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Iraqis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大家对书上内容的认识,为了及时记录下自己读书后的感受,我们就必须认真写读后感,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8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1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之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

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其中,母亲的温柔体贴,父亲的严肃慈爱,都与生活环环相扣。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都说家风,家教贯穿一生,每个家庭的独特家风家教都创造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父母亲的一言一语都在影响着自己。所有人的身上都影影淡淡的存在父母的影子。那是家风的.传承啊!优秀的父母,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2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闲谈],是有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伟大的父亲傅雷,是儿子学术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伙伴。不免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不能像傅雷一样成为我学术上的引路人,但这或许正好是值得我庆幸的。因为于我而言,在学术上倘若从小就存活在父亲的权威下,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自身学业的自由发展。而在生活上我的父亲却和傅雷一样,时时刻刻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并不断鞭策我,特别是在端正道德和严谨态度两方面,让我感激万分。幼年父亲是权威,而庆幸的是逐渐长大过程中我开始敢于对抗权威,但并没有病态地对抗,使得我和父亲自然地在很多方面成为朋友关系,正像家书中陈述的那种关系一样,“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而做儿子的不断得到鞭策和警戒。强烈共鸣。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在这里产生共鸣的是母亲的形象。一直觉得我的母亲是个相当聪明伶俐的女性,倘若要一本正经的干些事业,不说成为女强人,至少也是个出色的员工。可是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很多。一个男人最不该让两个人哭泣,一个是爱人,一个就是母亲。面对母亲的唠叨,即便是陈旧的观点,做孩子的真该有足够的耐心。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孩子都要用心真切的理解,体会。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个人认为这句话说了两层含义:一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被吃掉的羊固然无法复活,但总能避免失去更多的羊羔。遇到挫折人要有敏捷的补救意识,而不是坐以待毙。二是在警戒我们不要在挫折勉强想着如何“洗刷”,这往往会使人走向歪门邪道。既然不能洗刷就得直面挫折,承认罪过。有限的人生阅历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既然先人把此句列为傅雷名言的第一条,必有其更高的价值,或许今后生活中会引发更大的共鸣。

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这三句是对感情的忠告,句句是谆谆教诲,成熟的人生哲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受到感情的摧残不可避免。傅雷在这里说的是怎么摆脱感情的负面影响,一言以避之:转移注意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把思维从狭小的个人情感世界放到广袤的宇宙中,放到宏观的人生长河中,把有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学问的钻研上,那就无暇怀古伤今、无病呻吟了。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无奈的现实!但没有“关”的人生又是枯燥无味的。如何把这样的人生过得精彩就涉及到心态问题了吧。悲观的说,人生是无数个关,可乐观的说人生只是一场戏。抱着乐观的心态,不会有“度关“的压力,却是“演戏”的轻快。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这在阐述从小到大父母都和我灌输的思想——“心”与“行”的一致。原来这不是老生常谈,对于当时已出国留学的傅聪,傅雷还是千叮万嘱。可见这于人的一生都是有鞭策意义的。就像现在父母教育我,我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到底能否做到,鞭策提醒的作用确实很大。一切做人的道理,傅雷说是“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但我觉得,不如说“大小事都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为人做事,至少至少不能违背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吧。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能宏观从人生角度思考问题的人绝不会轻身。所有痛苦只是一个槛,没度过的时候你会咒骂这痛苦,而度过之后你却会长久地感谢并回味这痛苦。“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句话不是所有人都应该铭记在心吗?

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

这让我想起两句话。一,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二,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人都在挣扎,那些挣扎出来的,成了伟人,那些没有挣扎出来的,成了诗人。关键词不言而喻,撑过去!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郁闷时候喝酒发泄,但解酒消愁前应当先扪心自问,自己喝了酒到底是会哭还是会笑,倘若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话,请别选择这种发泄方式。

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不仅仅是艺术家,所有人都应该不定期地给自己制造些孤独的空间,审视自身。心理学家说现在短信为何如此多就是源自人类渴望于他人联系而不愿被孤立的心态。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孤独并不都是可怕的,人要学会享受孤独,从孤独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也不致紧张。千万千万!

