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表达对书中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留下宝贵的回忆,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走月亮书的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1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书作为一部小说,同样跟书中主人公的画作一样折射了20世纪初期的世俗风云。
开头描写主人公逝后画作名声大噪,但凡跟他有点关系的人都流传着他的各种见闻八卦,真真假假。然后描述从他离开妻子儿女从英国奔走到法国之后义无反顾追求自己的理想,从人生的半中腰踏上一条走向偏执画家的不归路。
从作品的雏形到成行的这期间,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各种不堪但都能视如草芥,从因生活窘迫寄住到德克家,倾爱其妻反迫自杀,又奔走异乡,被爱塔爱上育子,所有经历只化作了素材,爱于一时,对美的执着仍然一如既往,短短数年,画作随其漂泊,散落各处,后患麻病,终其一生,造就不菲价值。
比起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在人物的心境,神态,动作,环境的烘托等等写实的功底和素养来说,对这部作品更倾向了对故事情节跌宕的关注,作者倾注了大量篇幅渗透人性,在精神追求与现实物质方面的权衡,不惜为艺术忘我,忘却周遭,穿透世俗,创作于深邃。
为那个时代庆幸,出现精湛绝技的'画作流传于世,进而引发后来者对画家背景惊世骇俗的故事,这或许也是文艺作品在不同时代的周期规律,具有时滞性,梵高和莫奈是否也是如此,红楼梦应该是的。张爱玲在遇到胡兰成之后的文学成就才更上高度。
不幸的是,主人公在经历了人世间多少苦难得来了举世成就,爱他的人,莫过于都爱到尘埃,才生出花,又被冷冷拍打,泯灭了一切,或许这才是文艺作品该有的出场姿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才是优秀。
幸与不幸,更与何人说。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2
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去看完,不过我在前两个月加三星期都在划水,在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静下心把这书看完。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阅读前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懂什么英国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维层次还不够深,无法将书里面两种甚至多种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区分,导致前期后期出现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在知乎里面也有看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勉勉强强也能梳理一点东西。
一、 爱情
关于爱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兰这个无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会有些许描述,但是在语言镜头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兰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来前两位爱的并不是斯特克里兰这一个人,她们爱的更多是自己。特别是第一任,爱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轨道偏移,就想着去改变真人,这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爱一个人更多的是包容,不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坏的,像是爱塔一样,不去过多打扰,给足了彼此空间,让爱的那个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时心意难平,分开时又决议难定。(第二任)
这也是为什么斯特克里兰在面对爱塔恳求——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他会心软。文中这样描述:
“如果别人选择离开,让他们走好了,可是我不会离开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吊死在屋后的那棵大树上,我对上帝发誓,我说到做到。”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有种不屈不饶的倔强劲。她已经不是那个驯服、软弱的土著小姑娘,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无论你去哪,我都跟着你。”
片刻之间,斯特克里兰的铁石心肠被动摇和软化,眼睛里含着泪,慢慢地顺着脸颊流下……
二、 梦想无高低贵贱
有的人想一生顺顺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乐;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岖。两种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无好无坏。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人能去评判是非。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意难平,如果自己能在20岁前、(30岁40岁都没有问题)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能像斯特克里兰那样洒脱其实真的就够了。与其碌碌终身,不如活着像他一样明明白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他,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是我不喜欢他的一点),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三、 对于梦想的态度
之前在打辩论赛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梦想进行深入解刨而输掉了比赛。师兄说的很对,梦想是可以让自己舍弃生命去追求的一个渴望,穷极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实现的东西。像斯特克里兰在画画这个“魔鬼”的驱动下,舍弃手中的六便士,逃离英国,去巴黎追寻他的白月光。没错在追寻的过程中,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的努力无法可视化,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放弃。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因为热爱所以才要追逐它,当我们投入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能否被认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读书笔记还真是草草收笔,只能说自己真的很弱,无法将心里面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其实这本书是我打完辩论后看完的,最后一场我是替别人上的,只有两天时间准备,关于梦想的。现在就挺后悔当初没有提早看完这本书吧,始终意难平,不过现在也挺好继续加油吧。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3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刚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然后他们去度假。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
