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不仅指引课堂方向,更激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教案不仅是教学的指南,更是教师思考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捏糖果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捏糖果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自制糖果的方法。
2、训练幼儿手部肌肉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自制的小糖果若干、木珠若干(大小不一)、糖果纸、广告纸。
活动过程:
1、昨天我回家的时候听见有说话的声音,你们猜是谁?糖果宝宝。他说我不开心,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想有许多的朋友,我说让我想想,明天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帮你的`忙,好吗?小朋友你们愿意不愿意,(愿意)。
2、请小朋友想想怎么办?做些糖果宝宝送给他。
3、你们知道糖果宝宝怎么做,请打开一个糖果宝宝看一看,做糖果宝宝需要些什么东西(材料)。
4、再打开一个看看、想想是怎么做的。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请幼儿上来示范,教师配合示范。
5、幼儿操作实践,学习自制糖果的方法,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把做好的糖果上墙。
6、活动结束。糖果宝宝高兴地说,谢谢小朋友,帮我送来了那么多的朋友。小朋友说,不用谢,不用谢你高兴我们也很高兴。
小班捏糖果教案篇2
活动名称:
糖果宝宝捉迷藏(小班)
活动目标:
1、在猜猜试试的过程中,感知水是无色的、透明的。
2、愿意验证自己的假设。
活动准备:
三种饮料(水、牛奶、阿华田)、糖果、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引起猜测
师:糖果宝宝玩捉迷藏,它要躲到三种饮料里,躲到哪里会被发现?
二、记录假想
用符号记录
统计记录表,贴在糖果红房子里
三、实验验证
要点:观察假想的结果
四、比较分享
两张记录纸的结果
总结:猜测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实验以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五、演示揭密
教师实验,留问题:为什么糖果躲到三种饮料中,只有在水里看得到?
揭示:水是无色、透明的。
延伸: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是透明的?
小班捏糖果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2.尝试运用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进行自由拼贴。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重建糖果屋”情景图片。
纸面教具:《糖果屋》。
材料准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操作课件,初步了解房屋的基本结构和形状
——糖果屋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屋顶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二:放情景图并操作课件,令幼儿进一步认识图形
—重建糖果屋的屋顶需要用到什么形状的糖果?
——请你从一堆糖果中找出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糖果吧。
三:出示教具,鼓励幼儿运用几何图形拼贴糖果屋
1.发放纸面教具及材料“胶水”,鼓励幼儿运用几何图形自由拼贴。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互相欣赏构建作品并交流。
小班捏糖果教案篇4
有一次,有块糖果云飘过来,在城里下了一场糖果雨。绿的、紫的、蓝的、玫瑰色【红、黄、蓝、绿】的,什么颜色的都有。1个小孩捡了一颗绿(黄色)的放在嘴里尝了一下,很快就知道这是薄荷味(香蕉味)的;另1个孩子尝了一块玫瑰色(红色)的,那是草莓味的。
“快来呀!都是糖果,都是糖果!”
所有的人都到马路上来,都想把自己的口袋塞得满满的。糖果雨密密麻麻地落下来,大家捡都来不及捡。
雨下了一会儿就停了。但是,糖果已经像地毯一样铺满了马路,在脚下“咯吱咯吱”响。孩子们1个个把自己的书包装得鼓鼓的。老婆婆们也摘下漂亮的头巾,把糖果放在里面打成1个小包袱。
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等着从天上落下糖果雨呢!但是那块云再也没有从城市上空飘过,糖果雨也再没有下过了。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天上下“糖果雨”的乐趣。
2、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讲述吃过哪些颜色及口味的糖果。
3、尝试运用“假如我是魔术师……”的句型,表达自己想下各种“神奇雨”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自制图片若干,各色手工糖果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教师:宝宝们,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其实,我是1个魔术师!有些小朋友肯定不太相信,所以,我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朵神奇的云朵,我的这个云朵,它既不下雨,也不下雪,它呀,会下糖果!下面,我就给宝宝们讲1个《糖果雨》的故事。
(二)借助图片进行分层次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完整倾听故事后提问:
天上下了一场什么雨?
这些糖果都有哪些颜色?
2、分段欣赏故事第一部分,熟悉故事中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糖果特征。
倾听故事后提问:
①故事里的小朋友尝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口味的糖果?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与讲述情况,插入相应糖果特征小图片)
②你还希望下什么颜色的糖果雨?
③这种颜色的糖果可能会是什么口味的?
3、分段欣赏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中“糖果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与甜蜜。
①带着问题听故事:你在故事里听到有谁来捡糖果?
②倾听故事后提问:孩子们和老婆婆是怎么装糖果的?
4、发散性提问:你喜欢糖果雨吗?你最喜欢吃什么糖果?
(三)、拓展性提问,启发幼儿想象各种神奇的雨。
师:假如你是魔术师,你想下一场什么样的雨?
