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者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1-07 作者:Cold-blooded

作为一种个人观点的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见证自己的成长,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救赎者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救赎者读后感8篇

救赎者读后感篇1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题记

我不是一个常看书的人,但为能找到《肖申克的救赎》真正寓意我反复看了多遍,那是这个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礼。

故事主人公安迪,是一名银行副总裁,当他发现他的妻子和情人的时候,他非常的痛苦,他的妻子和情夫被枪杀了,他是第一嫌疑人,被判入狱肖申克监狱。入狱后他的气质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渐与他结为好朋友。安迪总是以一种沉默冷静的方式全力维护自己作为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以他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警们安全的逃税,帮助典狱长洗黑钱,以此来换取狱警对自己轻微的宽松。他为争取监狱内图书的扩建不厌其烦的给州长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来,他从一个新来的年轻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后便向典狱长申诉,然而典狱长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甚至还杀了那个年轻人,为了留住安迪,满足他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

正义与邪恶之间,让好人不得不屈服于龌龊卑鄙之下。执行法律的人未必是无罪的人,而监狱的犯人却未必是犯人。多么讽刺的真相啊,然而阳光之下并非都是光明,有白天就会有黑夜,黑暗中的龌龊与卑鄙让我们无处逃避。这个世界,并非公平。

故事的结尾最后令人非常震撼,安迪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道路——越狱。安迪用了20年的匆匆岁月,在监狱的墙上凿了一个洞,他用着惊人的毅力与耐力,成功的自我救赎。出狱后,他将帮典狱长洗黑钱的钱全部提走,又利用影子人的身份成为银行家,不得不佩服高智商的人是非凡的,一个内心高贵的人,哪怕命运如此不公将他卷入了牢狱,让他与最卑鄙最龌龊的人打交道,他依然能够不屈服于命运,始终保持自己的灵魂的圣洁,命运囚禁了他的肉体,却无法囚禁他的灵魂。

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安迪说过:“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无法看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人生有两件最重要的事,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念。

整个故事赤裸裸的袒露了个世界的丑陋与黑暗,然而现实世界不正是如此吗?真实的生活并不是言情小说,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善良与美好。对于个体的命运,没有一丝温情,更是残酷冷漠无情。然而即使遭遇命运的百般不公,也不要轻言放弃。依然心怀信念,坚强无畏而勇敢。这就是我沉迷此故事的原因,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希望那些感到命运不公的人,看一看《肖申克的救赎》也许故事会给你力量,让你变得更加坚强,无畏,勇敢……

救赎者读后感篇2

在那个时代,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地狱,是一个人间炼狱,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同时也磨蚀了人的精神,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而他的到来,就像是给这个黑色的监狱带来了光明,他不仅自己充满着希望,同时也点燃了身边人的希望。身陷囹圄,但仍紧抱自由。

从一个高屋建瓴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犯人,安迪经历了婚姻的不忠和背叛,心怀愤懑,却含冤入狱,而这二十年来,他始终相信自己能活着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墙中打开了通道,他爬过了狭长而肮脏的下水道。当大雨冲刷他身上的污秽,剩下的便是一个解脱、自由的`人。

我联想到了本次的病毒感染疫情,在此时此刻,仍然有许多病毒感染者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对于他们来说,疫情就是一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不过,他们仍旧满怀希望,我看到有许多医务人员以及病人,在休息时间角色扮演,演绎打败病毒的过程,鼓励了自己的同时也给他人带去了欢乐和希望!

人生百年转瞬尽,休道漫漫其修远,坎坷、挫折、失误、不幸,常常冷不丁地就给你一击,教你痛苦,流泪,不堪倦顿。你可以苟延残喘,但你决不能从此风平浪静。这是谁也躲不过的事实。唯一的唯一是让人生充满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所言: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无论你正处于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希望所带给你的不仅是心灵上的慰藉,更是活下去的勇气!

