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具有实践性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活跃性和效果,写好教案很重要,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称象课文教案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称象课文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
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称象课文教案篇2
?彩色的非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主旨。
3、教导学生保护水资源。
4、了解非洲文化。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疑问。
1.师: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生:我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种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个贫穷落后,怪病丛生的地方
2.师: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的)请大家齐读一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师: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师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欣赏后交流感受。
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非洲原来如此美丽!
生:非洲有着很多美丽、迷人的风光,
生:非洲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足以让人满怀赞叹。
3.你们的感受在文章里可以找得到!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字词,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老师要看看书上的生词你们自学的怎样:
色彩斑斓 炽热 充沛 硕大 火炬树 巨蟒 渗透 奥旺多 聆听 木薯 红沙瓤 强悍 粗犷 篝火(指名读)
读得真好,同学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真棒!
4.谁能说一说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师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感叹句;
生: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5.师:你们真细心!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课文的首尾,表达的意思相同,照应课题,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前后呼应。(板书:色彩斑斓 多姿多彩)作者是怎么赞美非洲的?让我们来学着作者的语气一起赞美非洲吧!(生齐读: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看大屏幕要求(出示)
6.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用笔写一写,记一记,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
生:那里骄阳蓝天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艺术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师:在文中作者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呢,大家自由汇报(充当小导游进行介绍)。
生:那耀眼的金灿灿之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发光,好似透明的蓝宝石。我从“金灿灿、蓝宝石”体会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
生: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内,可以说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生: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
生: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生:黑人兄弟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也感受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下面让我们随着图片去感受一下非洲的五彩缤纷。
(三)、欣赏课件,领略彩色的非洲
1.欣赏风情,引导学生浏览教师制作的彩色的非洲网页,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再回文本读文
3.我当小导游:
现在请大家放慢脚步,看看非洲的哪一处风景最让你心动,为什么?然后当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自由练习,巡视指导)
(四)、总结全文,(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非洲是一方热土,古朴自然、迷人美丽,它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关注的目光,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同学们,这是一片如此美丽的土地。但是,疾病、战乱、缺乏饮用水……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非洲的儿童则是这些问题最严重的受害者,他们渴望喝上纯净的饮用水,它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称象课文教案篇3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
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复习巩固
1、正字。(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3.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意思,掌握课文有关文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如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傧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熟,仔细。
⑻请奉盆缶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⑸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4.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崐、
(请生举例说明)
5.教后记
称象课文教案篇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的归类识字儿歌,儿歌共4句话,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等11种树木的特征。儿歌篇幅短小,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二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把识字和朗读指导有机结合。文中的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对应,直观展示了树木的特点,教学可以依据二年级学生图文学习的特点,用好插图,帮助学生读懂儿歌。
本课要写的10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8个,可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写字经验基础上,重点指导木字旁的字,注意左窄右宽,左右部件相互协调。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发现生字的共同特点,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梧、桐、枫、松、柏、杉、桂、桦”等8个木字旁的生字和“掌、装”2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通过据文找树、图文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能背诵课文第一、二句。
3.会写“杨、枫、松、杉、桂”5个带有木字旁的生字,书写时能注意写好笔画有穿插的部分。
教学重点: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梧、桐、枫、松、柏、杉、桂、桦”等8个木字旁的生字和“掌、装”2个生字。
教学难点:通过据文找树、图文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了解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无线同屏器、树的图片、树名卡片、实物投影仪
2.学具准备:四人小组一套树的图片和树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聊树,揭示课题
1.(出示照片:西湖边的柳树、校园中的树)认一认照片中的树,聊聊怎么认出来的。
2.(出示课题)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正音,圈找树名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拿好课本,做好读书姿势,听老师读儿歌;也可以轻轻地跟老师一起读。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自己读儿歌,既要把句子读正确,还要一边读一边把树的名字圈出来。
3.自读反馈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分句指导读正确。
(2)学生汇报圈出的树名,教师根据汇报,在课件中标出树名。
预设1没有找全树名。请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课件中补圈树名。
预设2圈画的树名不同。如:有的学生圈“梧桐”,有的圈“梧桐树”。
教师在学生自读课文时,用手机拍下不同的圈法并通过同屏器显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停顿来判断。圈“梧桐”更合适。
4.认读树名
(1)同桌互读、互评。注意读准树名里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逐个认读树名。适时出示本地不常见的树的图片;通过图片辨认,知道“松柏”指松树和柏树。
5.齐读儿歌
(三)发现规律,巧记生字1.出示本课带有木字旁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杉、桂、桦”,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些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发现都是木字旁的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木字旁”表示字意和树木有关系。这是形旁表意。
预设2发现右半边的字和整个字的读音相近。梳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右半边字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桐、枫、杉”,随机“彡”字源讲解;另一种情况是右半部分的读音和生字读音相近,如“梧、柏、桦、松”。小结:这些字右半部分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有的一样,有的相近。像这样形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读音的字叫--形声字。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记生字,很方便。2.运用形声字的规律,猜猜其他树名。出示:橡树、樟树、石榴树。学生尝试认读树名。
(四)据文找树,读懂第一、二句儿歌
1.出示树名:杨树。请学生从学具大信封里找出杨树的图片,并交流找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在“高”字下面画上波浪线,这就是杨树的特点)理解“杨树高”。
2.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找到有关的信息,读懂树的特点。
(1)学生自读第一、二句儿歌,找到榕树、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用波浪线做记号。
(2)据文找树摆学具:小组合作,根据找到的梧桐、枫树、松柏的特点,从学具小信封里取出树名,和大信封里的图片对应摆放。(同时,邀请一组学生到黑板前面板演)
(3)各小组对照黑板,检查是否摆放得一样,说说这样摆的理由。随机理解:“壮”、“像手掌”、“秋天叶儿红”、“四季披绿装”。随机指导朗读:读出树的特点(可以加上动作、师生对读)。随文识字:“掌、装”(“掌”和“装”也是形声字,通过给“掌”和“装”组词找朋友,帮助识记)。
(4)尝试背诵第一、二句课文(提示:可以看着黑板上的图片来背诵)。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游戏:生字大转盘。(播放根据《课堂作业本》第4题制作的游戏转盘,学生再次认读带有“木字旁”的生字。)2.指导书写5个生字:“杨、枫、松、杉、桂”
(1)引导学生观察要写的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出:5个生字都是左窄右宽,右半部分都有笔画与木字旁有穿插。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笔画穿插最多的“杨”的书写。
(3)学生练写:自主观察余下4个生字有穿插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写5个生字。注意:笔画正确、左窄右宽、笔画有穿插。
3.展示学生的书写,引导学生评价。
4.二次书写。学生对照“笔画正确、左窄右宽、笔画有穿插”的要求自我评价、打星。
称象课文教案篇5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朗读时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
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称象课文教案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称象课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初中语文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