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中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欣赏和评价,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展现出作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加读者对作者的信任和认可,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皮囊书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皮囊书读后感篇1
?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本童年自传,打开书,迎接我的是纷乱的小镇上发生的人与事,它们如同一个个炫目的烟花在绽开,寻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种生活道理。
我最喜爱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惨,高龄时送走了仅仅50岁的姥姥。阿太很坚强,她没有哭,她已经看清了尘世,知道并了解了什么是皮囊与灵魂以及它们的作用,她的身上仿佛散发着一种久经世事所带来的老练。她还锻炼年轻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纪依旧锻炼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这思想传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轻时还不理解阿太为何如此的冷漠,如此无情,在小时的作者看来,阿太像一块儿石头,一块儿情感古怪的石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明白了“皮囊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渐渐了解到阿太的用意。随着作者对阿太的信任与喜爱变得更多,他工作之后,经常去找阿太倾诉,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后来,阿太去世了,整个家庭都蒙着层悲哀,我的心也随着阿太的死沉下去,仿佛整个人都跌进了悲伤的深渊。但我发现阿太在死前没有伤感,在她看来,死只是让她脱离皮囊,使她变得更轻,足以见得她对死看的很开。而在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与作者的阿太一样,不是在用欲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让它锻炼起来,为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浊所动,保持轻盈。
我喜欢这个看透尘世的阿太。
皮囊书读后感篇2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
皮囊书读后感篇3
进入高中学习生活以后,对文学的渴望愈发强烈,用了四个晚上把蔡崇达的《皮囊》读完了。
我读一本书,喜欢那种前面就把我带入作者回忆的,如果没有,我也会渐渐失去对这本书的兴趣。
好在《皮囊》开头是以一个顽强的阿太将我拉入故事,99岁的阿太,正处于高龄的阿太用一句“肉体是用来用的,又不是来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点,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会有出息”诠释了书名的意义,为后文阿太的去世埋了伏笔,也奠定了这本书的感情基调。
这本书作者回忆了自己身边的人,坚强的父亲坚持复健,即使出门遇到台风也不顾家人的劝解,重病的父亲无法操持家庭,黑狗达成为一家之主,可是他还正在上大学,姐姐又遇到感情坎坷,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人挣钱,碍于面子,她还要花钱重建自己的家,以至于黑狗达的父亲去世也有后悔,父亲去世后,母亲每每做梦都会梦见父亲,觉得父亲还有什么心事未了,选择信服神灵,
黑狗达在小的'时候结识一个伙伴,他的名字叫文展,他“天才”的名号在当时小镇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可是最后外界的影响使他误入歧途,他还觉得是黑狗达不懂他的初心,两人的路想不通的路延伸。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塑造了不同的形象:满嘴“世界”和“理想”而被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来自不同世界的阿小……一个个人物在纸上演示鲜活的形象,揭示旧时期封建思想的危害和别样的小镇风情,诉说的不同的人的不同人生。
人生匆匆几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了什么,不能虚度年华,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几分色彩,这本书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如何规划?
