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7篇

时间:2022-09-05 作者:Brave

写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能够让我们写出更加细腻的作文,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家乡风俗的作文6篇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1

大年初一的早上,爸爸就带上我赶回博罗乡下参加祭天,这是老家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刚到老家门口,隔着一扇大铁门,就有一股水蒸鸡的香味涌入我的鼻子,使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我急忙上前询问正在布置香火的奶奶:“奶奶,等一下祭完天我能不能吃这只鸡?”一边说,一边做出撕鸡的样子。奶奶和蔼地笑笑说:“乖孙子,这鸡祭完天是要给神仙吃的。”看到我遗憾的表情,奶奶笑着说:“放心,给你准备了萝卜粄,保证你喜欢吃!”

准备好香火后,祭天就正式开始了。爸爸递给我三炷香,说:“儿子,你要双手拿香,对着四面八方拜一拜,这是请神仙来我们家。然后对着正门默念出今年的心愿,不过注意,不能念出声哦,念出声就没效果了哦!最后再把香插在香炉上面,上香就完成了。”我按照爸爸说的做完这一步。

“儿子,”爸爸摇了摇手里装着酒的小红壶,“接下来我们要为神仙倒酒。”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壶,向四个酒杯倒满酒,摆在祭天的鸡肉旁边。看来这是请神仙来我们家吃肉喝酒啊!

“接下来是祭天的重头戏!”爸爸激动地说,“放五十响鞭炮,今年就由你来放吧。”“啊?”我吃惊了,“鞭炮会炸到手的!”“没事,你拿着这只香,把引线点燃了就赶紧跑开。爸爸相信你可以的!”爸爸摇摇手里的香,微笑望着我。

好吧,既然爸爸都说我可以的,我哪能有不放的理由呢?于是,我们把一大长串的鞭炮摆到院子外面,然后我点着香,小心翼翼地往鞭炮的`引线上碰了一下,顿时,绿色的引线冒出金色的火花,我吓得立刻夹起“尾巴”,朝着院子里落荒而逃。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在我身后炸响,真壮观!那一地鞭炮碎,就像为神仙铺成的红地毯,迎接着神仙的到来。我看着这勇敢的杰作,内心涌出一股得意,犹如登科后的诗囚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传以前祭天是古代天子才能主持的活动仪式,十分隆重热闹,现在进入到我们百姓家,人人都可以向上天表达自己的感恩,祈祷新的一年的愿望。我想,祭天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还是家乡习俗文化的一种传承!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2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王安石说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年的春节都表示新年初始,同时又代表长大了一岁。

在远古时候,“年”常常侵扰人们,惶惶不可终日,但人们还是想到了好主意——门贴大红纸、放鞭炮,果然赶走了“年”。

春节习俗数不胜数,比如贴春联、守岁、放鞭炮……。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放鞭炮。每年春节,当外面的第一声炮仗打响起,我就赶紧约上小伙伴下去玩。

一来到步行街,天上、地下、各种烟花满天飞,有冲天炮、飞天陀螺炮、甩炮……数不胜数,我们点燃蜡烛,把鞭炮点燃,只听“呲”的一声,烟花喷出绚丽多彩的火花,有红色、黄色、绿色……相互变换,非常美丽。还有电光花,既像星星在空中飘舞,又像银杏树上的叶子回到树妈妈的脚下。我们用它来烧小盒子,慢慢地,这些盒子也都被电光棒烧成了灰烬,这也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多么开心,多么愉悦啊!

春节时,广场上人山人海,春节多么美好,我喜欢春节!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一样,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

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向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异常,我喜欢我的家乡!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4

一年一度的除夕佳节,在大家的期盼中如约而至。我的家乡,福鼎龙安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整个小镇洋溢着欢乐和喜庆。

在除夕这一天,我起得特别早,没想到爷爷奶奶起得更早,里里外外,忙忙碌碌。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年夜饭的食材,每个人的家中都飘出了浓浓的饭菜香味。过新年就属我们小孩最开心,因为我们可以放鞭炮了,噼里啪啦,我整整半天都没有停过。爷爷让我帮他放一种红色的,点燃了会沿着火线爆炸的鞭炮。我点完拔腿就跑,只听到身后噼里啪啦的爆炸声。