救赎者读后感篇3

“这里的人都是无罪的。”

略带戏谑的口吻,却仿佛有着全世界的悲凉。肖申克监狱里的囚犯们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这里,离开这里。八面玲珑、善于交际的雷德,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并且依赖监狱了的博斯,在来到的第一天就遭毒打并离世的小胖,因对神的诚实而倒在监狱长烟头旁的年轻的汤米……而以“杀人犯”的身份到来的安迪,其形象在周围不同人物的衬托与对比下显得尤为鲜明与饱满。同时,其他人的个性特征也在与彼此的对比、冲突下丰富、立体了许多。

对安迪而言,从一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银行家沦落成一个阶下囚,这种转变足以击溃一个人。然而安迪并没有放弃希望。环境的改变不会成为他沉沦的原因,即使这环境充斥着黑暗、腐败、暴力;即使这改变来的那么突然,那么毫无道理。

囚犯来到监狱的第一个晚上是最难熬的。安迪以沉默度过。在接下去的一个月,他几乎都是沉默的。也许,正是这种沉默使他与众不同——他不会是那种肤浅的、庸俗、任人摆布的人。长久以来的良好教育与生活环境塑造出他与其他人迥然不同的气质。“姐妹花”正是因为他的不可驾驭而不肯放过他吧。

沉默的安迪却不是一只可怜的羔羊。他从不曾在“姐妹花”的威逼下屈服。就算被打得遍体鳞伤,在医院躺了好久也在所不惜。这大概是安迪做人的原则之一——不好此道,就绝不参与。中国古时的圣人孔子认为能在别人都不遵守礼仪的环境下依然正直、守礼是难能可贵的,同样,在权力至上、尊严尽失的监狱里,安迪的不屈服,安迪的勇敢,都该是值得敬佩的。

从沉默,到不屈服,安迪陨落的人生开始渐渐平稳。

在监狱里将近20年,安迪对肖申克的贡献可以说是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甚至,他带给囚犯们的财富已经超越了书本、音乐、文凭,成为精神上的富足。这其中,包括了希望,和自由意志。

除了安迪,谁会一个星期寄一次信给政府,坚持了6年?谁会依然毫不气馁地努力,争取到定期的图书馆经费,凡事亲力亲为,辛苦建起囚犯们的精神舞台?谁会不顾自己的处境,用监狱的广播系统播放优美的《苏珊娜咏叹调》,就算见到了监狱长气急败坏的脸,狱官手里冰冷的铁棍和威胁的眼神也面不改色地把音量调得更大?甚至,追溯到更早,在安迪之前,又曾有谁为囚友们换取清凉啤酒,而代价是被狱官推下楼的危险?历数安迪的事迹,我们能由衷感叹:安迪之所以值得被人铭记,并不是因为一两件事情,而是他带给别人的震撼:那种可以深刻请骨子里的积极、乐观、超然和自由意志。

回望刚入狱的安迪,是个憔悴、疲惫、仿佛随时都会倒下的'失败者。在肖申克的20年后,他管理着一座图书馆,他可以帮囚犯获得学历,他深得监狱长信任因而替他洗黑钱,他还拥有那些妙趣横生的石雕、国际象棋、满墙的海报…更重要的是,他对妻子的死的释怀。安迪一开始是怀着愧疚与赎罪的心情来到肖申克的。虽不是他拿的枪,但的确是他把他妻子赶跑。为了事业与金钱,安迪曾冷落了家庭,冷落了妻子。对于妻子的懊悔让他默默承受这一切。然而,20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了。他已经可以卸下沉重的包袱了。于是,安迪如一只鲜艳漂亮的鸟,不甘寂寞地重回蓝天。

我们不能不提起监狱长,他的自私、贪婪、残忍使安迪真正有了离开的决心。我相信汤米的死,构建“花园式监狱”梦想的破灭都坚定了他的决心。这些事件连在一起,让安迪的人生拥有一个新的起点。

也许对于别人而言,越狱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安迪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果敢坚强做到了。他完美的完成了这一任务。他奇迹般地逃出肖申克,重新拥有了自由,并且狠狠报复了监狱长。于是我们像雷德那样明白了,有些人是无法被束缚的。

影片最后,两位挚友互相拥抱。蓝天碧海,广阔无垠,这场景更加深化了电影主旨:自由、希望。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安迪、雷德最终都拥有的珍宝。在陨落与重生中,那些美丽的鸟儿,终于获得了救赎。