作为我个人而言,无数次失败都因为过于紧张和把成败看得太重。傅雷的道理虽然浅显,但要真正做到把成败置之度外,也非常人能轻易办到。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平衡是万物生存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回忆是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徘徊的东西。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对“理智分析”这四个字掌握程度增长的过程。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再次说感情,因为真的觉得最后一句说的太精彩了。“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首先是“古”战场,因为他对现实物质生活没有影响了;其次要用“凭吊”的心怀,因为他对于精神生活仍有着重要的警戒与鞭策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3

终为人师终为父,更乃儿友更乃亲。只愿在书信中徜徉,只愿在情感中迷离,那些为人之事、学习方法、人生哲理也藏匿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那么傅聪有一个好父亲是何其幸啊,灿烂的经历、光辉的一生,若不是父爱的引领,如何能在成功之路愈行愈远?

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父爱是启迪智慧的无价之宝。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这样的排序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尔·盖茨的父亲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干劲,为的是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诚然,傅雷也是如此,他在信中不断强调的无非就是为人处事。看似平淡无奇的家书,其实内涵深蕴。做好自己,与人和睦,恪守道德与节操,人格上得以提升,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好自己想做的一切。

是故,在父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操心是必然的。若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变成孩子的保障,自然是最好不过。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放下心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父爱是治疗庸愚的苦口良药。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莫扎特的父亲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启蒙教育,先教会孩子创作短曲,再层层深入,让孩子一点点学习乐理知识。正如傅雷教育孩子,不论是学习弹琴,亦或是学习语言,必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也是作为父亲所担忧的。

是啊,学习之路甚远,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唯有不断积累、运用,方能熟练掌握每一项技能。不在纸醉金迷中迷茫,不在钟鸣鼎食中沉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父爱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曾忆否?梁启超因材施教,独特的教子良方令人敬佩;曾忆否?曾国藩从容镇定,真知良言令人信服;曾忆否?傅雷爱子有度,字里行间的爱意令人赞叹!

亲似爱,盛一世深情,永难报。封封家书,承载着是父亲的赤子之心。舐犊情深,父爱无疆,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缕缕白云,纯真质朴,更让人回味无穷。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4

父母对儿女的感情永远是深切的、体贴的、无微不至的,傅雷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从这一百多篇家书中,我们便能体会到,傅雷对傅聪的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与傅聪离别后,傅雷没有一刻不是惦念他的。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有关于傅聪的,傅雷夫妇都很重视,他们与儿子虽身各异地,但是他们对于儿子的关注只增不减。他们为傅聪的进步而骄傲,为他的问题而忧心,并常常给子方法。以及傅雷自己的人生经验。“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及意志——实践的意志。”“但若你缺少勇气的时候,尽管来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打气。倘若你心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成小的烦恼。”这些话虽然琐碎,但处处无不透露着傅雷对于孩子的深切关怀与深厚的爱!

傅雷关心傅聪体现在点点滴滴里。有时候,傅雷只是单纯地写一些这几天的行程,或者是自己对于社会以及国家政治问题的看法,有时候会是一些生活小事,有时便对傅聪的各种事情分析原因,并在信中给予看法。他以这样的方式,默默地去贴近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试图分担一些压力,他说“万一有什么低潮来,想想你的爸爸举着他一瘦长的手臂远远地在支持你。”傅雷会经常从国内外的评论家对儿子傅聪的评论中了解他最近的状况,他会用心地逐个分析。当看到有人评论在演奏时看见傅聪身体瘦弱,傅雷便赶紧嘱咐傅聪保养身体,充分休息。并且要求傅聪在夏天务必抽出一个时期去过暑假,真切表现出他对孩子的无限关心。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这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当傅聪在众多困难中无奈出走英国,傅雷告诉傅聪:“祖国没有忘了你,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敞开着的。”

傅雷对傅聪的爱是细腻深沉的,而傅聪也同样爱着他的父亲。在记者采访傅聪时便能体会出他对于父亲的体贴与为父亲时时着想的心情,如在面对出版社多次问他愿出高价收取傅雷的一批书信时,都被傅聪婉拒。与千千万万个儿女心中父亲的形象一样,傅聪也同样崇拜着父亲,他说:“赤子之心,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5

