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写好了可以使教师们充分准备接下来的工作,教案是可以让教师更加合理发挥教学水平的文件,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看地图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地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图片描绘出烟台地图的外形,并能沿边缘剪下。
2、发挥想象,根据地图的外形创作画出各种形象进行绘画活动。
3、能在添加想象活动中大胆的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1、彩色a4纸、记号笔、剪刀、胶棒、正方形白描纸
2、烟台地图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中国地图吗?(认识)它的外形像什么?(大公鸡、恐龙、翻过来看像河马--- ---)今天我也带来一幅地图,看看是什么地方?(幼儿回答)
二、幼儿画地图、剪地图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画烟台地图,照着它的样子画下来,不像没有关系,大胆尝试。画好以后沿着边缘线剪下来,正面向上贴在白纸上。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协助有困难完成的幼儿完成。
三、添加想象
教师:地图画好了,我们一起看看它像什么?(各个方向观察)添上几笔能变成什么?(小白兔、恐龙、帆船、蘑菇等等)他们在干什么也要画出来。
请个别幼儿尝试添加,并说一说自己变的什么或让幼儿猜一猜变的什么?
现在把你剪的烟台地图也变一变,看看能变成什么把!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讲述自己作品里的故事。
看地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地图的基本结构特征,并把看到的地图画下来。
2、引导幼儿大胆创想地图的造型。
3、喜欢用不同线条装饰地图,体验写意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
一、实物观察
(一)整体观察
师: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地图) 它长的像什么?(大公鸡)
师:它是怎么样的?
小结:原来地图是由很多省的不同板块组成
(二)局部观察比较(多样化)
师:我们所在的省市哪个省?它的板块像什么?
师:你去过哪些省?板块长什么样?
小结:不同的省市的地图,板块造型也有所不同
二、刻画范画
1、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你喜欢的地图板块,把你看到的、观察到的都画下来
2、现在请你也来画一画地图,画好后马上拿上来。
要求:
1、画的时候不说话,不能打扰别人;画完盖好笔盖放回盒子
2、听到钢琴声后自己把画钉在kt板上,画和画要并拢
三、互动评价
1、我先来介绍下我的地图板块,我画的这个是福建省的板块,它很像一辆汽车,可好玩了。好,谁也能
像我这样介绍下自己的地图。幼儿自我评价,讲述作品内容
2、同伴评价:你觉得哪个地图最有趣?有趣在哪里?
3、教师肯定评价。
小结: 你们的想象力真的是丰富多彩,将地图变得那么美,下次我们再来画画其他东西吧。
看地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平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看地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地图,并能从中国地图上指认出江西省的位置。
2、知道江西4-5个主要的市区名称及位置。
3、感受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几其他各地图轮廓像什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4、发展幼儿空间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导入活动。
1、教师:我们都是江西省的小朋友,那你们知道自己是江西哪个地方的人吗?(瑞金人)
2、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家长哪儿了解的情况。
二、引导幼儿认识江西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地图)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呢?像什么?
2、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对了,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图,地图的外形像公鸡。
3、在地图上发现江西的位置。
教师:那有谁知道我们江西在中国地图的什么位置?(请个别幼儿来说说,指一指)我们一起沿着江西省的轮廓(外边)画一画。
教师:(出示江西的版块)我们来看看江西的地图像什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教师小结孩子们想象出来的东西。
三、认识江西各地市的地图。
1、出示江西省放大的地图。
教师:刚刚我们知道了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是鸡妈妈身体的上的一部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放大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我们瑞金市就是属于江西省其中的一个市,江西省其实还分为许多的市县,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叫什么?谁能在江西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2、幼儿尝试在地图上找出自己所在地的位置。
3、教师引导幼儿知道江西省其他的主要城市。
教师:你们知道江西还有哪些城市?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城市,并带领孩子一起念一念地名,请其他幼儿在图片上找到位置。)
教师:请你说说刚刚我们知道的城市,并讲一讲这些城市的轮廓像什么?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把各个地区的轮廓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说像动物,有的说像植物,都很像,我相信孩子们还会想象出更多的东西。
四、发放幼儿用书,进行“快速找地名”的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教师:刘老师准备了幼儿用书,请孩子们来玩一个游戏,“快速找地名”的游戏怎么玩呢,老师在地图上指出一个地区,请你们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地点,并回答出它叫什么地名?