救赎者读后感篇4

?肖申克的救赎》是由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倾力写成的,收编在他的作品集《四季奇谭》中,副标题是《春天的希望》。到今天,它不仅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且也被拍成同名电影,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均深受大家喜爱,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否则也不会有今天这篇文章。我认为这本原著作或者电影之所以能够火遍中国,深受中国读者或者影迷的青睐,是因为它常读常新,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

监狱是这部著作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我觉得它可以作为本书的主角之一。它在书中踏实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它把人们圈在这有限的空间,使人们失去自由。为什么大家会对《肖申克的救赎》这样追捧,这样狂热,给予它如此高的评价?可能他们都看到了自己。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一些默默无闻的人,在塑造英雄墓碑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墓碑之上。书中的监狱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监狱,肖申克监狱是有形状的,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是可以用手摸得着的。而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监狱成为了我们逃避现实,安于现状或随遇而安的舒适区。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把自己困于“肖申克监狱”里的人了。他们像一个被设置了程序的机器一样,每天重复一样的动作,过重复的生活。虽然他们的身体是自由的,但他们的灵魂却没有归处。就像书的作者想向我们诉说的一样,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不喜欢,但是慢慢的你就习惯了,最后甚至离不开它。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有老人和孩子需要养”,“我有车贷房贷需要还”,“我要娶妻生子”“我不爸不是王健林”“我学历低”“除了这个我什么也不会做”……因此即使有人不满于自己的现状,即使有人知道自己的心灵已经被囚禁失去了自由,自己也失去了逃出去的希望,这些反而成了他们自我安慰的一剂良药,使自己更加的心安理得。

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低了,甚至有的人毫无幸福感可言。每个人都在忙,马不停蹄的忙,你问他究竟在忙什么,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了,就是感觉自己的时间很紧,每天被时间追着,不得不跑。他们的身体被忙支配着,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心如果关闭,哪里都是牢笼。心要是自由,哪里都是美丽的风景。

在书中有一个人物的结局值得我们深思,他就是被关押了一辈子的老布。当他被放出来自由的时候却自杀了。因为他在监狱里囚禁了太久,早已习惯了里面的生活,他根本没有想过从监狱里出来。即使能从“监狱”里出来,但对他来说绝非是幸运,而是灾难。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不仅生活在现实给他的监狱,也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监狱。

很多人在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很久,他们也整天想着离开。但如果有一天真的被公司辞退,他们虽然不会和老布有一样的结局,但肯定会和老布有一样的感受。

而书中的主人公安迪却和老布完全不同,安迪的心中一直有一片蓝天。他虽然被冤枉入狱,但永远没有失去希望,永远对自由充满渴望。最终他也做到了,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成的事,他用了将近20年。近20年来他一点一点的挖暗道,始终对很渺茫的希望充满信心。安迪最终能够重获自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首先是目标。安迪心中一直存在诗和远方,所以一进监狱就给自己定下了一定要出去的目标。有了目标就相当于有了信念,就有了面对冰冷的监狱墙壁和铁栅栏的勇气。而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过的稀里糊涂,他们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逃避,就是自暴自弃。

其次是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安迪通向自由的道路累积了19年,耗费了19年,是靠他一锤子一锤刨出来的。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可是大部都夭折。究其原因,是没有脚踏实地,没有积累足够多的量,没等到量变导致质变的时刻就放弃了,他们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第三是坚毅。安迪的越狱过程之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十米的洞以及几百米让人难以忍受的下水管道的爬行。这换成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很多承受很多才能成功。追求的过程一定要有毅力,不然的话就容易放弃。而生活中像安迪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能够获得很大成就的人只是少数。

最后借用安迪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感想,此句话使我感触最深,在这里与大家共勉:“记住,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时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永远不会消逝的!