黑狗达经历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即使是下葬的阿太和父亲,亦或是误入歧途的文展和厚朴,他都仅仅看着,无能为力,唯一的是,他可以将这些写进书里,去宣泄。
最后结尾,这本《皮囊》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希望付出所有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的肉体前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书读后感篇4
我总说要写一篇关于《皮囊》的读后感,又总推托没有找到感觉,后悔在飞机上看这本书时就应该把读后感给写了。此刻在南昌大学,在烟雨朦胧的前湖之畔,我躺在滨湖酒店的大床房里,即便熬了夜,又在蒙蒙天亮时准时醒过来,心情犹如窗外烟波飘渺一样笼罩着一股粘稠。我想,也许是时候动笔写这篇读后感了。
和蔡崇达一样,我也成长在一个闭塞的小镇里,关于故乡的记忆像一部快要被遗忘的黑白电影,尘封在纷纷扰扰的现实里。《皮囊》是一张通往过去的电影票,我坐在飞机上,望着窗外浩瀚的云海,由此想起了逝去的爷爷奶奶,同样好强的父亲母亲,和带给我无限温情的姐姐们,当然也有那些早已杳无踪影的童年玩伴。你们是我一生丰富的源泉,我甚至有种冲动: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也要把你们都写下来,然后再也不用担心我会忘记。
可是我已经在忘记。我总自诩自己能记住很多细节的东西,通过这些细节的东西,我能回忆起当初因为什么而触动了自己。可是现在,我绝望地发现我已经开始了遗忘的过程,很多事,如果没有提示,我自己已经想不起了。看着镜子里布满血丝的双眼,我知道,在无谓的挣扎和焦虑中,我丢掉了过去给我的礼物,慢慢地,只留下这一付皮囊。
可是我还不会急于动笔写,一方面,我还太年轻了,很多事情我还在经历,很多结局我还没有看到。当然,也许我也永远看不到了。作家的超能力是他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一切事情,然后再用另一项超能力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气呵成的东西。而成为作家熟识的人却是不幸的,他们本想安分于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的意义,可是又免不了被作家偷窥,乃至出卖,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曝光在聚光灯下供人把玩欣赏。
因此我还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写,也许以后也不会写,只有静待这些记忆的胶片发黄,最后迷失在风尘里。但《皮囊》给了我一种虚幻,一个我早已破除的虚幻,那就是,也许——我也可以。
皮囊书读后感篇5
一直以来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皮囊》,作者蔡崇达用冷静以及细致的手法,将自己最在意,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所以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些压抑,伤感。
当时自己在书店去看书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皮囊,总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隐藏起来。
故事的开篇讲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亲,已是一位有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时切断一根手指,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却一副莫不在乎的样子,也曾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自己摔伤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阿太的坚强和忍耐,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再后来,面对自己的父亲因为中风瘫痪,在期间母亲不顾家庭窘迫,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想尽办法让父亲高兴,让家人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愿意。作者在期间回忆了父亲因瘫痪后脾气的改变,性情的转变,因身体的不便,导致父亲有时候会像个小孩子会闹,会哭,也会因为绝望每天和家人说要“抓紧死”,过世之后又托梦给儿子责怪他不给小汽车,不给摩托车,细致的文字记述了看似坚强的外表,其实也是有软糯的.内心,细致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句话,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也有细腻柔弱的一面。评论家李敬泽在评鉴语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得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都是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盏明灯,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爱,心到的地方,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
皮囊书读后感篇6
读罢《皮囊》,心里憋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还是愤怒,只觉着有万千条思绪在心里萦绕,像石子击打水面激起的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为散文,而在我看来却没有什么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着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违的老朋友,诉说着它的经历。此书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讲述了十多个小故事,描绘了十多个人物形象: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乐观且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极致的文展、无情却又慈爱的阿太、满嘴“世界”和“梦想”却遭现实残忍打击的厚朴,以及被小镇的庸俗古制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他们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那样的狼狈可悲。这本书中虽不乏温情,却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残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虽不能说对它完全了解,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无奈又无助,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努力实现什么,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深深地体会到,想紧紧握住,却还是阻止不了离开的事实;想要安慰鼓励,却发现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在泥泞里挣扎着痛苦;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又无法开口打破那看似纯真的梦想和仅存的希望。在那漫长的30年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样,他无法控制,也无法逃脱。似有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他束缚,他愈是挣扎,网勒得愈紧,他只能释然,在无尽的绝望中看到希望,读懂希望。
