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优质7篇

时间:2023-09-12 作者:lcbkmm

每一本书都是我们情感的投射,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读后感是这面镜子的映照,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让思想在行动中发光,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优质7篇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1

理想,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条无驮的小船,随波逐流;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失败,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明确,就会对国家,民族,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这些道理我是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认识的。

这个寒假,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了一遍。书中主人翁保尔柯察金那高尚的品德,钢铁般的意志深深的感动了我。特别是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这使他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这使我深深受益。

保尔的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在这种理想的支配下,保尔拼命的战斗,忘我的工作,坚强的一直比钢铁还坚硬。在白色的恐怖下,他给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报,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为此,他受过刑,作过牢。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跨战马,挥战刀,同白匪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他斗严寒,战冰雪,忍饥挨饿,奋力抢修铁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在工厂里忘我的工作。特别感人的是他双目失明后还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部著作曾经用30多种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发行3000万多册,影响几代人。至今还深深刻在人们心中。

我们学生也有理想,有的想当科学家,教师,画家,医生。我认为这是一种职业的选择。要问我的理想是什么,像保尔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人民造福!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2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创作的工具类书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全新读书方式,一种从求知到融会贯通再到持续探索,再去求知的一个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闭环,而我们则是“被动”的享受在其中。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比喻、案例结合自己实际操作的图片,让初学者很容易养成这种好的读书习惯。“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作者用这样的灵魂拷问把我们带入到了他的读书笔记世界。

“在此时此刻觉得没必要记录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影响你的态度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甚至为工作提供启示。”凭借着这种对“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感悟”的重要性这一点达成的共识,作者很容易的把我们带到了阅读之前就开始记笔记的道路上。因着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爱好或者工作需要而主动选择想要阅读的书,在阅读积极性上自然就要高一些。接下来作者通过案例介绍了记读书笔记的几种技巧: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可以粘贴任何跟笔记内容相关的文字、剪报、照片等等。这样自己用心制作摘抄的过程会有一种仪式感,帮助自己把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延续下去,另外,按格式标注统一的日期不仅对以后的检索有帮助,它还回避了时间的压力,无需给自己定任务,减少了记笔记的抵触感。

不仅如此,当你抱着要记点什么的心态去读书时,往往会更加在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往往会再思考一下作者写这个故事或者案例的意图。当你读完一整章而什么也没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呀,怎么就到下一章了”然后,放下书仔细思考这一章,问自己“难道没什么收获?”或者回看这一章的目录仔细回想……这样坚持记读书笔记的感觉太美好了。

当我们被作者引导而体会到了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时,他紧接着告诉我们:别急,还有更妙的。如何让读书笔记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和知识系统,使你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博学、富有创造力的人。是的,这很很神奇,但作者用案例告诉你这也许一点都不难。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对“创意”、“设计”、“营销方案”等字样儿保持着相当的“敬畏”之情,因为总觉得这些都需要“灵感”之类的神秘力量垂青,才会在你脑子里“咔嚓”一声蹦发出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信心增加了,因为像我一样“不怎么受垂青”的人通过信息的积累,科学的存储,养成良好的回顾习惯,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正确的碰撞方式,我们都可以做到在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拿出有用的信息,使之发挥作用,变成你脑中一个不错的注意,或者笔下一篇应题的文章。所以,有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要无动于衷,应该马上查找、翻阅笔记。在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回想当时的思路,再与现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让书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读无法比拟的。

凭着自己感兴趣的点选书是自己有意识的去获取信息,比盲目的拿起一本书来读,做到思维集中要容易的多。带着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来阅读,更加有效的迫使你思考,尽可能多的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使之升华。经常回顾曾经的思维火花——读书笔记,把握任何让自己思考的时机,有感兴趣的问题,有灵光一现的感悟,有工作上的需要,都可以凭借着检索系统快速的找到对应的笔记,对照自己当时的想法跟现在信息碰撞出新的创意,这就是读书笔记的回馈,它成为了你自己的思想,并随时准备着接受新的信息,不断的学习、成长。如果检索发现没有这一类的笔记怎么办,那么恭喜你,又可以去找书了,再一次投入到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美好的过程。

就是这样,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会让你不停思考,不停回顾,不停探索,永远处在获取智慧的快车道当中,一路狂奔!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3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4

去南京,还要带一本书去?我好奇极了!打开此书,略微翻了一翻,其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就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仔仔细细地读起了里面的文字内容。啊!优美的词句让我多么舒畅,完整的介绍让我多么欣赏。

作者笔下的`南京是座有“味道”的城市—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帝王与墨客、文人与名者、美人与英雄;纯朴的民俗民风、传统的美食小吃;现代的繁华热闹、人民的悠闲生活;如今的山青和水秀、美景和胜境……这一切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了出来。让人穿越时空,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了六朝古都南京过去的伤感和现在的安逸,让人品尝和回味。

这本书打开我的视野,我看到了读到了感受到了南京的古老和美丽,这就是真正的南京,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如果你喜欢,就和我一起带上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去游遍南京吧!!!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5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6

?老人与海》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告诉人们要有永不言败、宁折不弯的精神。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老人常年独自在海上打渔的生活。有一次他遇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成群的.鲨鱼。老人使出浑身的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的肉全部吃光了。结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

我很佩服老人这种永不言败,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精神,而我正缺少这种精神与挑战困难的勇气。记得有一次,我在家做数学练习题,由于辅导书是小姨从外地带回的,一些题型并不熟悉,遇到难题就一跃而过了。这是,爸爸看见了,让我仔细读题,一遍读不懂再读一遍,直到读懂。在那时,我想起了那位老人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迎难而上,把这些难题攻克。渐渐的,我喜欢上了做练习题,这也是对我学习的一种挑战和锻炼。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这种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等着我们,只有像那位老人那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遇到困难锲而不舍、永不言败才能闯过这些暗礁险滩,战胜困难这只拦路虎,创造美好的明天。

读了一本书的读后感篇7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