1、引导幼儿用“假如我是魔术师,我想下一场……”的句型大胆想象讲述:
例如:饼干雨、巧克力雨、冰淇淋雨、花雨等。
2、给予想象奇特、构思合理、表述清楚的孩子鼓掌肯定。
(四)、教师抛撒“糖果雨”,引发幼儿游戏活动高潮。
师:今天,咱们的糖果云真开心!它要亲自来给大家分享糖果:
①交代游戏规则与要求:
建议“变魔术”之前,幼儿自己用小手把小眼睛蒙起来。
②教师抛洒糖果,并提醒幼儿千万不能偷看,否则“魔术”就不灵了。
③睁开小眼睛看一看,找一找,地上都有哪些糖果?如果喜欢的话,就来捡一颗你喜欢的'糖果吧!(关注孩子们的活动情绪及捡糖果的情况,提醒孩子注意轻轻捡拾,防止发生碰撞或争抢的情况。)
(五)对宝宝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做点评,然后结束课堂。
宝宝们也发现了,老师给大家的糖果不是真正的糖果,它是糖果云送给每个宝宝的礼物。糖果云让我告诉宝宝们:你们回家和父亲母亲一起做一些漂亮的糖果,然后拿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小班糖果雨教案公开课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西城幼儿园
作者:xxx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糖果的多样性。
2、体验分享糖果的快乐。
3、知道吃完糖果要漱口。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各种糖果、糖果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提问:宝宝你见过什么样的糖果?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的?教师出示各种糖果让幼儿认识,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糖果叫什么名字?。
⑵除了这些,你还见过(吃过)什么样的糖果?
2、引导幼儿品尝不同的糖果。
们的糖果小屋里有很多好吃的糖果,请你拿一颗你喜欢的糖果。
⑴你看一看你的糖果上面有什么?摸一摸是硬的还是软的?
⑵猜一猜你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⑶请幼儿品尝糖果
⑷说一说
3、你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糖果吃到嘴里后有什么变化(变小了)?
组织幼儿喝水漱口。
教师小结:糖果不能多吃,吃多了对牙齿和身体都不好,而且吃完以后要及时漱口。
4、延伸:
画糖果(练习孩子画圆技能)
小班捏糖果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糖果的软和硬,并且能够用"硬邦邦、软绵绵"形容物品的软硬。
2.愿意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故事情境中体验糖果带来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硬糖和软糖若干;糖罐;多媒体ppt等。
活动重难点:
感受并能辨别"软、硬",能够用"硬邦邦、软绵绵"形容物品。
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罐神秘的礼物,猜猜是什么?(幼儿个别回答)
2.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小结:闻上去有点儿香香的,吃在嘴里有点甜甜的,是一罐好吃的糖果哟!
4.(过渡)你们想吃吗?可惜这不是我的,让我问问糖果的主人吧!
二、感知理解
(一)分分糖果
1.糖果的主人是谁?(棒棒糖先生、棉花糖小姐)
2.棒棒糖先生/棉花糖小姐咬上去是什么感觉的?(硬邦邦的/软绵绵的)
3.原来,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要开舞会,棒棒糖先生带来的糖果是硬邦邦的,棉花糖小姐带来的糖果是软绵绵的,可是不小心撒了一地,搞不清楚是谁的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4.请小朋友们把椅子底下的小盘子拿在手里,摸一摸里面的糖果,然后还给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幼儿分糖果,教师检查)
5.小结:有的糖果是硬邦邦的,有的糖果是软绵绵的。谢谢你们帮助了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你们可真棒!
(二)邀请朋友
1.分好了糖果,现在要请好朋友来参加舞会喽。
2.棒棒糖先生/棉花糖小姐说:"猜猜,谁是我的朋友?为什么?"(幼儿个别回答:因为xxx是硬邦邦的/软绵绵的。)
3.讨论:那小蜗牛是谁的朋友呢?(壳是硬硬的,身体是软软的,他是棒棒糖先生的好朋友,也是棉花糖小姐的好朋友。)
4.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好多吃的、用的、玩的东西是硬邦邦的,也有很多是软绵绵的,还有一些东西外面硬的里面是软的,真有意思!
(三)欢歌跳舞
1.瞧!棒棒糖先生、棉花糖小姐的朋友们都到齐了,他们准备跳舞啦!宝宝们,你们也来跳起来吧!
2.播放音乐,初步感受两段不同的旋律。(幼儿自由地跳)
3.刚刚听到几段音乐?你觉得第一段/第二段音乐是谁在跳舞?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做什么动作呢?
4.再次播放音乐,感受两段不同的旋律,并做相应的动作。
5.小结:欢歌跳舞真快乐!有的音乐刚强有力,就像棒棒糖先生一样神气、有力道;还有的音乐很舒缓、轻柔,像棉花糖小姐一样给人温柔的感觉。
三、快乐分享
1.快乐的舞会结束了,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谢谢小朋友们今天来帮忙,特地为你们准备了好吃的礼物哟!
2.猜一猜,哪个糖罐子里的糖比较多?真的吗?我们回教室看看,和教室里面的好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点设计活动过程,将故事情境融入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帮助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分糖,根据触觉分辨软和硬;再到被邀请参加舞会,到分清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各自的朋友,让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区分软和硬;最后通过辨别罐子里面的声音来分辨哪个多哪个少。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十分感兴趣。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教具的选择。在本次活动中,将糖果用餐巾纸盖好,原本是不想让孩子看到糖果,但是后来餐巾纸扔在哪里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