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此人养病期间勾搭上人家二流画家的老婆,二流画家自己只好离家出走。三个月过去,突然间,二流画家的老婆自杀了,而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这位可怜的女子为模特的画,二流画家深为拜服。他还明说,这位女子他根本不爱,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画完了,就没用了。
后来他请“我”去看了三十来张画,“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挣扎。然后数年间没有消息。后来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岛上了。于是“我”就到这个地方,采访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丛林里,一直画画,后来生了病,于是死掉了。
从这位画家,书里叫斯德里克兰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无人性的态度出现开始,毛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说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心灵历程,我想毛姆是经历过的,他把这些想法全写了出来。
一开始的思路是人生没有意义,你必须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些。为此故,你可以牺牲你自己,这许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牺牲其他人,这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书中画家表现得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他已经根本不想这个问题,他自己的身体没有关系,别人的身体也一样没有关系,一切只为了他的画画。
其次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现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挣扎,便是在此处挣扎。这位斯德里克兰德已经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画上有所表现,但画风仍然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还不知道如何精确地表达这种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达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表达。
到后来在塔希岛上,毛姆开始转向思考如何生活去达成这个意义,以及是否一定要走这种六亲不认的道路。他举了一位正要获得提升的外科医生的例子,他在亚历山大城突然觉得像回了家,于是放弃一切,住在埃及当一名低下的海关检疫员,但也从来不后悔,感觉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农民,他在太平洋小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盖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儿子长大接班,他也很快乐。
在前面,毛姆讲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锁,似乎只要突破这些后天的束缚,人就得获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觉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对这个结论变得不自信起来,转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听从内心召唤但并不反驳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画家之口说了许多对女性甚为不恭的话,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画家的老婆也是在此举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自杀的。
实际上毛姆在靠戏剧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说就叫《人生的枷锁》,这似乎成了他一贯的主题。单就这本小说而言,我不认为他对这个问题解析得很成功,但这仍旧是一本很好的书。
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好手,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极受欢迎,但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不受评论家的喜欢,就好像伟大就不能畅销一样,而毛姆卖书的钱可以在法国买别墅并住到纳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说他是二流作家里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谦虚了,他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说是一流应该没有问题。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温馨的童话《鼹鼠的月亮河》,我花了两天的时间,仔仔细细地读完了它,这篇童话给我带来的感触十分的大,让我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米加,鼹鼠米加,一个不一样,却了不起的鼹鼠!米加在月亮河长大,有着别人眼里奇怪的思想。他用卵石堆迷宫,用卵石队高高的城堡,在城堡里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但是,米加幸运地与尼里相遇,它们夜夜交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米加还为了帮尼里做一个洗衣机而走向陌生的地方。尽管米加与大家决然不同,那黑色的皮毛,特殊的睡眠习性,一点儿也不存在的挖掘本领,都能够让他在这个家中无地自容,但大家却一向爱着他,呵护他。
让米加在这无尽的爱与幸福中快乐成长。米加走到外面遇见的每一个人也都不是坏人,在陌生的地方米加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找到了自信,实现了梦想。贫穷但又可爱的魔法师咕哩咕,不顾眼前无数的金钱,冒着巨大的危险去黑森林寻找魔法书,最后帮忙米加买到了需要的零件。不计前嫌的麻雀爸爸,用嘴巴敲击每一棵大树,帮忙咕哩咕找到喷嚏女巫。
乌鸦黑炭的勇敢,红辣椒的坚持……都因有爱在他们心里。鼹鼠米加在爱与宽容的沐浴下,同样,他也被熏陶,关爱他人,纯朴,真诚,宽容,进取,等等完美的品质在他身上。读完这本书,我认为米加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助人为乐,意志坚定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就应和米加一样,自己辛勤付出来实现愿望。碰到难题,
自己刻苦专研,努力应对,认真解决,不向困难低头,一向做到成功为止。我们必须要拥有,无论遭到多少次失败都不后退,把挫折化为力量,不管多难,只要坚持不懈的这种精神,再难的事也能克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大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5