2、教师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
教师:你们已经学会了游戏玩法,现在请你们和同伴一起玩这个游戏,一个人出题,另一个人找地区。然后交换角色。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知道了江西省有很多市县,那你还能记住更多的市县和它们的位置吗?孩子们回家看着地图和爸爸妈妈一起讲讲今天学习的内容。
看地图教案篇5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三: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
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
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部分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看地图教案篇6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看地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2.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伟大,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报效祖国,奋发图强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地图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蓝晶晶的天空搂着小鸟,绿茵茵的大地捧着花朵,清澈的小河流淌着孩子的欢乐,高高的山岭上吃不尽的野果。(呈现中国行政地图)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在这祖国山河齐欢唱的时刻,我们心情澎湃。在这万民同乐共创业的时刻,我们豪情满怀,我们怎能不赞美伟大的祖国,怎能不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民族骄傲
1.教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的祖国地灵人杰,英雄辈出。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历史的真谛吧!请听小诗朗诵。
2.学生朗诵小诗。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他的文明从未间断过。
从青铜器、甲骨文到秦代兵马俑;
从仰韶文化、河母渡文化到《聊斋志异》《红楼梦》;
从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到京杭大运河;
从火药、指南针、造纸到印刷术;
五千年的文明,辽阔壮丽的山河,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炎黄子孙的凯歌。
3.学生听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或学生自己演唱。
4.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四大发明,还有哪些?
学生从文学、医学、天文、地理、建筑、军事、书法、音乐、美术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5.小结:赫赫的成绩、累累的硕果,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我们对祖国说一声“祖国,我爱你”。
6.小诗朗诵。
我们把真情捧出来,把赤诚捧出来。
我愿化作长城上的一块砖。
愿化作长江的一朵浪花。
愿化作昆仑山上的一朵云霞。
愿化作野花开遍原野。
愿化作小鸟歌唱美好的生活。
三、永记历史
1.教师:让我们把历史的画卷翻到150多年前,上面写下了多少的耻辱,洒下了多少的鲜血!你能说说,搜集到的历史资料。
2.学生自由交流。(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就可)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84年,法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189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战败,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割地、赔款,我们的国家怎能不贫穷!
4.教师:今天回顾历史的悲剧,我们对祖国苦难的过去刻骨铭心,对祖国光明未来充满信心。1921年7月1日,当祖国还被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的时候,在浙江省南湖的一艘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祖国的天骄,人民的救星,从此诞生了。亲爱的少先队员们,当我们今天过上美满幸福
生活的时候,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时候,当我们合家团聚,共进晚餐,探讨未来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是谁给了我们金色的童年?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四、腾飞的祖国
1.教师:面对这伟大的祖国,面对这正在腾飞的巨龙,同学们,你们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吧!
2.学生朗诵自己最想朗读的诗句。
(1)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蓝天飘着彩霞,大地铺展了金光,我们举起队旗,向国旗敬礼,心中震荡着真挚的声音:祖国啊,我们的太阳。
(2)我们劳苦大众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历尽艰难险阻,流血牺牲,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在_城楼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在这古老的土地上,黄河欢唱着奋发向上的歌儿,长城披上了金色的盛装,敦煌闪亮着民族的自豪,昆仑挺立着中华的脊梁,长江的波浪就像中国人民的脚步声,敲打着东方的大地,震撼着古老的苍穹。
(4)太阳啊,太阳,在这金色光芒照耀下,人造卫星一颗又一颗进入了宇宙的轨道;远征的南极航船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光荣,踏上了南极的冰天雪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人民告别了贫困,走进了富裕的大门。
3.教师: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57年,在这57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你们都知道吗?
4.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1:从“洋钉”“洋伞”“洋线”到“中国制造”,我国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学生2:火药发明国重放异彩。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几十颗人造卫星。我们研制的运载火箭,以准确、可靠、安全闻名于世界。
学生3: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一倍还多。
学生4:我国对中小学生进行义务教育,现在学生数分别是解放时的40倍。
5.过渡:神州的巨变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让我们齐唱歌曲《社会主义好》。
6.教师:党给我们温暖的阳光,党给我们金色的希望,伟大祖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大道。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千言万语颂不完祖国建设的成就,千歌万曲唱不完我们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向祖国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7.学生画像。
板书设计:
1、民族骄傲
2、永记历史
3、祖国腾飞
看地图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