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完成的时候,大家务必要考虑文字表述规范,在制定教案的同时,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有着较强的思维逻辑,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学生朗读比赛,教师讲述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齐读:整体感知
?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了哪些景?后两句写望月思亲,抒了什么情?
庭院、月光、鸦鹊、露水、桂花树。后两句凝望,抒发了入骨相思之情。
(五)重点词句感悟:地白、树栖鸦、无声、湿桂花、落等词表达的意境。
教案设计98页
(六)作者采用的正面抒情的方式吗?
参考资料205页
(七) 学生上黑板写“明月之诗”且赏析。
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进行赏析。
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3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死观
颈联:对仗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4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 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 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 知诗人,解诗题。
(1) 齐读诗题。
(2) 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 范读诗文。
(4) 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 解字词,悟诗意。
(1) 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 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 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 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 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 连句意、明诗意。
(1) 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 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 诵诗文、入意境。
6、 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6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