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教案6篇

时间:2025-09-24 作者:Monody

教案的全面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教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帮助他们不断优化教学策略,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人教版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人教版教案6篇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准备:鲸进化的图片,和vcd;投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明确:

白杨的形象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自能识字。

4、学做尊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识字与写字

前置自学提纲

1、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2、做生字卡片。

3、自学45页内容,读熟。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看谁知道得多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布置回去收集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你收集了吗?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请你在小组内把你收集到的名称说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收集的数字记录下来,比比谁知道得多。

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长记录下小组成员收集的个数,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并且要注意记清楚同学们说了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一会儿全班评比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

2、全班集体交流:谁收集的最多,报上他的名字。那么,他都收集了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请他来说说。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数字,以备评比。

小结学生收集的情况,给优胜小组颁奖。

二、认一认,看谁点子多

1、认识生字。

师:家是我们生活的最主要的地方,每个人都离不开家。()我们来看看这个家是怎样的。(出示挂图),这个家里有些什么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生词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全班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你认识这些字宝宝?(如读拼音帮助自己,用熟字来帮助识字,拆装汉字、编儿歌等。)

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自能识字。

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办法,读读自己认识的新字宝宝。

用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检测。

2、认识偏旁部首

再读“沙”“报”“晚”“灯”,认识偏旁部首,睁大自己的亮眼睛,辨析“火”与“”字旁,“日”与“”字旁的区别,知道“”“”两个偏旁所包含的意思。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含有这些偏旁的字。 三、选一选,看谁最会动脑筋

1、运用生字卡片同桌组词,比比谁组得多。

2、抽生口头组词,教师把用熟字组成的词写下来。

3、出示下列词语和句子,选生字填空:

人民报

教室的墙上着一画。

上课不能随便说。

我家的书上有许多书。

四、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总结。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同学能力的发挥和培养,让同学动用了手、眼、口、脑等到多项器官,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学到了身手 。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用儿童身边常见的事件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如:你家里有什么?让同学说。一下子同学的思维打开了,乐于说,课堂气氛活跃,同学爱学。

二、课文理解,挖掘空白处,训练说话

这节课我设计了组一组、说一说等环节让同学组词和说句子,(一)可以检查同学的读音,(二)可以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自主识字,分三步走

生字学习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地位还给同学。识字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是结合插图识字,形象。第二是借助拼音识字,第三是,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让同学谈识字方法。发挥同学的自主作用,让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等7字,正确书写“丹、乌”等12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3、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难点:正确书写“丹、乌、丝”等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出示课件谜语)

2、背诵与“风”有关的诗句或名言。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比赛背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引导对课题的思考。

2、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上不认识的生字,请教旁边的小老师,自己多读几遍。

3、思考讨论:结合板书中的三个人物和课题,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设计意图:通过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会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

1、课件出示三位主人公(宋涛、陈丹、赵小艺),学生与其打招呼。

2、出示拼音,请小老师领读

3、去掉拼音,集体赛读

4、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认读生字在哪里出现过?

5、测读带生字的句子(认识“显”)

6、找找好朋友,做“连一连”练习

7、按课文例子,用“显得”造句子

?设计意图:从图片引出主人公,并以打招呼方式进行识字,能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加强识字认字的能力,加上连线练习、造句子与测读,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改善不足,找出薄弱环节。】

四、指导书写“丹、乌”等12字

1、课件出示带有12个一类字的词语,再次测读。

2、按照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将其归类(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学习独体字“丹、乌”

(1)观察字形

(2)提出“舟”与“鸟”与生字的区别。

(3)集体讨论在田字格的写法,注意笔顺。

(4)教师范写,点出注意的地方。(“丹”的“一”要写在横中线;“乌”的“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5)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4、学习生字“艺、显、忽、丝”

(1)小组合作,比赛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记生字,看谁记得最快。

(2)交流识记方法。

艺:加一加,“艹”加“乙”。

显:加一加,“日”加“业”。

忽:加一加,“勿”加“心”。

(3)观察字形,上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大小问题。

艺、显:上小下大

忽、丝:上大下小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老师巡堂指导。

5、学习生字“杆、眨、涛、陈、转、斜”

(1)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写字,同桌间检查指正。

(3)老师选一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集体讨论书写情况。

(4)拓展:多音字“杆、转”组词

?设计意图:把生字按结构归类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书写上明确要点,理清写字方法,加上以“横中线、竖中线”定位步骤和识字方法的交流,学生写字环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五、小结

1、把已学的生字宝宝带进课文,再一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小结知识点(交朋友、读写生字与总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能让学生从字词回归文本,提高语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通过小结知识点,老师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架构,对文本的编排就更加深刻。】

六、板书设计

15、画风

?设计意图:以四个难写并容易出错的生字作为板书,对于学生书写有很大的提醒和示范作用。学生可以观察老师的板书,领悟要点,举一反三,书写其他类似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的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感情朗读并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三位小朋友,再次打招呼巩固生字。

2、分三小组,选择课件其中一位小朋友,进行词语测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画风的三位小朋友,充满生活情趣和童真,寓游戏于测读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自主合作,品读课文

