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8篇

时间:2024-01-07 作者:Kris

当我们写读后感时,我们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有助于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8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1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2

孤雁南飞便是秋,在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凉的秋,我在心在为中华文化呐喊着.叫喧者.沸腾着。跟随者余秋雨先生走过的苦旅.我将重游这个伟大的民族所创造的奇迹。

当我走进《莫高窟》,我的惊叹只是渺小的沙石.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千万年文化的沉淀,一段段历史的重温,一个个朝代的轮替都盘旅在这里,这不仅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走进盛唐的繁华.明清的纷乱.余下的便是近代学者的脚印,我只能用膜拜来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衬得上,在敦煌中,孤独的坟冢.让我为民族那一种腐朽的记忆而惭愧,让一车一箱的文物从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见中华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这把锋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条化成一条绳.把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没有早早出现在那个年代,我要挥起长剑,把这条绳切断,我要用毕生的力量,将刀从她胸口拔出。

从《三峡》走过,我沉浸在碧水蓝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两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这一位一位历史名人.记住他们的不仅是历史,还有这两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们的气息,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人,走过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从这样的文字中寻找到他们的踪迹。

在余秋雨笔下,王维的告别是柔和的.在风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会感到刺骨,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夕阳无故人”却把最暖的情传递个贬謪的友人,而今那里只有寻着王维的马蹄印才会到达,只有想要体会他的人,想要传承他的人才会把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余秋雨正是这样的人。

来到.古时战场这里有无数个光秃秃的坟头,从他的笔下我看到了身披战甲,挥剑斩敌的将军,看见满地的鲜血慢慢浸透进地表,在这里沉静躺着的是战争的牺牲品.在文明的传承中无数个血的教训更提醒着我要热爱和平。

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筑让我再次体会到奇迹的函义,它的灵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断,更是勇敢,我甘愿屈膝它脚下,它是我国的至宝.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华民族的脊梁。

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我连一只蝼蚁都不如。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不锲追求.他是一个学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的文字总是充满玄机,但他却是一个诚实的作家,每个字都是他的经历.每句话都有他的思想,这些就像清水中的石块无比清晰,我是从一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开始爱上他的文字,读他的书就像读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存在于他的字里行间,当他为某位历史人物感叹时,你的心也沉进谷底,当他为某段文明而骄傲时,你的心中满满的全是自豪。

我不仅要感叹.这就是余秋雨,带领你追寻华夏文明的余秋雨,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解剖在你面前的余秋雨。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3

今年暑假,我浅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生平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受益匪浅。

?文化苦旅》表面是以描写中国各个地方的景点为主,但实际上是反映中华文明之兴衰,是告诉我们人生之真谛。阅读中,让我如亲临文化古迹,如徜徉历史长河——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到了20世纪初年,它的所属者竟是王圆簏,王圆簏既是道士,也是历史中的罪人,是他从外国人的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用高价从外国人手中买来文物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懑。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付出我们的一切,而不是做卖国贼,把祖国的财富交到外国人手中,这不就成了中国人的笑柄了吗?

余秋雨教授笔下的都江堰可谓是“美”。因为有都江堰,四川才会成为“天府之国”,才会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在余秋雨教授看来,写都江堰决不能忘了要提李冰,因为都江堰的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冰,四川有幸,中国有幸。“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用一个“善”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他们那颗善良、为人正直、单纯的心使我非常敬佩。虽然是西施让他们变成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可怜、同情西施姑娘被利用后还要被人扔到河中去,这种宝贵的想法有几个人有过。

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从来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也曾经有人认为上海人不厚道、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2010年夏天,我和爸妈到过上海,不仅游了黄浦江,也走过了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逛过那里的许多大小商店,我却觉得上海人热情、大方,尤其是上海人的拼搏精神与上海城市建筑的大气十分相称。余秋雨教授在《上海人》中就写道:如果人们能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看到这里,我不断叫好!这难道是隐藏在我心中多年的观点与当代文学巨匠思想之间的共鸣吗?

柔情似水的《江南小镇》,潇洒自如的《寂寞天柱山》……

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像余秋雨教授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伤,最后总得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让我们走进《文化苦旅》,去细细品味,并努力去学着做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4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题记

潇潇洒洒地走了回天涯,让山山水水留下了点自己的足迹。你说它苦,它苦中有乐;你说它乐,它乐中带苦。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时间磨砺人生的沧桑;用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说希望笔墨留下的痕迹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希望如此,可却说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于是,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诚惶诚恐地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像那海滩上一地的细沙,风过,沙动。潮退后,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可留下的,还有海的味道。从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有过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地冥想,有过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有过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他常常笑语,这是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或许,又是还了他儿时的一个陈旧的梦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认他无法不老,但是至少曾经还像这般年轻的大胆。无论是他笔尖之下那扬扬洒洒,绚丽多彩的文字,还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带苦涩的旅途,对我来说,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许百转千回中,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让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负重。也许那是苦的,但历史的沧桑感总会给人更多,更珍贵的回忆,就是那种苦涩后的回味,在身体里缠绵了千年,只为等那一瞬间,然后无无尽的延绵……也许这整一个,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个小小的缩影,伴着人的苦,人的思,人的忆,人的记,而后,散发出它无法遮掩的光彩。或宁静,或喧闹,或婉约,或大气。也许浪漫安详是你所爱,又或者高贵浮华才是你所钟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可以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驻于那些流转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静静地听他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绪是不止的,我看出来了。每一次临别时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隐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为之中,他是怕再写下去,便很难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书,怎够抒发他无穷的感怀。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记忆,早已盖过他口中所说,所叹的苦涩。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赏的理查德教授一样,像顽童一样举着双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着风,和着阳,和着脚印足迹,释放出它无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记忆,从不曾老去……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5

