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个人的教学效率得到保证,教案的写作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只有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教案,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小小音乐剧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将全体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利用乐器学习音乐旋律,并为下面的创作表演做好前期准备。
教学过程
1.导入: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我们曾经演过哪部寓言故事?
2.猜一猜:请大家看一幅画,谁能猜出这个故事的名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3.讲一讲:谁能够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
4.分析故事并分组; 这个故事可分成5场:序幕、放鱼归海、贪婪的老太婆、愤怒的大海、尾声
5.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乐器自学各段的音乐:口琴、口风琴、竖笛
6.教师巡视,并针对排练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7.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8.总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创编活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创编对话、表演故事。
教学过程
1.出示五幅连环画
序幕 放鱼归海 贪婪的老太婆 愤怒的大海 尾声
2.创编活动: 将全体分成五个小组,共同完成故事内容。
要求:有对话、伴奏、表演、歌唱等,还需布置一些布景、道具等。
3.学生分组设计各幕的表演内容。
4.教师巡视,并针对排练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5.引导学生利用环保材料动手设计道具和布景。
6.总结:引导学生加紧课后排练,下节课表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一。
教学目标
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序幕、第一场。
教学过程
1.小组汇演: 序幕
2.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3.小组汇演: 第一场 放鱼归海
4.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二。
教学目标
以小组汇报表演的形式,表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第二、三场以及尾声。
教学过程
1.小组汇演:第二场 贪婪的老太婆
2.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3.小组汇演: 第三场 愤怒的大海
4.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5.小组汇演: 尾声
6.评价:学生自评、他评、师评。
7.全体选举: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配角奖、最佳配乐、最佳旁白、最佳道具、最佳化妆、最佳音乐、最佳演唱……
8.将各组节目加工整理,全班完整排练一部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欣赏,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舞曲音乐的鉴赏能力。
2.记忆第一圆舞曲主题旋律,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圆舞曲的速度、旋律特点,体验乐曲充满活力的、抒情优美的情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介绍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其他代表作品。
2.感受圆舞曲的节奏速度特点,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解:
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返场节目里都会有一曲蓝色多瑙河。这充分说明
了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人们的心中,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中占有相当高的位置,是世界流传的经典名曲。
2.教师讲解乐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简介),并对乐曲进行全面地分析,使学生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
3.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视频。
二、欣赏圆舞曲
1.初次聆听乐曲童声合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要求:听辨五个圆舞曲主题旋律,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感受每首圆舞曲的情绪特点。(圆舞曲旋律听辨)
2.复听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师:歌曲是几拍子的?
学生听后自由回答。
3.听赏第一圆舞曲。教师出示第一圆舞曲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一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记忆第一圆舞曲的旋律,感受圆舞曲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模唱第一圆舞曲的旋律,说说圆舞曲的速度、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速度轻快……
师:乐曲轻盈优美,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这么的旋律我们来视唱旋律乐谱。
(1)学生随老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记忆第一主题旋律。
(2)学生也可以用口风琴演奏,熟悉这一主题旋律。感受圆舞曲速度、节奏、旋律特点。
4.听赏第二圆舞曲。
教师出示第二主题谱例,并播放第二圆舞曲音频。
教学要求:感受圆舞曲三拍子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感受弱起小节的特点。
师:听辨这段旋律在速度、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生:情绪热烈、欢快,速度较快。表现了人们在欢快地跳着舞。师指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找出音乐的强拍,讲解弱起小节的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哼唱这段旋律,注意弱拍和连线的拍子要准确,空拍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学生体会演唱。
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篇3
课题 京韵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节数 两节
教学目标 知识 聆听《京调》,扮演《蝈蝈和蛐蛐》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情感 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重点 通过扮演《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难点 听辨《京调》中的主奏曲调
教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光盘、
学具 节奏卡片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我》
三、聆听《京调》
四、扮演《蝈蝈和蛐蛐》
五、安排作业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导语:“从….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播放乐曲
(1)设问:哪------?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
2.分段跟唱。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和分角色设计扮演唱。
5.扮演唱《蝈蝈和蛐蛐》。
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唱师生问好歌
生扮演唱?
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回答问题请同学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嘘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设境激趣
激趣
(ABABA)
教师为他们准备头饰彩色纸等.
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卢沟谣》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1 2 3 4 5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作者写《卢沟谣》是希望通过它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1、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 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41|5”中的大跳要唱准。
3、《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人教音乐五年级下教案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三、教学重难点
记住每种乐器的声音,认识乐器并马上说出乐器的形状。
四、教具
图片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 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
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1) 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
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 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
(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音色、速度如何?表现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奏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燕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
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四、教具
录音机 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不能随着音乐得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3)片段三:鸭子出场。
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
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
(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
(6)片段六:狼出场了? 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
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拼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得心情。)
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 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 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 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 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拼命挣扎。)
(11) 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
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
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二、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具
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六、分解色进行表演。
七、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
知识目标:
1、认识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ⅩⅩ”和“ⅩⅩⅩⅩ”,感受音的长短,并且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2、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所包括的小知识。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音乐技能,掌握认识简单的乐谱的能力,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本学期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