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古诗教学反思推荐5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tddiction

转眼间忙碌的教学任务又结束了,是时候写份适合自己的教学反思了,通过写教学反思能够整体的推进教学质量,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古诗教学反思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风》古诗教学反思推荐5篇

《风》古诗教学反思篇1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

《风》古诗教学反思篇2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风》古诗教学反思篇3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改进措施: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风》古诗教学反思篇4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么想?你碰到朋友会怎么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励

《风》古诗教学反思篇5

?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我给出一个预习计划:

1、先读、圈、注:

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

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们纷纷主动读字读诗、讲自己的理解、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但由于现在未到残荷败菊的时候,所以学生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书本和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分结合画图,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本来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