此书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亲善良乐观且勇敢,她固执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气,为了父亲的脸面,让瘫痪的父亲能够在那个小镇“风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这个故事时,是不理解的,一栋将要拆迁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如此固执地去修建它?那所谓的争一口气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了那所谓的“”脸面“,让那个本就困难的家变得拮据,让自己的儿子面临交不上大学学费的窘境,这样真的值得吗?这些种种困惑,在看到下一个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时,终是柳暗花明:母亲的所有执着,皆是因为她对父亲的爱!为了这份深沉的爱,她不顾乡亲的议论、大伯的责备和父亲的错怪,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里的糖果一样,顽固的不肯让步。
而在父亲死后,只因梦见父亲那副残缺的肢体,母亲便断定父亲是因为心事未了无法释然、未能变回年轻时的模样而不肯离去,便到处奔波,为他寻找那个”赎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样对被神婆”召回“的父亲说:”好好干活,下次给你带爱吃的卤鸭。“她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钟的车程,来回于家与神庙,风雨无阻,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执念、那份放不下牵挂,陶醉在自我欺骗式的安慰中。《我的神明朋友》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讲述了母亲梦见父亲时的场景”她说她看见了,看见父亲恢复成20岁出头的样子,皮肤白皙光滑,肉身才刚刚被这俗欲打开完毕,丰满均匀,尚且没有岁月和命运雕刻的痕迹。他剪着短发,身体轻盈,朝母亲挥挥手,就一直往那隐秘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体逐渐隐隐绰绰,直到完全澄明。“他的母亲在那一刻释然地笑着哭了,而我也笑着哭了,为作者母亲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而感动,也暗自责怪上天的不公,这样好的人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伤?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不禁怀疑,好人有好报这句话是否真的可信。然而,当我合上书沉思,终是明白,让作者母亲能够释怀,让父亲能够不再为病痛所扰,让世间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温暖,也许就是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点善意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脸上仿佛长了一个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气,仿佛职业表演者的卸妆仪式。“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所有人都在为了高质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着一个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维,父母面前的强颜欢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无其事,将所有的难过,伤心和委屈隐藏得一丝不漏。他们用那副虚假的皮囊,过着”虚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别人发现皮囊背后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书里说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皮囊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躯,象征的不过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于在这皮囊下的种种欲望、污秽、肮脏和狼狈,我们都无法知晓。
生活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物质的结果,不能为了一个绚烂的果子而忽视了生命成长的美妙。理想有过了,向往也没有错,只是生活过于残忍,我们向往的生活也许只是镜花水月,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沿路的风景。这就好似我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一般,憧憬没有错,理想也没有错,但那其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观望的。电影《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台词:”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所以,适度的追求,适当的享受,不要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活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抛开虚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装,把皮囊之下那个最原始的自己呈现出来,在暮年尽头,回首往事,可以无憾亦无悔。
皮囊书读后感篇7
今天算是把蔡崇达的《皮囊》读完了。
阿太说:人的皮囊就是要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
妈妈说:再走两步看看。中风有父亲几次手术,几次差点离开,母亲撑起家庭的形象,并不伟岸,却坚强的让我崇拜。
文展说:人要有规划。
阿小说:为了生存,他要每天从爸爸自杀的桥上路过。
厚朴说:要人生活的不一样。
李大人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不能逃避。
作者说:没有故乡,每个人都是孤魂野鬼。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大多的书评也是在说这本书带来的是失望,认为后半部分写的儿时玩伴现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过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与我而言,一本书好与不好的标准因人而异,正如书中结尾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想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几个奇怪的人,发生些不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一个人心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并用合适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些文字,也许是歌词,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段文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学会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时由于父亲瘫痪,把母亲对他的期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作为之后时间的目标。直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回答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以往的中心被怀疑是否正确。当我看到这里时,脑子里就像有什么东西要跳出来一样,可惜。直到在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那东西还是没有出来。突然之间几个词语就一直在脑海中闪现:信仰、读书、虚无、健身、为人民服务、。我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现在所做的究竟是坚持还是逃避。
必须得承认自己还不会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坚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愿意并值得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进无止境,渐入佳境
生活的意义正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