在年味飘香的寒假里,同学们有的忘记了学习的紧张,早已放松了心情,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坚持不懈,没有丝毫的怠慢。当我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励志要做一个持之以恒,面对困难不屈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深受感悟的还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充满哲理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的艺术品,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父亲做一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青年;第三,借通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资态方面。”傅雷通过给儿子不断地写家书并寄给儿子,是想让傅聪明白,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尊严,敢于拼搏,无私奉献,人格卓越的优秀的艺术家。从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对孩子严肃而又真诚。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极想让自己的儿女早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早日成功,早日能获得名气,而不断地给儿女增加负担,正是这一点点的负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务,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而傅雷不是用打骂、不断地给孩子增加负担来培养孩子的,他通过自己不断给孩子写家书来告诫孩子,让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让孩子也成为家长们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长中的榜样,家长们也应虚心学习傅雷的教育方法,而处于青少年的我们也应该做一个人格卓越,德艺俱备,面对困难不屈的人,同时我们也不能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6

寒假我阅读了这样一本书:《傅雷家书》。以前我从未读过以家书为形式的书,所以我对这本书是有些好奇的。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翻译了许多外国名著。这本《傅雷家书》是1954到1966年这段时间里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一些家信。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总是出现着“挂念”、“牵挂”等一类的词语,表达的感情呢也大多是傅雷夫妇对于在国外留学的傅聪的深深挂念、牵肠挂肚的情感。这也难怪,从古至今,父母对出门在外的游子总是抱着一种思念的感情。这种思念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傅雷曾经一起床就想着给儿子写信,有时傅聪太忙了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给家里寄信,傅雷夫妇对此也深感担忧,可见傅雷夫妇对傅聪是十分想念的,这种淳朴而又真实的感情实在令我感动。

杜甫曾说过:“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我曾经有这么一个疑问: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年,如今,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父母对你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总会觉得父母实在太啰嗦了,但是当你只身在外,在异乡独自打拼时,你会发现你会怀念这种啰嗦,因为这种啰嗦是父母对你的爱,对你深深的爱,对你最真诚的爱。

父母对你的爱是极其珍贵的,无论是多少的金钱也是无法与这种爱相提并论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本《傅雷家书》看似寻常,只是一些无聊的家书,然而当你细细品读时,你会发现这是一本极其温暖、感人的书。家书,不是几张简单的白纸,而是父母对你最深沉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7

暑假,重新拿出久违的《傅雷家书》,重新再仔细地品味了一番,我品到了傅雷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视及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的。可是这次重新的品读,却品出了别样的韵味。

傅雷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不会一直长篇大论讲大道理,而是利用书信唠叨些家常事,和儿子心对心地交流沟通,不会和儿子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父子母子之间的爱才会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真挚、那么纯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这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每封家书中都包含了傅雷对儿子的栽培和关爱,但在疼爱的同时,他也不忘对傅聪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这样不仅让儿子了解到家中父母的状况,还能同时让儿子不乏兴趣地继续看完家书,接受到教育。傅雷先生的这些家书,饱含着人生道理,让傅聪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傅雷先生对子女从不苛刻,所以当我们读完的时候会深有感触,若是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对待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会快乐许多。但是又有几位父母能做到想傅雷这样的呢,没有几个。每位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并不是我们的父母苛刻,只是他们把他们的爱放在了培育我们的过程中,傅雷只是父母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表示我们的父母就要和他所做的事一模一样,所以,我们都不要抱怨父母,他们都和傅雷一样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篇8

其实,说起傅雷,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儿子傅聪。由于从小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傅聪,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弹奏钢琴时他的那副黑色的半指手套。他是一个老者,音乐家,钢琴家,也是艺术家。

作为中国人,他是首次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重获奖的中国人,曾经有人对他说过,为什么你不是波兰人。

而在《傅雷家书》中,我却认识了另一个傅聪,那是一个韶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是被父亲要求“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青年。1955年,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写道:“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他是把儿子看做谈论艺术的对手,也锻炼儿子的思想和文本,并随时给儿子做一面“镜子”。

“先为人,次艺术家”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聪谈到艺德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如果再教导儿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艺术家。以德为先,德艺双修,从《傅雷家书》中,这体现在父亲给儿子的点点滴滴。《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在科技日与发达的今天,这个习惯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甚至摒弃。但看完《傅雷家书》以后,我非常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长辈来写一份家书,也许寥寥几句,也许几句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