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3-05-26 作者:Anonyme

一年优质的作文是需要有真情实感的融入的,作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作文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作文教学反思5篇

作文教学反思篇1

现就中学作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文的重要性。

对于语文,作文分数比例是让人不敢忽视的,在150分的总分中作文就占了1/3甚至更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真可谓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就算他们的基础和阅读比较差,但是却不会影响他们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光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你基础再差都要去写作文,特别是在考试中,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差就胡乱完成甚至不写。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写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那就是现在生活,我们只有在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才能做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仔细观察,认真寻找其中的素材,那么他们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但是,这样的要求却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为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且,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并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最好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而不应面面俱到,希望学生能一次性地就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来,对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

总之,写好作文的方法技巧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作文教学反思篇2

第一单元教学大纲建议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单元进行前我总觉得空洞的说教材是在纸上谈兵,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会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但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于是我决定亲自种给学生种种看。四处打探凤仙花种子终于在学生中间得到了。从家里翻出废弃的几个塑料花盆,楼下挖点土,种植的条件具备了。搬上课堂学生可轻易地了解种植的过程。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布置课后让他们回家后亲自种植看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氛围非常活跃,早就蠢蠢欲动想自己亲自播种,可是我却压制学生对播种的好奇心,将播种的方法等一系列要注意事项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中规中矩的按照我设计的方式进行播种实验。播种完后为了更好的观察种子在土壤中成长过程。学生的反应和积极性被束缚起来,学生的思维被圈牢,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老师不应只是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难题,而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最后概括总结学生的结论,得出正确科学观点,这才是最终目的。

作文教学反思篇3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作文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

有些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步骤进行设定,并交给学生应对作文考试的方法,使学生由以前自由的写作变成现在充满框架的写作,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写出的作文缺乏创造性。

(二)学生写作脱离生活实际

初中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在写作中有时会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又不得不写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抄袭作文书中的范文或者自己编一些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实感。长期被动地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语言贫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学会了上网,而且一些学生还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这些学生每天面对电脑,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语言积累量少,造成语言贫乏,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四)学生的素材缺乏新意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写作模式,但是其写作素材没有新意。在写“一件最感动的事”时,学生经常写自己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顾;写“自己长大了”时,就写自己为父母洗脚……这些事例缺乏新意,很可能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写的都是这些事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文教学反思篇4

今天我上了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组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篇课文教学,在本课时我主要是围绕“中华不振”这部分组织学习。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通过“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中华不振”。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他们把课文中每一个能看出“中华不振”的句子都找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

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一句时,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外在研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时,更是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时高时低,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断学生的思维。个人语言反馈有待加强。

作文教学反思篇5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了师生互动互学共同收获的平台。每节活动课得以正常进行,关键在于学生课前一两天到一周时间的准备。《学习材料》中大量需要学生填写的内容,都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渠道去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个阶段最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有动力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做充分准备的同学会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和盖在书中的一朵红花。这是对孩子准备工作的肯定,也是积极性的调动和兴趣的激发。

活动课上是老师有意识地按一课一主题设计环环相扣的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对第一阶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进行交流、汇报,对活动中所做所得进行展示、总结。这是整个活动的第二阶段。从准备到课上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多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索科学的能力及审美能力。学生把学习的视角更广阔地伸向社会,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自然、人与社会,与同学、家长正确相处交往,交流,促进了自身语言、人际交往、自然观察等多项智能的开发、发展。教师在活动课上也获取相当多的来自于学生带来的信息,学习、提高知识层面、教学技巧的机会无处不在。

二、本节活动课由一、直面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 三、垃圾的处理 四、节能减排,分类回收 五、分类与再利用 六、活动总结六个环节组成。主题为变废为宝,但利用废品制作成工艺品并不能成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垃圾的危害,真正的理解节能减排,分类回收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具有最基本的环保意识,在环保行动上有一定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或家长尽量地节能减排,自己能学着做到物尽其用。因此,垃圾的危害,处理,减排,分类回收被作为本节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汇报自家一周内产生的垃圾后,师生以一个班,一个学校共同进行计算,以数据启发想象,运用数学进行推理,明确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必定产生垃圾,再通过图片的展示,让被污染的环境走进课堂,使之具有真实感,使学生产生沉重,难受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从中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借助动态板书延伸活动的内涵:扔表示人们处理垃圾的习惯做法与动作,又实线转变为 表示观念的转变,少排少扔是节能减排的具体化;成堆如山的垃圾由于能分类回收而消失,这是学生体验减少垃圾的快感,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

四、这节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积极地展示和表现自我构成了课堂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能观察有发现,能讨论有体验,能动脑思考有所挖掘,能动手操作有收获,个性得到发展,各项能力得到培养。

五、由于对一、直面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两个环节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因此在小制作展示部分比较仓促,未能让学生边展示边介绍材料及制作方法;最后的按提供的废品设计制作装饰品被省略。这应该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想象创新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