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有助于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探讨书中的情感和情感共鸣,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书傅雷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1
提到家书,我们也许会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亦或是想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是真情的流露,是一封封满含爱的信笺,也是深深的思念。自古以来,家书便是相隔两地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最重要的方式,是远在异乡游子生活的动力,意义非凡。这些在我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渐渐明白了。
家书家信本就是家事私情,可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书却成了社会的财富,那一封封家书在真诚、平等的感情基调上得到升华,用它浓浓的人情味,深深的爱国情,演绎了一部闪动着慈母父爱、朋友情的交响乐曲。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话“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句话饱含了傅雷对儿子的鼓励与支持,虽说眼泪是心酸的,但这却是让我们内心变得更加坚强,让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养料,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令我深受感触。
破茧方成蝶,涅槃才成凰。枫叶经霜艳,梅花透雪香。我们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崎岖坎坷,荆棘丛生,但是经历了这些,我们就会变得更加顽强,收获如那酒浆一般的甘甜,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用泪水浇灌出来的果实。
二零二零年,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初二这最关键的半学期是在家中度过的,效率极低。开学第一次月考,成绩一落千丈,我个人将我的成绩戏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望着那份不尽人意的成绩单,在对上父母那双期待的眼神。我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下次成绩只能向前绝不能退步,从那天起我艰难的逆袭之路就开始了,先是没日没夜的刷题,陪伴我无数个漫漫长夜的只有一盏台灯,一支笔还有数不清的习题。当汗水从指缝中溢出,酸痛感从指尖传来。看着那些怎么也背不进去英语单词,做着复杂的物理题,清晨月亮还挂在树梢,天空还未破晓匆匆踏着夜色进入校门,开始漫长而枯燥的一天。或许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要想成功,除了一直努力,别无捷径,我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我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我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能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不能预测鲜花能否结出果实,但我能让它落败时不留遗憾。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我哭了是欣喜的眼泪,果然星光不负赶路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穿过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我想这正如傅雷先生所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努力的过程自然艰难,但是成功后的甜蜜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努力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要知道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努力奔跑。
?傅雷家书》这本书不仅仅向我们传达了父子之间的爱与关怀,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人的原则,和许多生活的道理,阅读《傅雷家书》还让我们在朴素的语言中找到前进路上的灯塔。一纸家书百镒轻,它的价值在文学史上是无可置疑的,于我而言,应该是我在阅读的林木里摘得的最丰硕的果实。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2
“天下父母心”,父母爱子女,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同样是“爱”,却常常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是“溺爱”,我们要什么给什么,物质条件一概满足;有的是急于望子成龙,教训责骂我们,有的甚至棍棒相加,他们说这是“恨铁不成钢”。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一本书《傅雷家书》。从傅雷写给自己孩子家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浓浓父子之情中,我才感到了什么是对孩子的真正的爱,那就是——既是慈父,也是严师,更是我们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经翻译了许多受群众喜爱的世界名著。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位称职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好父亲。即使孩子身在异国他乡,他仍通过书信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例如在一封回信中,一开始就连用了五个问号,询问孩子(面对孩子寄去的照片):最近消瘦的原因、饮食、睡眠、交友和周围环境等情况。可见,这些溢于言表的关切之情使我们体会到作为慈父的一颗炙热的爱子之心。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会对我们子女产生巨大的力量。傅雷常以父母的.爱去感染孩子,但他同时也不忘给予语重心长的教诲和热忱的帮助,这才是一个慈父形象啊。在如何做人这个重要问题上,他要求儿子像他一样拥有“宁天下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精神境界;在艺术修养上,他对搞艺术的儿子说:“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要战战兢兢,郑重其事!”他还教育孩子“随时随地准备牺牲目前的个人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成为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社交礼仪上,他又要求儿子做个有礼貌有教养的青年。有时儿子来信中写了错别字,他也不放过给儿子纠正过来。
正是傅雷在教子上像老师一样严格要求,不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使孩子在理解父亲良苦用心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走上正确地人生道路。
有哪一位父亲能像傅雷那样既有慈父的温情,又有严师的教诲,更多的是朋友式的交谈呢?我希望天下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真正地关心、爱护我们孩子。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3
?傅雷家书》以父亲与儿子之间通信的方式,让我们体味到父亲的教子之道,感受傅聪走向钢琴家一路的酸甜苦辣。从中,我们应该感悟什么?学点什么呢?
