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得教案对教学内容得选择、教学方法有很强的操作性,要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写出的教案就会显得杂乱无序,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课文鲸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1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串葡萄:
这是什么?喜欢吃吗?板书:一串葡萄
指名读,齐读。
“串”像不像我们吃的糖葫芦?
看看葡萄,记住“葡萄”这两个字。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把识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把生字形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识字特点)
谁来吃一颗?什么味道?
可是狐狸却说它是酸的,想知道怎么回事吗?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
“酸”怎么读?你是怎么认识的?
还有什么东西味道是酸的?
(简笔画出一只狐狸,板书“狐狸”。)
就是它说葡萄是酸的,我们认识认识它吧。
指名读词,结合图画记住这两个字。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记住“酸”字,结合图画“识记狐狸”这两个字,又一次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借助图画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一环节是掌握学习语文方法的过程,猜读、根据图画理解的读,自己想办法,识字都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技能)
交流自己的感知内容
三、结合图画再次识记生字。
出示图一,图四、图八及相关句子,自由读、指名读,识字“迫、待、硬”三个字。
“迫不急待”是什么样子?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迫不急待?
“硬”字为什么是石字旁?还有什么东西很硬?
图一: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图四:小猴子看着架上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急待的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图八: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在句子中又一次出现生字,读这些句子,既缓解了学生朗读课文的难处,又巩固了生字,加深识记印象)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随文巩固文中14个生字及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过程与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及最后的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对少年英雄、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插图“王二小”
谈话: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小英雄王二小,那你们对二小了解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二小的故事。
2、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然后读一读。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过渡:咱们班的孩子都很优秀,聪明的你们读过课文后知道王二小在干什么吗?
1、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放哨”。师板书“放哨”
2、请五个孩子分段读课文,一人读一段。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五幅图画,配上哀伤的音乐,学生读完一段切换成另一幅与本段内容相符的图画]
3、播放课文朗读。
4、听完故事,谈感受与滋味。
预设:难过,气愤,仇恨??
5、从书上哪一句看出王二小牺牲了?(引导学生找句子)[课件出示第四段课文指导朗读]
6、用波浪线勾画出王二小牺牲的句子!
讨论:“死了”与“牺牲了”。
7、敌人是怎么知道自己上了当的?
指导学生读相关句子。教师引导,狡猾的敌人为什么会这么笨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师:敌人是大人呀,怎么会轻易相信一个13岁孩子的话呢?因为什么?能从书上找出原因来吗?有一句话在暗示我们哟,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看书找句子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参与理解“顺从”
[创设情境:日本军官和王二小对话的情境。学生演一演。]
出示图片,理解王二小的机智与勇敢,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第3、4自然段,读出王二小的镇定、坚强,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我们的沉痛和仇恨!
7、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二小,当时你会怎么想?你会往哪个方向带路?为什么?
(1)相机理解“扫荡”,“叛徒与英雄”。
(2)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
三、看课件,听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多媒体音乐,看王二小被杀害的动画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
1、师:现在,我们就站在王二小的坟墓前面,你想对王二小说什么? (生发言)
师:对,就这样聪明可爱、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热爱
家乡的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3岁。他永远离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热爱的村庄、学校、小伙伴和八路军,他的鲜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山沟里的乡亲们。正是千千万万个王二小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过渡: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血不会白流。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又种下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生)王二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示意齐读):小英雄王二小,让我们一起把一首颂歌献给他。(出示王二小画像)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听歌下课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4
第一单元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去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春天的脚印,去探索笋芽儿长成竹子的奥秘,去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像什么。
本组教材中的几篇诗文都很美,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口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与积累结合起来。
单元分析:
过了欢乐,祥和的春节,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迎来了崭新的迷人的春天。每当春天来临,我们就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睁大双眼,敞开心扉,拥抱自然,拥抱生活。
去年春天,我们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专题的课文,本组教材也是围绕春天来编排的。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从课文内容,我们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一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的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1找春天
教材简说: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纯洁,韵味各异。你们喜欢四季的哪个季节呢?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板书课题《夏》)
二、检查预习,积累基础知识。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轻飞曼舞春日溶溶,秋波澹澹闲情逸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梁衡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考考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一点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
生: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抓重点词语,品读并感悟。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②刚才我们看到了这场灾难,轮船触礁沉没了,海水卷走了许多人,此时,你心情怎么样?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体会那些绝望的人们的心情吧!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师引读第1自然段)
三、体会歌声如何给人力量
1、马金纳绝望了,老师也绝望了,而且我还不会游泳,就在这时(播放歌曲《loving you》)
2、当你在大海上孤立无助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有什么感受?
3、那马金纳又有什么感受,又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词语“顿时”的替换练习。
四、体会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这美妙的歌声又是谁唱的?
2、好,请你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学反思《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3、生汇报(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你体会到的,说给自己听一听。(生读句说体会,师巡视)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想,这个小姑娘在唱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4、刚才你们把这两句话体会得很好!(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现在就把你们对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五、体会歌声的作用。
1、孩子们,人们得救了吗?(得救了)得救啦!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齐读)
2、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3、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为什么?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相关语句)
生:(齐读)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们就会像录象中那样的悲惨!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歌声,这是希望的歌声,(师板书:希望)这是生命的歌声,因为它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师板书:勇气和力量)绝望了的人们才会像小姑娘一样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生艇。这歌声多么令人难忘呀!让我们记住这歌声吧!有感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歌声)
②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感谢小姑娘?让我们对着她说吧!6、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再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放弃,她仍然顽强地高声歌唱,最终才获得了生的希望。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幸,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要像小姑娘一样,充满希望,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歌声
绝望勇气和力量希望
教学反思
掩卷反思,自觉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文本,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段时,在学生观看了沉船的视频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么?”“海岸!”“救生船”“小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与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进了文本。
另外,本课的教学也非常读的训练。通过齐读、默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和重点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在读中去品味语言,在读中去体味情感。例如:在品读描写小姑娘唱歌的语句时,通过自由读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小姑娘的坚强与乐观,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
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小学课文鲸教案篇8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⑴ 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 静:
① 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③ 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⑶ 清:
①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②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
③ 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⑤ 齐背。
⑷ 绿:
① “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 演示:
“半边渡”。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⑸ 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⑹ 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⑵ 奇:
① 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 指导朗读。
⑶ 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⑷ 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四、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五、《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六、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