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况,我们都知道教案是帮助活跃课堂的重要工具,对于它的制定你应该也有自己的想法吧,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教学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 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探究问题,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确立探究的主体问题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师生归纳,出示探究问题:
(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圆明园现在是什么样子?
围绕上述问题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
二、围绕探究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1.整体把握,紧扣中心。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两个中心句,画出来,读一读。
(2)围绕中心句,大胆质疑,提出探究的问题。
归纳探究的问题:
① 为什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为什么是世界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2、自主选择第2、3或第4自然段,合作、探究学习。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1)第二、三自然段的汇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小结,简要介绍圆明园景点建筑的朝代、时间、人力物力的付出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③欣赏图片,让学生朗读感悟,读出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2)第四自然段的回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还珍藏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介绍一些历史文物(如马首、猪首铜像等),让学生体会圆明园是当时的历史博物馆和艺术馆。
三、*引入圆明园的毁灭部分,体会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1.多媒体放映“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英法联军的罪行。
2.回归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恶的句子和重点词语,让学生想象英法联军抢、掠、烧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的情境,并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痛惜、仇恨之情。
3.回归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两个“不可估量”,再次体会圆明园历史地位,体会圆明园毁灭的痛恨之情。
四、*明理,感情升华。
1.多媒体出示圆明园残迹图,进行情境说话:假如,你现在就在废墟旁,你会说什么?
2.*明理,提出殷切期望,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因此学生的共鸣。
3.结合祖国当今的辉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五、总结全文,领悟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
小学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教学教案篇3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小学教学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7个生字,其中会写“朝、映、踏、涨、更、深、渡、船”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结尾句的含义,懂得“跳墩上的歌”指的是什么?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跳墩吗?知道什么是跳墩吗?
2、在农村,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在河中铺上条石。过河时,踏着条石过河,这些条石又叫跳墩。今天,我们学习《跳墩上的歌》。
(师板书:跳墩上的歌)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画记生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
①一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记生字。
②二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
③三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对易出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①读准字音★翘舌音:朝、涨、浊、筑
★后鼻音:映、涨、更、淙、
★多音字:
zhāo (朝阳) zhǎnɡ (涨水)
朝涨
cháo (朝鲜) zhànɡ (发涨)
②重点指导字形
渡:注意右边“廿”的笔顺
更:先写“一”,再写“曰”,最后写撇和捺。
3、指名逐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记叙了不管在什么样的天气里,孩子们经过跳墩都能得到大哥哥、大姐姐和老师的帮助。
(四)自由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新课
1、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一首什么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教师出示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
快乐的歌。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友爱的歌。
赞美的歌。
(二)再读课文,解决重点
1、为什么每一段跳墩上的歌不一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第二段(出示图片:小学生微笑着踏着跳墩上学)
①指名读
②教师示范读,注意突出“踏着、跳过、走向、快乐”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③学生练习读
★第三段:(出示大哥哥、大姐姐牵手围成栏杆的图片)
①指名读
②大哥哥和大姐姐看到水涨了,怎样说的?怎么做的?
过了小溪,孩子们会说什么?
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学生有感情地练读第三段
★第四段:(出示老师背学生的图片)
①自由读
②你从第四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全班齐读
4、练习背诵2——4段
(三)默读课文,突破难点
1、默读第五段,思考哥哥、姐姐和老师帮助孩子们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2、“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阴晴雨雪”是什么意思?
3、跳墩上的歌到底是什么歌?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跳墩上的歌,不仅是孩子们路过跳墩时唱的欢歌,更是师生团结互助的赞歌。
4、学习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课文记叙老师、大同学帮助、保护小同学过河的故事,赞美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和老师对学生的爱护。
(四)朗读成诵
1、小组比赛读
2、交流背诵经验
3、同桌互背
五、板书设计
快乐的歌
5、跳墩上的歌友爱的歌
赞美的歌
小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听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雷、点的音乐形象,“戏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看雨”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形象,“踩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刚好的学唱歌曲《踩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唱《春雨蒙蒙》
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听《春雨蒙蒙》
2、听《电闪雷鸣波尔卡》
(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
(4)介绍作品。
(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小学教学教案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成功之处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意义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通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一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内容,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再教设计
在教学完圆的周长时,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周长,要注意呈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即当圆的直径或半径扩大2倍、3倍,圆的周长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并藉此联系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中,当棱长扩大2倍、3倍,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以此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
小学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具、学具。挂图、年历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挂图)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吗?把你知道的跟同学说一说好吗?
3、你们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上直接了解到哪些知识?
①让学生独自观察
②同桌讨论
③你们能根据年历回答问题吗?
一年有几个月?板书:一年12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特殊月(28天):二
2、教学生记天数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也知道大月和小月,有没有好的办法让我们很快的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
(1)可以用拳头帮助记忆。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师做示范 学生动手数一数
(2)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们记住一年中的大月。( 出示儿歌)
板书: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3考考你
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
①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笔在年历上画出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
②老师的生日是大月的第二个月,你知道是几月吗?
4、游戏
我们一起轻松一下,玩个小游戏吧,老师报月份,如果是大月就请同学们举右手,是小月就请同学们举左手,明白了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8页做一做
四、本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
特殊月(28天):二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学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学会询问和回答东西是谁的? 学会表示感谢及应答用语。
◆ 掌握单词look mine welcome.
◆ 熟练运用句型 is this your bag? yes, it’s min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能力目标:
◆ 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 能够在生活中自如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型。
情感目标:
◆ 要学会帮助别人,要学会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教学重难点:
◆ 正确的语音、语调
教具准备:
◆ 录音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class.
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how’s the weather?
s: it’s sunny (cold, hot…).
二、revision:
t:change the drills into another one quickly.
s:get ready for the race.
t:show the exercises:
this is your bag.
do you like my coats?
is this her pencil?
yes, it’s his computer.
no, it’s not its food.
s: give the answers:
this is yours.
do you like mine?
is this hers?
yes, it’s his.
no, it’s not its.
三、new lesson:
t: do you want to know whose bag it is?
s: yes, i do.
t: let’s go on to learn lesson three.
s: prepare to learn new lesson.
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hen tell me how to
read these words and these drills.
(show the words and the drills on the blackboard.)
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t: who wants to read them?
(look mine welcome)
s: read the words as best as they can
t: who can remember the drills with the word
“look”?
s: read the drill: look at this.
t: do the action according to my order.
look at the desk (cat…).
s: follow the teacher to do the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