1、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线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3、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指导朗读。

(1)赵小艺画风。

a、指名朗读相关句子

b、出示赵小艺的画,让学生配图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旗子——飘)

d、体会赵小艺画风的动作与说话语气(“眨眨眼睛”、“我能”)

e、指名朗读,师范读,集体表演朗读

(2)陈丹画风。

a、指名朗读相关句子

b、出示陈丹的画,让学生配图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小树——弯)

d、体会陈丹的说话语气(“也”)

e、小组赛读

(3)宋涛画风

a、思考:宋涛与前两位小朋友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b、出示宋涛的原画,让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雨丝——斜)

d、指名表演朗读

(4)赵小艺第二次画风

a、出示赵小艺的第二幅画,让学生指认。

b、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风车——转)

c、体会赵小艺画风的动作与说话语气(“笑”、“还能”)

d、师生合作朗读

4、学习最后一段,小结画风情况。

5、夸夸三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原因。(我觉得______最棒!)

(1)陈丹: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向别人学习。

(2)赵小艺:自信、肯动脑筋、聪明。

(3)宋涛:敢于修正自己的不足,勇于实践。

?设计意图:以图画结合文本进行展现,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拓展学生无限的表现力。通过寻找关键词与朗读引导,学生能在想象的情境中读出自己的体验,突出学习的主体性。】

三、课外延伸,巩固所学

1、“我是小诗人”,根据例句,完成句子。

例句: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__吹______________了,

风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

2、指名完成并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以“我是小诗人”为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一次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思考:如果我是小画家,我打算怎样画风?

2、指名回答,交流想法。

3、评一评:谁的想法最好?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把文本体悟得更加深远。】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请你像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一样,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把自己画风的办法用一段话写出来。

?设计意图:从口述转换为写话,从口头表达到文字描述,作业布置重在孩子掌握知识,懂得怎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有效的巩固作用。】

六、板书设计

15、画风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通过“读”感悟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积累“托物言志”的诗,并通过读诗感悟民族魂,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明诗意。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评价语: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表扬你。谁愿意像他这样这样再读读,字字铿锵?)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你们的读也感染了老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现在,老师读前四字,学生读后三字,然后调换位置读。

齐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

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再读读诗句,看看哪些词句可以让你知道于谦吟的是石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3、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大家都知道石灰是怎么烧制的,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

1.《石灰吟》,吟的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若等闲)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

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 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

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播放音乐,出示简介,生自己看】

教师出示资料: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

(于谦拒收礼拒送礼的小故事)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周围合作,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用这个句式

说一说“从我读出了”。

2.学生汇报。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

(三)入境诵读

?继续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此刻,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慷慨吟诵——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

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

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萦绕着,久久回荡。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于谦的一生中,正如他诗中所写的,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托付于《石灰吟》这首托物言志的诗,因为于谦的清白,于谦的光辉形象成了古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同学们,在古诗中,也有很多托物言志的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你知道哪些?(指生说)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出示】《墨梅》《竹石》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读读。(读得真好,我想问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了坚定)

2、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1.串读三首诗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读读这三首诗吗?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看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生汇报

(师可以提示:从表达的志向的角度,从诗人的朝代,从文字的角度,从选择“物”的角度等)

3. 揭示“民族魂”

读着读着,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了三句诗。我想请在这节课上认为自己的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只流清气满乾坤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着读着,我们把这三首诗读成了三个词。指名读。谁能把这三个词的涵义读出来。

?出示】清气(清气是梅花的品质,是梅花的魂,也是作者的气节)

坚劲(这是竹的意志,是竹的精神,也是诗人的志向)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我们只保留一句话,是…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

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四、结束语:同学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更记住他们“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五、习题巩固

六、作业:

1、默写古诗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好坚贞的`情操,如《咏煤炭》,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于谦的古诗读一读

七、教学设计

石灰吟

清白

?石灰吟》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对于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量和感悟能力,个别同学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授课过程中力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是读的学科”,所以本堂课学生的“读”贯穿始终石灰吟诗意简短,“以读促悟,以悟带读”,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石灰吟》效果分析

本堂课力求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感悟作者“清白”之志,通过“拓展迁移”感悟民族“清白”之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经过当堂习题反馈和课后作业反馈,课堂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石灰吟》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与第六单元的主题“咏物抒情”相契合。诗人通过对石灰不怕“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就“文”来讲,形象生动;就“意”来说,明了简单;就“情”而言,高尚纯洁,令人钦佩,令人感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石灰吟》评测练习

一、给下列红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灰吟(yín yǐng) 焚(fán fén)烧

二、《石灰吟》的作者是,赞颂了石灰的品质,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将“清白”之志托付于石灰这一普普通通之物表达出来,就“文”来讲,形象生动;就“意”来说,明了简单;就“情”而言,高尚纯洁,令人钦佩,令人感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授课过程中,力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综观本堂课,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写作教学方面拓展得不够——可以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迁移到现代文写作中,但是本堂课没有涉及;另外,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提高。

?石灰吟》课标分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堂课力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通过“读”感悟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积累“托物言志”的诗,并通过读诗感悟民族魂,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语文人教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