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备课教案5篇

时间:2025-07-30 作者:dopmitopy

一份教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案的设计应灵活多变,以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课堂动态,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单元备课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单元备课教案5篇

语文单元备课教案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七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江南》。《我叫“神舟号”》

?人有两个宝》是根据我国大教育学家陶行知的t;手脑相长歌》改编的一首儿歌。共六行三句话。课文中的手脑与生活紧密联系,语言朴实,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习惯。另外图文并茂,学生容易朗读。

?升国旗》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描写了小学生升国旗的庄严仪式。它告诉孩子们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升国旗时要奏国歌,我们要敬礼等知识。短短三句话,包含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江南夏天,碧绿的荷叶,美丽的荷花,采莲人采摘莲蓬和鱼戏莲叶间的动人生活情境。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展开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情、有景、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熏陶儿童美的情操。

?我叫“神舟号”》采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嫦娥姐姐与“神舟号”飞船的对话,说明这艘飞船是中国制造的,正在进行飞行试验。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并融入神话传说,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情,让人感到中国的科技发展硕果累累,前程无限。在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激励,从而促使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

(一)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知识目标:学习本单元2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

的2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

认识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多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三、《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及教学理念。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共提出10点要求,归纳起来可分四个方面:

一是情感态度与习惯,主要是喜欢读书,爱护图书;

二是学习基本的读书技能,主要是朗读、默读;

三是应用起码的读书方法,包括借助拼音、图画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

四是注意积累和背诵。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多读精讲,注重积累。就低年级而言,朗读和背诵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如绘画、配音、分角色表演朗读、动作表演朗读等)引导儿童在自悟自得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达到入境入情。要力避繁琐、单调、枯燥的技术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在此基础上鼓励儿童多背诵,强化语言积累。一方面要尊重并鼓励儿童说出个人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要鼓励儿童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指导儿童选择好的读物,给儿童创设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

语文单元备课教案篇2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难点: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突破措施: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四、导学准备:

春景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我会想

①从《江南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②本首绝句写春日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染,就描绘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

③从《春日偶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春日郊游时的愉悦心情。

④《春日偶成》是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题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卷,其中“____”这个词我最喜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描写春天的景色,你们觉得春天美不美?(美)生答。有两首古诗把春景描绘得更美,要不要一块来赏析呢?(要)生答。好的,今天我们一块走进春天,学习一下我们课本上的两首古诗。

(2)初读这两首古诗,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感悟: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古诗,小组讨论并回答其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两首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江南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春日偶成》又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师生交流

?江南春》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纵观《江南春》整首诗,有什么特点?

?春日偶成》中“傍”“随”“过”三个字写出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春日偶成》后两句诗人将“时人”和自己对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春日偶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说说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六、课堂检测:

1.我会想

(1)从《江南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2)本首绝句写春日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染,就描绘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

(3)从《春日偶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春日郊游时的愉悦心情。

(4)《春日偶成》是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题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卷,其中“____”这个词我最喜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拓展:

1.说说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1.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背诵古诗的情况

2.默写这两首古诗

二、主题丛书阅读

1.自读主题学习丛书《为了这春天》中的《奔放的春》、《春之物语》、《春天的讯息》。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句子。

4.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1.“海上生明月,( )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2)天下(3)天涯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 )的《别董大》。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3.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4. “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

(1)李煜、柳永(2)柳永、李清照(3)李煜、李商隐

四、板书设计:

江南春春日偶成

杜牧程颢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淡风轻近午天,

水村山郭酒旗风。傍花随柳过前川。

南朝四百八十寺,时人不识余心乐,

多少楼台烟雨中。将谓偷闲学少年。

语文单元备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积累字词;发现不同字的特点,帮助记忆。正确区分形近字和形声字,并正确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读、背积累歇后语。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积累字词;发现不同字的特点,帮助记忆。正确区分形近字和形声字,并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儿歌,学生跟读。

3、从这些字词里你们有什么发现?(每样东西都有它的用处)

4、你能像这样说两句吗?(有笔能写字,有家才温暖……)

5、集体齐读儿歌。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3)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行字都是口字旁,都和嘴有关;第二行字都是提手旁,和手有关;第三行字都是足字旁,都和脚有关。)

(4)小组再读词语。

(5) 集体读词语。

三、字词句运用。

1、 区分青和清,再和在。(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2、 学生独立完成“选一选,填一填”。

3、 学生回忆音序查字法的过程。

4、 独立完成字典查字的练习。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阅读轻声词语。

2、谁还能说出一些轻声词语?(姐姐、孩子、灯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歇后语。

2、教师简介歇后语。

3、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学生自由回答)

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狐狸和乌鸦》。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语文单元备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美。

2.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三)过程方法目标:

1.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以悟代学,领会文章的意蕴美。

2.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课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精读赏析重点语句,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

2.丰富朗读形式,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文章恢宏的气势,品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思路】

课型:朗读品味型

教学思路:这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认识,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研讨课文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学生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如:激越昂扬的安塞腰鼓)

2.渲染情境,学生谈感受,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注音:

亢奋()晦暗()羁绊()搏击()烧灼()蓦然()冗杂()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叹为观止②戛然而止

三、整体感知,研讨主旨

(一)朗读感知,初步理解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及感情基调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节奏。

(朗读指导:鼓声响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语调激越、昂扬、饱满、迸发,稍快中注意层次;鼓声落,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3.学生归纳朗读后的整体感受,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二)诵读品味,揣摩内涵

1.学生分组品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组内讨论,疏理文章脉络

①文章的叙写顺序是什么?

(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②文章反复出现哪个句子?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4次,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③学生反馈,教师引导理清文章结构

(三)研读探究,揭示主旨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探究。

2.教师集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展开交流讨论。如: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③“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3.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4.请学生在朗读及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5.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思想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段,谈谈自己对大西北的感觉。想想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内容及方法小结

2.作业:摘抄并熟记文中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击前:(安静)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

搏击中:(奔放、火烈)舞姿——阳刚之美

节奏——粗犷雄劲

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渺远的鸡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朗读文章片段,检查朗读情况。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精读赏析,体会意蕴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男女生分组,比赛诵读所勾画的语句,仔细品味。

示例:第9-11自然段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这个语段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4.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学生分组品读,组内讨论:

(1)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

如:①词语方面“‘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②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③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④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好,好在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拓展延伸,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200字左右,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内容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

2.方法归纳

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笔力,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歌之、颂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3.作业

抄写课堂上勾画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蓄势待发——壮阔豪放——回味无穷

(反复、排比、比喻)

语文单元备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来猜个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

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哪些方面(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三、配乐朗读,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四、审美赏美,从影到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

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不同的风格之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

五、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孩子们描绘的人影、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堆雪人——建筑雕塑艺术

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手上画手表、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

[设计说明]

学习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再次欣赏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六、课堂小结。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

七、课后练习。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给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游戏————艺术

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