②动笔后交流。(要点:秘书的想法——元帅家铺地毯并不过分;招待所也不缺地毯。)

(3)开始不情愿的秘书,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徐帅的解释感动了他。)

指导朗读徐帅的话。平静但坚决。速度略慢。“穷”、“都应该”、“建设上”读得稍重些。

(4)分角色朗读徐帅和秘书的对话。(从朗读中体会徐帅送地毯的原因——想到的是国家。)

2、指导阅读“看门老人”。

(1)默读,标出写新娘想法的句子,比较新娘想法前后有什么不同,想法的变化说明什么。

自学思考一小组议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2)小黑板揭示句子:做梦也没想到徐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读句后理解:

①“这样”指怎么样?(讨论。要点:穿蓝布旧衣;住小胡同,大门脱落了油漆;会给他们开门;门口没有哨兵……)

②“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仅仅指生活上朴素吗?圈出描写徐帅神态的词。(和蔼,慈祥,亲切,体会平易近人,待人朴实无华。)

(3)说话。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或“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说一句话。(展开讨论,注意纠正递进的语病。)

(4)朗读课文。读出新娘想法变化的感情层次:激动一几乎惊叫一喃哺自语。

自由读体会一指名选读,评价引导一齐读

(5)课文是写徐帅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新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侧面反映徐帅朴实无华)

3、指导阅读“路是人走出来的”。

(1)这则故事的标题和前面学的两则有什么不同?(引用徐帅的话作标题.)划出课文原句,读第1节。

(2)理解句子。

①“铺路”上的引号是什么意思?(表示特定的称谓。)

②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铺路”的意思。(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③“告诫”的近义词有哪些?(教育、教训、警告、劝告……)这些近义词能不能替换“告诫”?为什么?(引导体会用词的优劣。可以替代,但不及“告诫”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于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惊叹号?(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加惊叹号,强调其严肃性,语重心长。)

试读这句话。

(3)在换房问题上徐帅又一次告诫子女。分角色朗读饭桌上的对话。(指导点拨徐帅的口气应是认真、严肃的。)

(4)明明是一次谈话,为什么用“审问”这个词?(体会引号作用:严肃查问的特定说法,反映徐帅严格要求子女。)

4、质疑。

5、作业,选择一题。

(1)用“……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句式写两句话。

(2)给第3n仙、故事的直接对话补上人物的神情、动作(提示语位置应有变化),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和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课文中心。

2、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完成作业。

重难点:

领悟课文中心。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顾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品质。

读了三则小故事,你觉得徐帅是怎样一个人?(鼓励联系课文,多角度演说。如不图享受,事事想到国家,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子女严格要求等。)

2、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2)读第1句。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说说“功高盖世”和“朴实无华”的意思。对比着写强调什么?(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本来面貌。)

(3)第2句话写什么?

怎么理解“人民的公仆”就是他一生品质写照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时时、事事做人民的公仆。)

(4)这一节与三个小故事反映徐帅的品质有什么联系?(是全文的总起。概括了徐帅的品质:一生朴实无华,做人民的公仆。)

(5)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习题6。交流,议论为什么排除选项(1)(2)。[选项(1)不是本课内容的中心;选项(2)只概括了第1则小故事反映的品质,不全面。]

(6)再审题。联系第1自然段,说明为什么称徐帅是“布衣元帅”?“布衣”这个词和中心有什么联系?(含蓄点出中心。)

(7)小结,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主要内容。设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要赞扬什么。除这个方法外,有时还可以注意文章有没有点出中心的句子。注意审查题目。

3、选择一个故事,详细复述。

(1)提示要求。详细复述可以理解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因此要保留情节。准备的时候记住情节要点,按要点讲,不要背课文,可以根据需要对句序、句式作调整。讲的时候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2)准备一指名引路(评价)一四人小组交流。

4、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3、4两题。

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写出内容具体、通顺的文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教育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审清题目要求,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

1、审题:

即把握作文题目的具体要求。

2、确定作文题目的重点。

学会确定题目的重点是审题过程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确定了题目的重点,才能更好地选取材料,突出文章的重要部分。

3、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说,板书:

时、地、人、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习作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

(2)提问式开头。

5、习作结尾的方法:

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⑵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⑶抒情结尾(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或敬佩之情)

6、复习本学期要求写作的几作文。

a、写一个人(赞扬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b、记一处景物(抓住特点表现出“美”)

c、写一件物品(抓住形状、特点、用途来写)

d、写读后感。

e、介绍我们的学校。

f、谈压岁钱的用法。

三、练习:

1、我敬佩的人。

a、要求用一件典型事例赞扬他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b、小组内练习说话。指名说话,师生共评。

四、小结:

写作文要靠平时积累材料,多练习,多动笔,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希望大家多观察,多练习。

五、作文:

以《一件自己深受感动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02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