救赎者读后感篇5

首先还是要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小说的背景是上个世纪30年代,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错判为无期徒刑,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但是,安迪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经过20多年的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的污水管道中爬了出来,获得了新生。

在看书之前,我看了作者斯蒂芬·金的简介,没想到他是一个恐怖小说作者,我就在想书中营造的氛围,应该会比电影中黑暗很多,不过和看完电影一样,我的心灵依然受到了震撼,肖申克的恐怖之处也许也只有像斯蒂芬·金这样的恐怖小说家才能表现出来,从来没有一间监狱能让我们这样害怕。作者笔下的肖申克就是一个泯灭人性的场所,监狱里的暗无天日让里边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不管是谁,在他刚进入肖申克的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和这座监狱扯上关系,可是,一年,两年,三年…… 在不知不觉中,它磨去了人的棱角,磨灭了曾经的梦想,让你从恐惧慢慢变成依赖,正如德瑞所说,“起先你也许厌恶它,后来也许会喜欢它,再后来你也许会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听着有一种心酸,也有一种无奈。

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的还这个故事中透出来的生命的光辉。那就是安迪,安迪在监狱中是独特的,他的独特带着一种生机,同时也带着一种无名的光亮,作者给他定义为希望。其中有两件事,更让我完全的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希望。一次是安迪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用监狱的广播播放了音乐,对于监狱里的人们来说,音乐就是他们唯一还剩的精神享受,单纯却意义非凡;还有一次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几个人修完房顶之后,吹着风,沐浴着阳光,喝着啤酒,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在肖申克发生的,但是安迪用他的聪敏做到了。看到这我是多么感动,安迪在用他的行动给他的朋友们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积极向上。可以说这两次行为是一种灵魂的呐喊,虽然孱弱,但是顽强,他是安迪对肖申克,对生命的不屈服。

连安迪的朋友们都不相信自由的存在,他们也许会觉得他伟大,但是不会相信他能够获得他们都不抱希望的自由。然而,安迪最终逃跑了,逃向了他的自由之路。比起自由,三百米的污水管道算什么,风雨之后的天空,是多么美丽。只要希望还在,你就还拥有一切。

救赎者读后感篇6

其实,早在国庆我就读完了整本书。但我坚信,唯有时间才能冲刷掉记忆中对书本最浅显、最通俗的理解,沉淀下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感受,这也正是回忆的妙处所在。到今日提笔时,脑中仅留下“恐惧”与“现实”二字。

作者斯蒂芬在成书后曾提及,他成为恐怖题材小说作家是源于童年时对周围世界的恐惧。恐惧虽只是人脑的一种感觉,但它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这或许也就是此书所想表达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恐惧源于不公的现实;《纳粹高徒》的恐惧源于纳粹分子犯下的累累罪行;还有《尸体》等等名作。也就是说人内心的恐惧或多或少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且在掺进个人情感后又变得高于现实生活。

如果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那么恐怖小说则是将令人恐惧、反感的东西稍加修饰后呈递给人看。但斯蒂芬·金的小说则是将残酷的现实不加保留地甩到人们面前来。除去小说中脱离现实的成分,全书用的是一种极平静的语调来陈述书中的'“现实”,而正是这看似平静的“现实”让人们联想到了自己所处的现实,恐惧感也由此而生。儿童是不太可能感到书中深层的恐惧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不曾知晓身边的现实。同样,不同的人对书中内容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恐惧,这基于他们所处的现实。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未来生活的压力和对陌生社会的恐惧,恐惧成为《尸体》中“有些人,就是会沉沦下去”所指代的那类人。

但恐惧也不全是坏事。比起他人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恐惧则要“友好”得多。它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的自己所处的位置、未来可能的变故。得益于它的特点,它能像放大镜般将现实中的问题扩大来,这不失为一种促使我们前进的动力。正是恐惧,让《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步步逃离了肖申克;正是恐惧,让《呼—吸—呼—吸》中的医生在危机关头有了超乎常人的定力;也正是恐惧,让作者获得了百万财富。

这些都可以从书中略知一二。作者没有选择另起书名(也可能是误译吧),仅是用了《肖申克的救赎》这一名字。我想,这不是偶然。作者(或者说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想是为了突出“救赎”二字。

所以,在面对恐惧时我们应显得更加从容。这一来源于现实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老友,虽言辞锐利,但字字直击要害。被恐惧逼迫的感觉或许不太美妙,但这正是救赎。

