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酸的教案7篇

时间:2025-05-01 作者:Youaremine

教师们在评估教案时,很多时候会关注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编写教案时,教师需反思以往教学经验,避免重复错误,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三化学酸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7篇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1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二)教学情景

问题1:化学实验室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增强对实验室的直观印象;二是提高对实验室功能的认识。

师生活动: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⑴实验桌——做实验(或探究)的平台;

⑵水电设施——提供实验用水电;

⑶仪器柜——存放实验仪器;

⑷药品柜——存放药品。

问题2: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有哪些?这些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初中常见仪器的识别能力。

师生活动:说(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问题3:实验室药品取用有哪些规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遵循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生活动:

⑴记住以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⑵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简记为“三不原则”。)

⑶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⑷使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得拿出实验室。(简记为“一要三不”。)

⑸试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冲洗时要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问题4:怎样使用托盘天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基本技能。

师生活动:

⑴说出天平的构造。

⑵天平使用要点:调零→平衡→左物右砝→放回砝码→调零。

⑶说出使用天平的其它注意事项。

问题5:怎样连接仪器装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师生活动:

⑴看下图回答连接仪器的方法。

⑵仿照上图进行操作。

问题6:怎样往试管里送固体物质?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块状固体取用”和“粉末状固体取用”视频。

总结要点:“一平、二放、三慢竖”。

⑵学生操作。

问题7:怎样取用液体?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量取液体”视频。

⑵教师示范“液体的倾倒”。

要点:倒、倾、接、上。(试剂瓶塞倒放;容器倾斜;容器瓶口与试剂瓶口接触;试剂瓶的标签向上。)

⑶教师示范“液体的量取”。

要点:平放、面向、视线平。(量筒平放,面向量筒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仰视量筒读数偏小,俯视量筒读数偏大。)

⑷教师示范“滴管的使用”。

要点:上、直、冲。(滴管要在容器瓶口的上方,且要垂直。滴管用过后要用水冲洗干净。)

⑸学生操作。

问题8:怎样使用酒精灯?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酒精灯的使用:

拿下灯冒→添加酒精(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火柴点燃→外焰加热→灯冒盖灭。

问题9:怎样给物质加热?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教师演示。

⑵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⑶要点:装药品(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夹持试管(距试管口约1∕3处)→预热→外焰加热。

问题10:怎样洗涤仪器?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归纳→学生操作。

六、课堂小结(略)

附:目标检测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a.带回家中b.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d.倒回原试剂瓶里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钥匙或纸槽送人d.直接倒入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2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

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

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参考:

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

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小结:略

第二课时:

空气的作用;

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4页

1、氧气:

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课本第24页

2、氮气

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3).液氮冷冻麻醉。

4).超导性

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

小结:

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

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so2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

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 放映影像资料

总结:略

作业: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课后反思: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 b:9÷2=4.5(元) 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 :2=40÷2=20(千米)

45 :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 :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

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2、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3、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

4、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6

能力目标:

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初三化学酸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化学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无__色_无__味的_气_体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略_重__。

2.液态氧为_淡_蓝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物_理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铝箔反应

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 + 氧气 —— 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1 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成水蒸气、木材变成桌子等都是化学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化学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