我是一头驴,虽然我还没有达到我所敬仰的新浪上的班卓写的那种驴的境地,但是几乎每个假期我都是没有办法安然在家里渡过的。而让我变成驴的,是一个人和一本书,这个人是三毛,而这本书就是《文化苦旅》。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的时候,是高三的一个周日午后,听着收音机放着乱七八糟的所谓的排行榜,翻着《读者》里面转载的一篇《道士塔》,看着看着就哭了,眼泪哗哗地流。在我印象中,除了看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以外,我还没有这样哭过。虽然我仍不知道我哭的如此惨烈原因是因为高考的压力还是文字的力量,只是到今天为止,《文化苦旅》其它文章都快被我背熟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勇气再翻开《道士塔》再读一遍。我承认,我是一个逃兵,在这样有震撼力的文字面前,我选择逃避,我没有勇气去面对那满目疮痍的历史。

后来就是上大学回家的火车上,看到老乡拿了这本书,随手翻了一下就看到第一篇文章就是《道士塔》。再后来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就是拿着这本书去了周庄,那个曾经留下三毛足迹的《江南小镇》成了我变成驴的起点。

每次去《文化苦旅》里提到的地方之前至少都会再看一遍里面关于这个地方的介绍。比如南京,比如苏州,比如上海。也一直没去敦煌,没去鸣沙山和月牙泉,只因为自己还达不到“懂”的程度,不能达到共鸣的地方,我不去,怕自己轻易就遭蹋了那个地方,因为我知道,这样有历史有文化有过去的地方在国内,虽不少,但也不容自己轻易地去作为一个过客,匆匆瞥过。但是我总有一天会去的,去的那一天,我或许都不会再想起这本书,不过我明白,那种带着历史带着文化去行走的过程已经植入我的生命。

有人说余秋雨太矫情,面对遗迹,他总是有大哭或者跪下的冲动。但是曾经的一天,站在缅甸蒲甘的一座不知名的佛塔里看着墙上已经斑驳的壁画前,曾经的一天,在亚丁的日萨垭口,看着4700m雪山上的日出,我哭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矫情,我只知道,每当我想起那时的泪水,总觉得有一股清泉般地温暖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

生命里总会有些不知名的东西在牵引着我向东向西,遇见这本书遇见三毛在我看来都是一种缘份,不是十年前,也是十年后的今天,是他们带领我一直一直这样走下去。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6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以悲悯情怀书写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症结,尽管也难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给人以厚重、以沧桑,以震撼、以启迪。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在《文化苦旅》中,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

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人类穿越时空的情感结合点,选取的内容题材又紧扣现代人极其关注并能建立感情联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赋予人生命运的关注和终极体验。《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

作者有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睿智、小说家的神思、学者的渊博、艺术家的深致,于是,他便调动自己的这些主体修养和创造能力,随宜而用地将它们用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之中。这些努力,我们从余秋雨的有诗意、有情节、有画境、有哲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道士塔》用小说家的笔法给我们刻画出了王圆箓这么一个愚昧、麻木、呆钝、卑微的中国文化的罪人,作者在一些地方借助小说家的推想,用细致的描写、具体的情节、生动的场面及心理分析方法,把这场文化悲剧的过程写得具体可感,扣人心弦。

文化是物景的伸拓,人是文化的伸拓,于是,着落点便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而余秋雨也其实是借物景写文化,借文化写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7

余先生说:“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自然山水是那样的令人陶醉,这也吸引了文人的眼球,他们踏访名山大川,留下足迹的同时,那些广为流传的佳作更是构成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古韵。《文化苦旅》在对中国文化反思的基础上,将在山水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对余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无论是祖国的自然山水还是人文山水,余先生都能用自己的渊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思辨得出对中国历史命运的独到见解,对中国文人的精辟评价,无论走到哪,那种敏锐的目光始终没有停止,对文化的探索也永无止境。他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正是这种对文明的关注与思索,使他走过的每一处又多了一分深刻的文化痕迹,启迪我们的也将是继承这永恒的探索。

在书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沧桑。中国悠久历史是无比辉煌的,让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可其中又夹杂着我们挥之不去的苦涩之感。《道士塔》《阳关雪》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际的黄河文明的盛衰,让人见证了历史的深邃苍凉;《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在小桥流水的背景下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具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我们跟随余先生的足迹游览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心也被一路的风景感染着,装满了新的感悟。而当代文明又是科学进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国的人文山水也将笼罩在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中。

余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折射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是精湛的。大家之作,让人读罢心还盘桓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同样是中国的山水风物,同样是中国的古今文化,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显得如此波澜壮阔却饱含深邃。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全书的主调,让每一位读者心中都会产生一种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篇8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很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也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然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阔。是啊,如果没有广阔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叹,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