救赎者读后感篇7

无意中读到这部作品,之前听老师介绍过这部作品的电影版,但由于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一直没有找出这部电影来看。这次意外的阅读让我收获很大,也想了很多。一开始看的时候没有太搞明白里面的人物关系,连安迪入狱的原因也不清楚,但后来读下去才知道这就是这篇小说的剧情设计。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一直生活很正常的人陷入了牢狱。可以说是突如其来,毫无防备。但试想一下,生活中不是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吗,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常。怎样面对这些人生的无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而小说的主人公安迪,他的.态度可以用积极乐观来形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对未来的期望,这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坚持和决心。

每个人无论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坎坷,第一时间不应该是埋怨,不应该是自我放弃,而应该是保持乐观的心态,想尽办法去扭转这个局面,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安迪在狱中既为了筹划自己的逃跑计划,帮助狱卒赚钱的同时,自己在心中也留有一条底线,他说过如果让他进行选择他愿意把善意放在首位,即使为了善意他可能要付出一切。

从安迪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他在从事图书馆管理员这一职务时想尽办法充实图书馆的藏书,还帮助想学习的狱友拿到想要的图书,我想是因为他知道书籍,知识才是改变人命运的好利器,同时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地方,书籍成了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不断地和外界保持良好的联系才不至于离开这个地方以后无所适从。

安迪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他不仅只想到自己还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其他人。他在离开的前夕和“我”说了他在外面藏起来的财富,实际上是想给“我”一个努力活下去的希望,因为他知道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希望”,生活会变得多么的可怕。故事的结尾,“我”找到了安迪,他给“我”留下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依然贯彻安迪的希望,也希望“我”能一直相信希望的存在,并为此而努力生活。故事的结尾没有交代安迪的去向,但我们应该能猜测到他在另一个地方依然积极乐观地活着,并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安迪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性之美和理性之美,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当我们以后面临同样无助,无辜的情况时应该想起安迪,安迪就是这样一个给我们指明人生选择,奋斗方向的存在。

救赎者读后感篇8

奥斯卡获奖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明明是监狱,主角明明叫安迪·杜方,那为什么不叫《安迪的救赎》?

因为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他自己,而是肖申克监狱中的大部分人和大部分环境:安迪改变了监狱的图书馆,帮助许多囚犯考上了高校;安迪为囚

犯播放了德国女高音的天籁之音,令他们感受到片刻的自由与希望;安迪走后,他在监狱中的传奇以及他的逃狱成为了朋友们茶余饭后最喜爱说的奇闻。除此以外,安迪改变最大的是瑞德,瑞德从开始说“希望很危险,许多人会为之疯狂。”到片末“希望真是一件好东西。”安迪,在为自己的自由救赎的同时也救赎了瑞德的那颗凋敝的心,所以影片最后,好友俩在湛蓝的大海边相拥,让人感到热泪盈眶,因为比想象中多了一份救赎,因为比完满更完美。在救赎自己的同时,其他人真的没有一点影响吗?安迪和瑞德说:“no!”救赎自己,何尝又不是救赎别人。

希望是指南针,它带安迪到达了美丽的圣娜达卢:安迪用20——年的时间挖出了瑞德所说的“用620——年也挖不出的隧道”,爬过了瑞德无法想象的奇臭无比的下水道;希望是船,它带安迪和瑞德两位老友一同到达了美丽的圣娜达卢,瑞德那颗凋敝的心绽放出了光明与快乐。从一开始,安迪就找到了自己的圣娜达卢,所以他选择骗过所有人,装作喜欢石头和国际象棋,其实是为了扔掉挖出的石头;装作与狱警为伍帮忙洗黑钱,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寻找机会;买手槌为了雕刻国际象棋,其实是为了日后的自由。所以,找到了人生的圣娜达卢,下定决心为之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有比在黑暗与孤独中堵上生命去挖一条“620——年都挖不出”的隧道更可怕的吗?有比在恐惧中爬过一条500码——相当于5个足球场距离的下水道更难忍受的吗?可是只有在经历了黑暗与污秽,你才能到达一个干净、光明的世界。

找的人生的指南针,到达心中的圣娜达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