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心得体会推荐8篇

时间:2023-01-17 作者:tddiction

只有认真思考之后,我们写出的体会才是有意义的,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使用到的应用写作文体之一,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童年》读书心得体会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推荐8篇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1

读完了这本厚厚的《童年》,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惭愧与懊悔,看看自己现在的生活条件,想想作者的坎坷经历,不禁感叹:生活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姥姥来到了姥爷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人,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遇到了朴实仗义的朋友“小茨冈”;还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老爷……阿廖沙的每一天几乎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的争吵之中。在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与他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没有痛苦与斗争,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父母包围的幸福中。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与阿廖沙就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父母满满的爱,但是我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生活,还想奢求人世间更多、更好、更想要的东西。

我们经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我们还是没有满足。曾几何时,我们因为同学的名牌服装而丢弃了自己还崭新的衣裳;曾几何时,我们因为饭餐不合口味,而扔下碗筷;曾几何时,我们遇到困难就跑向父母怀抱。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去从没有感觉到有一点不应当。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有父母来承担,根本用不着自己独自在“人间”闯荡。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曾经的一切,不应该再像以前一样,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应该勇敢坚强。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或珍惜,珍惜我们拥有的美好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自立起来,遇到问题时要勇敢担当!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2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儿童教育观。她创办“儿童之家”,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著作,促进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其中很多部分让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小侄女在刚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像小纸片之类的,冬天亦是如此,由于冬天的衣服穿很多,他弯下腰很困难,但是她依旧乐此不疲,大人们有的觉得她小小年纪很爱干净,但大多把这个当成笑话看,然后阻止她继续这么做。今天我才明白大人们的错误,小侄女在捡纸片事件中,她不是为了把纸片捡起来扔进垃圾筒来保持干净这一结果,而是在充分享受这个有趣的过程,这个动作在充分运用她的拇指与食指,对她的动作技巧训练帮助很大,从而对她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大帮助,我了解到,在很多幼儿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让幼儿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现今,大人们想尽方法发展自己宝宝的智力,但无知的大人们却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锻炼他们宝宝的机会,这些机会简单、普通让家长完全忽视掉了。

最后提一点,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3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童年》这本书,书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从小时候失去父亲,寄居在外祖父家,经常受到不明不白毒打。然而阿廖沙不被苦难打到,机智顽强地与黑恶势力作斗争,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沙皇统治下普通群众的悲惨生活。回到现实中,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有父母的呵护,有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和关爱,是多么的幸福呀!我想,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应该学习阿廖沙面对困难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挫折,不轻易向困难挫折低头,刻苦学习,细致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学好本领、积累经验,在成功的道路上勇敢面对一切困难挫折,勇往直前而不是半途而废。

想起自己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得不好,但我没有被失败击倒,没有陷于失败中不能自拔,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暗示自己,对自己说:“加油!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考好!”之后,我上课专注听讲、多做习题、考前认真复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不小进步。

这更使我深刻认识到:人生道路上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必胜的信心,每个人都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成为生活的强者!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4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5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蒙台梭利在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是:他们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幻想吗?世上有如此堪称“完美”的存在吗?这或许真的不仅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这不是幻想,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

“正常”并非要求我们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强调培养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能够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觉得学习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随便成瘾。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按照孩子的需求给与适当的关怀和爱护。书中更是指出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孩子周围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师以及祖父母必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把它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端正对儿童的态度,孩子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力,或许面对你的批评,他会内疚,反反复复的批评变成了一种指责,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内心障碍,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关于孩子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在孩子作错后反复的指责只是在强化错误的行为,只有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对孩子的肯定,才是孩子积累正确行为经验的优选方法。千万不要让口头奖励被物质奖励取代。

当然,书中也依旧强调关爱和理解对孩子的重要性。毕竟人类都是感情动物,或许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与孩子连接情感,处理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体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只有我们认真的与孩子相处,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从而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药,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要知道过程应该比结果有意义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结果,或许放慢脚步用心享受这个过程,会有不一样的美的收获。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6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可连的高尔基3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

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么样,可后来又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

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

而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欢乐的笑声,开心的游戏,纯洁的友谊,父母的关爱……而高尔基的童年,那悲惨的童年,却与我们截然不同。

当我们还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时,抱怨他们每天不住唠叨,出门时又总爱理一理我们的校服,又不忘说上一句“路上小心,红绿灯注意哦”……当我们还在苦恼每天这么多作业时,抱怨时间过得匆匆时,阿廖沙却三岁时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了外祖父家。在那儿,外祖父的残暴,连身体瘦弱的外祖母也要打,舅舅们的无情,继父的恶毒……这都对阿廖沙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颗童年孩子该有的童真的心,对他来说是不可奢求的。最终在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外祖父破产,使他走向了社会。

世上所有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他们的童年,都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健康茁壮的成长。上帝永远是公平的,当他关闭了那扇窗,更美丽的风景自然也会迎面而来。每个孩子,都有一对翅膀,母亲的关爱,父亲的严厉,这两种爱交织在一起,是快乐而又美丽的双翼天使。而阿廖沙却不一样,只有外祖母支撑的那一片软弱而又无力的单翼。然而,现在的孩子,又有谁会好好珍惜呢?我们的童年,有父母的疼爱,与玩伴的笑声,那百玩不厌的“老鹰捉小鸡”。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又何来那么多的抱怨呢?虽然高尔基没有幸福的生活,但外祖母的疼爱与关怀,总能让他在心灵上得到安慰,让他坚强,不屈服与挑战困难的精神与信念。

是呀,对每个人来言,童年其实是漫漫人生的开端,他们都是天真无邪的。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就靠着水,空气与阳光来滋润。童年属于你,同样也属于我们。

回想过去,再想想《童年》,我不禁掩卷叹息。我是多么的希望,像阿廖沙这样的单翼天使也能不孤单呀!

《童年》读书心得体会篇8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

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跟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

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急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这就是我的童年读后感: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碰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的读后感: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