我的心情,随着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沉重了下来,儿子的出国深造,让父子之情难分难舍。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这真的是出自一位人过中年的父亲之口,这真的是出自一辈子活在自信,严厉模范下的傅雷之口吗?这是一种委婉的道歉,更是一种深刻的忏悔。
有人认为家书是最为真切的文字,它从不对外发表,一切的言语是那么自然率真,但当中无不包含父母对子女的爱。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做人道理,父母渴望已经年老的自己能为子女付出多一些,让子女的成长之路少一些绊脚石。傅雷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信中,少不了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却比母子对话多了一种深层次的默契探讨。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起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
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激情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己。
撇开亲情不谈,傅雷的艺术造诣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对乐曲的独特见解,证实了一点:在文字上有成就的人,在艺术方面也同样有建树。正是因为此,他们父子的通信,不仅仅是一封封家书,更是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伟大贡献,这一封封家书,犹如一杯杯清茶,淡淡清香萦绕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严厉、冷淡、沉默。但是,在他的眼里,有一份专属于我的柔情,在他的嘴角,有为我笑过的甜蜜,在他冷漠的背后,有一种以他独特方式默默为我付出的行动。
合上这本文学著作,我获得双倍的感动。傅雷的良苦用心,他那份默默的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让我读懂了父亲对我的爱。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一定也要与父亲通通家书,向他表明我的敬畏,诉说我的情思,希望这一切还为时不晚吧!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4
家书,是亲人之间互相倾诉的媒介。思念之人以情为笔,以感为纸,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担心、思念、祝福、祈盼——祈盼对方也回一封,也好平了自己胡思乱想的心。
至少,我在《傅雷家书》中读到这一点。
身为父亲的训诫
“人生的苦难,hm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aou而已……”人生,一个抽象的名词,从之前“高兴,你又过一关”明显看出,这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戏中人影散乱。这个父亲的心便随着儿子的成功起伏不定。但同时他又给我了下文。
“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便可冷静。”
看似是父亲的开导,但其中还隐隐含着什么。让我们还原场景,略显疲倦的父亲对孩子语重心长:孩子,你尽早了解爱中心酸,便会学着接受一些。流过的泪虽苦涩,却可以在泪中微笑着向她说,愿今生今世两不相见!
不知那个父亲是否身为过来人,可话中安慰的感觉却不言而喻。于此,不是父亲,而是身边挚友,向初尝禁果的少年劝诫。这是身为父亲的严厉,冷硬却夹杂着担心与思念。
身后父亲的心愿
“总之,你无论再定演出合同方面,在情感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避免‘身不由主’,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多次强调,望君自重自爱。为父已无太多话对你说,滔滔江河提笔之时便化作一江春水缓缓流动。我写这封信的心情非笔墨能形容,除此之外,还有吗?跳过人物带入,我们看到了不再年轻的父亲提起笔为远在他国的儿子写信,只留。珍重!
儿子啊,你可知这一字一画都刻在了你体衰的父亲的心上,你能了解他吗?我想父亲一定会说:希望吧,若是不可,也不强求。只要你安好那便足矣。这是身为父亲的软言细语,真挚还包容着祝福、祈盼。
我见到书的特点
若是整张家书,全都是教育儿子待人谦虚,做事严谨;不气馁,不骄傲;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的话未免有些冷淡。这是家书,面对学有所成的儿子,除了感到自豪,不应该还有一点寂寞吗?
家书傅雷读后感篇5
?傅雷家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与情操。《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狂热的追求艺术,从而放弃生活。而更智慧的傅雷,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他既保持了对艺术的尊重,又精巧设置了物质与生活的关系,从而避免了物质对自己和对艺术的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傅聪是幸福的,他有良好的天赋,能够轻易做到一点就通、举一反三。他有自由的时代背景,能够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学习与深化,脱离艺术之外理论与成绩的干扰。最重要的,他有一个志趣相同、无微不至的父亲。来自父亲傅雷的疏导是渊博的,傅雷用毕生的知识与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经验理论引导傅聪走上一条艺术之路。他用长远的目光预测到傅聪在理想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并给予自己的建议,不厌其烦的劝告。
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傅雷式的教育是平等的,他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将儿子视为朋友,不用父母地位加以胁迫,而是以爱和真诚去传递自己的声音。他时常说:“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你的爱。”他还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