妈妈带着妹妹在大门上贴春联,妹妹正准备贴上“福”字的时候,妈妈拦住了她。“这个‘福’字要倒着贴。”妈妈说,“因为这样就成了福到的谐音,福就光临我们家了。春节贴春联有喜庆,发财,吉祥之意。”妹妹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正帮着爷爷奶奶做麻糍,麻糍是我家乡的特产,也是我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麻糍听起来就给人一种幸福感,咬起来酥软可口。而麻糍的制作过程也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他要用饭甑把糯米蒸熟。这很考验人的手艺,因为大米要蒸的软硬适当,然后再把蒸好的米碾碎,做成一个个大麻糍备用。接下来要做出麻糍的配料,一般是用黄豆粉、红衣花生、芝麻和白砂糖和在一起。要吃的时候,把大麻糍蒸热,用筷子团成团,放进装着配料的大盘子里滚两圈就行了。

很快就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年夜饭一边谈笑风生。在年夜饭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而鸡则象征着吉祥如意。接着,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给我们小孩压岁。

晚上8:00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相声小品使人捧腹大笑。凌晨12点还未到,各家各户争先恐后的地放鞭炮庆新年。直到守岁结束,我才会意犹未尽地上床睡觉。

家乡的风俗展现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让我们一起把家乡的民族风俗传承下去。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5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富裕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灵台也不例外,比如说我们灵台的一些人或物:灵台宫灯、灵台香包、灵台剪纸、灵台根雕、灵台泥塑、灵台刺绣、灵台碑林、灵台民间社火等等,现在就让我为您讲讲吧!

先说说我们的灵台宫灯吧,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起初流传在富贵人家,通常在美好而欢乐的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将宫灯挂在房檐角上点燃。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木材到竹子再到铁丝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有些民间艺人突发奇想,用宫灯代表各种小动物,样式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又栩栩如生的动物灯,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广告灯,有色彩鲜艳的孔雀灯。因此,灵台宫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周边地区开始流传。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我们的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是祝福老人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戴上可以保佑平安,父母还在香囊里面放入中药,为小孩来年不生病。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你会看到,耗子们的脖子上,大街小巷里,在老奶奶的手推车上,在偏远的小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香包那鲜艳美丽,栩栩如生的造型,香包以他那特有的风韵活跃的人们的生活中。他不仅表达了思想、敬仰、也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

再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著名人物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徒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王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东汉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提起皇甫谧人们就会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其实他还改过各种医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医学家。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民间社火了,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要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当大街小巷想起锣鼓铜钹声,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灵台。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6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们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介绍我的家乡——浙江余姚的春节吧!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等。我们家也不例外,全家总动员,经过大家的努力,家里瞬间变得焕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铺门口张灯结彩,促销广告五花八门,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必不可少的年货是瓜子、花生、糕点、水果等等。有的在买家里装饰用的年画、灯笼、春联,有的在买新衣、新裤……讲价声和买到后的欢笑声在街上不断回荡,真是热闹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我们全家都没闲着,作为家里最小的我也忙着写春联,写“福”字。每年爷爷都要挑一幅称心如意的春联让我写,今年选的上联是:天地和顺家添财,下联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写好后,在爸爸的帮助下,贴到了大门上,红红的春联,透着喜庆,寄托着我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我们还把两个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口,准备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开始了。点上蜡烛、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并各自许了一个愿望。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能在升学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中的学校。晚上的年夜饭可算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鸡、鸭、鱼、肉样样有,满满一大桌,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还要吃上一大碗汤团,预示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饭后我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着送灶君,完事后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还收到了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等到晚上八点整,我们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每年雷都打不动的必看节目。当晚上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整个城市沸腾了,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迎接着新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年初一,穿上妈妈给我准备的新衣、新鞋,给爷爷奶奶拜了个早年。早餐是奶奶准备的汤团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这个,预意着新的一年团圆、节节高。我们家初一不走亲访友,在家休息。奶奶还说:初一不花钱,不拿菜刀,不扫地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每户亲戚家吃一天。大人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有的说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说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们小屁孩们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也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家到大年初七亲戚拜访得也差不多了。初八开始,大多数店铺开张了,人们的生活也陆续恢复正常。我也快要开学了。

我的家乡虽然不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但春节同样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年的喜悦同样在我们心中荡漾,久久不能散去。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篇7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