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明白,教案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点,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不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学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复式统计表),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咱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
生:跳绳、踢足球等。
师:爱运动的孩子总是最健康,最阳光。
师:为了更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调查一下我们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愿不愿意参与?真是积极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准备好了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学校都准备调查哪些活动?
生:画画、看书、踢足球等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要想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预设(举手表决,站立表决,数一数)
师:不错的方法!
师:每人可以选几项?
生:一项
师:是的,为了数据准确,每人只能选择一项。
师:这些活动中,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能一起统计吗?(不能)是的,我们应该分开统计。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单式统计表,我们先来统计男生,谁愿意帮帮老师(注意: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主持并数数,向老师这样,喜欢…的有几人?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明白?)注意选择的时候每人限选一种。
2、整理数据
师:数据收集完了,仔细观察:
①男生最喜欢哪项活动?女生呢?
②男生喜欢跳绳的和女生相比,谁多?
③咦?为什么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速度比第一个明显变慢了?
生: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个表。
师:是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其中一张统计表就可以,而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张才能比较,麻烦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开始吧)
3、合并表格。
(1)汇报交流。
①纵向合并(这样比较起来就容易了,再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还需要再修整一下吗?)
②原始的复式统计表,隐藏相同的活动(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呢?)
(2)师总结:是的,这两个表格都有相同的活动,所以可以省略一个。(真善于发现)再看这个表格,你还能看出哪一横栏是女生,哪一横栏是男生吗?(如果一开始就给你这样的一个表格,你能分辨出来吗?)那怎么办?
生:如果标清哪个是男生哪个是女生就好了。
师:标在哪里合适呢?(请人上台试着指一指,这样可以吗?)剩下的这一栏就是?(女生)
(3)出示新的统计表,区分性别
师:通过我们的优化,老师又做了一张合并后的新统计表,对照这张统计表观察,第二横栏表示什么?
生:男生人数
师:第三横栏就是?(女生人数)
(4)认识“表头”
师:左上角的空白格我们将它分成了几部分?(三部分)其实,这是这个统计表的表头,它就相当于对整个统计表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分别代表横栏内容,竖栏内容和表中数据,横栏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活动”)应该写到哪里?(写在最靠近横栏的的位置)
我们新的统计表基本完成了,只剩下数据没填写,请快速的在作业纸上补充完整,一位同学板书。
真了不起,我们共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掌声送给自己!
4、对比表格,揭示课题
(1)回顾一下刚刚我们的三个表格,前两个表格和第三个表格各有哪些特点?(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前两个统计表只统计出了一组数据,只能单纯的表示出男生或女生喜欢的活动,这样的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而最后一个统计表统计了两组数据,不仅能表示男女生喜欢的活动各有几人,还能方便的进行比较,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师:关于复式统计表,都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②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下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复式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请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2、4题。
1、
问题1: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问题2:观察统计表中三届奥运会情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第28届奥运会俄罗斯获得的金牌最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2.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3.调查本班同学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
(五)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材37页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利率的概念,掌握利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利率的详细讲解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利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独以及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率与本金、利息、时间的关系;利率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二、新课引入
1、概念理解
老师:同学们是不是都见过银行卡呢?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把钱存入银行呢?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钱更加安全,还能增加一些收入。
在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根据国家发展规律的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表:
2、例题详讲
例:2012年8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存两年,问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
老师分析:王奶奶到期取钱时除了本金,还应该加上得到的利息,就是王奶奶可取回的钱。
解:小明的解法:5000 x 3.75% x 2=375(元)5000 + 375 = 5375(元)
小丽的解法:5000 x (1+3.75%x2)= 5000 x (1+7.5%)=5000x1.075=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小明与小丽解答方法的不同点,说出他们列出的式子的意义。
小明的解法:先算出利息,再加上本金就是取回的钱。
小丽的解法:用本金与单位一加上利息率和时间的乘积相乘,就能得出直接得出可取回的钱。
3、即时练习
2012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解:8000 x 5x 4.75%=1900(元)8000+1900=9900(元)
答:到期时张爷爷可得到1900元的利息,一共能取回9900元。
拓展延伸
妈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
解:第一种方式收益:10000 x 4.5% x 3 = 1350(元)
第二种方式收益:第一年利息10000 x 4.3%=430(元)
第二年利息(10000+430)x 4. 3%=448.49(元)
第三年利息(10000+430+448.49)x 4. 3%≈467.8(元)
总收益430+448.49+467.8=1346.29(元)
1346.29t;1350
答:三年后,买3年期国债收益更大。
课外任务
去附近的银行调查最新的利率,并与本节课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本课小结
1、利率的概念和意义。
2、利率有关问题的解答。
3、根据利率的有关概念建立合理的理财方案。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一、复习铺垫(媒体显示):
1、口算
2、智慧闯关
第一关,比眼力
(1)、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
(2)、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画()个
第二关:比智慧
8里面有()个2 12里面有()个6
15里面有()个5 14里面有()个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1、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棒摆的飞机。(请学生拿出小棒尽摆飞机,看能摆几架。)
2、观察思考
①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一个同学摆的)
那么,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倍)师: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用我们已学“倍”的知识,我们就说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份(1份,也就是我们说的1倍),所以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倍。
②再出示小b摆的图。你能给小朋友提个求倍数的问题吗?
生:我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出示说理提示)
生:我是这样想:小b用的根数和和老师用的根数比,老师用的根数为1份,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份,所以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
师:大家能解答吗?说说你的理由。(多人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要求小b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说15是5的3倍,也就是求15里面有3个5。用除法计算。
点名完整说说算理。
3、列式计算
板书:15÷5=3
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小朋友,你们摆了几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们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请你自己算一算。(同桌互说想法和算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 △ △ △ △ △ △ △ △ △ △ △ △ △ △
第二行:△ △ △ △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把1份的圈,看第一行有几份。
③ “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为庆祝自己的节日,举行了歌舞联欢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结果。
(3)把这幅图的信息整理成文字了,你还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与今天学的内容问题吗?
板书:①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②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板书:35÷7=5 35÷5=7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7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