月亮要有,六便士也要有,要物质还是要精神?大多数人由生到死的过程是不断物质化的过程,只有少数人,能脱离这具平凡的躯壳,追逐精神的自由。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若要让我用一个词概括这本书,我会用“荒谬”。一个抛妻弃子的自私者,一个懦弱无能的崇拜者,一个理直气壮出轨的妻子,一个原始而不讲规则的小岛,一个后现代主义画家的诞生。作者毛姆用极端的环境构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把所有人都放在极端的天平。斯克里特兰德为了一个迟到的画家梦,放弃现实,蓦然一切,一心去寻找他的小岛;斯克罗伊夫低下自尊不断挽回伤害他的两人,一个在不断摧毁他自尊的,一个将他的爱肆意践踏;布兰奇为了心中那一点自傲,把斯克罗伊夫的爱当作保护伞,等到雨过了,便将伞丢下。
毛姆用伟大而渺小来形容斯克里特兰德。他在平凡的大多数里超脱寻找人类的那一片原始,舍去七情六欲,不为世俗所束缚,是那样伟大;而他,又不得不在人世间找一隅,需要吃喝、睡觉,在形形色色的人群穿梭,又是那么渺小。在他人生的前四十多年也在寻找人生的智慧,有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发展,直到某一天的突然出走。这应该不是斯克里特兰德的突发奇想,而是之前的人生一直在准备,被某个爱的瞬间裹挟,在智慧的人生态度里逢源。斯克里特兰德是一个永不停歇的香客,去寻找属于他的神坛,他在塔希提岛,创建了一个世界,属于他的世界,在他的最后,又亲手摧毁这个世界。
斯特罗伊夫是最接近现实而最脱离现实的形象。他需要爱,却把爱当作人生的一切,他需要崇拜,却把崇拜当作人生的一切,他需要善良,却把善良当做人生的一切。斯特罗伊夫的懦弱和妥协令人厌恶,他就像那个被蛇咬了几次还会救蛇的农夫。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期待斯克罗伊夫的爆发,对这些残酷无情的事实嗤之以鼻,但他没有,像一滩死水,静静流动却又逃不过束缚。最后,他终于回到荷兰的老家,去寻回家的庇护,去慢慢体会生活的智慧。
布兰奇在脆弱易碎的时候接受了斯特罗伊夫的爱,在需要体会爱情的时候离弃斯特罗伊夫。她心里一直存着对斯特罗伊夫的埋怨,这是不平等的结合,他在她无路可走的时候乘虚而入,迫使她不得不接受她的爱。斯特罗伊夫的爱越多则是对她的怜悯越多,一个女人能原谅男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但是不能原谅他为她的缘故而作出的牺牲。
亚伯拉罕医生奋不顾身跳上的亚历山大港,放弃美好的前程,需要足够的性格,有钱就是成功吗?这就要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在你喜欢的环境做你喜欢的事。
月亮和六便士能够同时拥有吗?答案是:你可以要满月或者六便士,还是半个月亮和三便士。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6
?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为追求心中的梦想,抛弃一切,一声不吭地从伦敦孤身一人去往巴黎,一路为梦想而奔波奋斗。
阅读初始,我并不喜欢斯特里克兰,他的所作所为让人费解,甚至觉得有些荒诞和过分。他对现实社会没有是非观念。责任、家庭、世俗的认可,这些现代社会所衍生的价值观,被他远远的抛在身后,弃之如敝履。他抛弃自己美满的家庭,让他的妻子陷入崩溃,让自己的孩子遭受家庭的变故。在巴黎,他遇到了老好人德克·斯特洛夫,但他的出现让斯特洛夫的家庭支离破碎,而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他性情怪癖,他那副对尘世的嘲讽,他的粗鄙,他的潦倒和他的骂骂咧咧的模样,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
但换个角度,我对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对艺术、对梦想的追求却表示无限敬佩。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震撼了我。正如毛姆所说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斯特里克兰不断地推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伦敦到巴黎,从马赛到塔希提,始终疯狂寻找。他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时常睡大街,时常好几天不吃东西,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不曾抱怨生活。他一生都在与梦想和生活在斗争,最终他都会选择他心中的月亮。他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不在乎作品的成功或者失败,不在乎诋毁或者赞誉,热爱绘画,只是血液和灵魂里一种井然有序的愿望。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找到创造的灵感,并且创造不朽之作,将人生价值彻彻底底地注入到了灿烂的画布中。
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的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斯特里克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地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欲望,面对肉体的折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被名利与金钱吸引,习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曾经儿时的梦想,缺少勇气、缺少意志去突破自己,在不断地斟酌与妥协中选择舒适,过着平淡、中规中矩的人生。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7
?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讲的是:鼹鼠妈妈生下了好几个宝贝儿子,只有一只是黑色的',而且这只鼹鼠光爱睡觉,不愿意挖地。这只小鼹鼠提着包裹准备去看一看外头的世界,来到了大城市里,魔术师和小鼹鼠合作在舞台上表演节目,可是,魔术师一不小心把小鼹鼠变成了乌鸦,小鼹鼠飞了出去,它不停的飞来到了荒野里,这片荒野里只住着两只乌鸦和他们的同伴们,小鼹鼠告诉了它们它的事情,乌鸦们都很同情它,和它做了好朋友。魔术师终于找到了小鼹鼠,小鼹鼠让魔术师把它变回原样,别的乌鸦都舍不得小鼹鼠走,它们还要攻击老鹰,魔术师嘴里一念,大老鹰变成了小鸡,叽叽喳喳的不停叫。小鼹鼠和朋友们告别后和魔术师来到了城市里,小鼹鼠也回到了月亮河。
读了这个故事,我发现我们也就和小鼹鼠一样需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们要努力的走,总有一天会看见希望,看见美丽的世界。
走月亮书的读后感篇8
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经典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交锋
从俗世观点来看,斯朱兰是个妥妥的“渣男”,他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当时那样一个男人出门养家糊口的年代,抛妻弃子,害得前妻不得不外出工作,尽管工作做的风生水起,但在那个时代,那不是一位体面的太太需要做的事情。他伤害过很多女人,不在乎他们的死活,他只希望她们解决好他的生理需求,给他做模特,其他时间离他远远的。我作为一个世俗女性其实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有女人愿意为这样的拒绝付出任何,心中只有画的浪子倾倒,在他生病同意她留下后甚至亲吻他的脚踝。又或者因为他结束生命,即使他对此丝毫没有产生任何心理变化。
可艺术家不都是这样吗,他的脑袋里除了美,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名利金钱女人,他统统不在乎。不在乎现实世界,只想要理想中的美好。抛妻弃子如何,为他自杀又如何,照顾生病的他又怎样。除了画,任何事情在他心里都泛不起涟漪。甚至在死之前要求烧掉最后的画作。在他心中画出来了就够了,不需要他人看到。名利一点也不重要,他人的认可与赞美也不放在心上。只有画,只有心中的月亮。
这样的人哪里还能用俗世的标准去看待他的。什么伦理道德,他甚至不屑于知道他人如何看待他。
他仅仅需要一轮明月,和用来买颜料的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