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5-03-15 作者:loser

对于教师来说,写一份实用的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优秀8篇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1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二是认知领域。所以,在管理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应当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充分全面的教育,尤其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领域,强调关心每一位孩子,使每一个孩子的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争取消灭教育死角。

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心”去爱孩子

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的、繁忙的,同时情景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会出现问题,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所以教师应当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坚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同时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和耐心。用关注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使幼儿感到“教师很喜欢我”。教师不仅仅要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问题行为的孩子。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明确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此刻的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孩子多学知识,就能够保障未来的生活。此刻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又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成长,并受到家长们的苦心栽培,这些孩子聪明又富有创造力,可是会缺乏忍耐力、抗压性与纪律观念,承受不了挫折,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进取性较差。

三、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给人一碗水,自我首先得准备一桶水”,无论你的语言多么有魅力,无论你多么敬业,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是一个教师的底气。我们幼教工作者,要认真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单一封闭的教育模式,面向家长,面向社会,让幼儿园成为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把幼儿教育置身于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中,进取开发和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构成以幼儿园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幼儿教育新格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小注意幼儿本事的培养。让幼儿成为自我的主人,生活的强者。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

总之,远程教育带给我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体验,这次培训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我要感激上级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为我们供给学习改善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仅有自我不断“充电”才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时刻刻牢记自我的职责,以本次培训资料作为指导,用自我的实际行动来为幼儿教育事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2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科学活动《香香的和臭臭的》,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上周末已经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并有意识为孩子积累一些嗅觉的感官经验。周一,当我看到孩子们带来许多空药瓶“香香的和臭臭的”物品的图片后,对活动就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活动前,我准备了许多有气味的东西将它们分别装在空药瓶中,然后将瓶口封好,又在上面戳上几个小洞,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闻一闻,感知各种气味。因为担心这个操作的环节,于是非常注重操作前的讲解,尽量交代清楚要求。所以,这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分组操作的时候比较有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找一找香香的和臭臭的东西却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当我提问:“你还闻到过什么东西是香香的?什么东西是臭臭的?”我的预设是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或者用简笔画画出该物品,然而举手的孩子却寥寥无几,而且答案雷同。于是我干脆直接出示了几张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也渐渐活跃起来。

活动结束了,虽然听课的老师们评价还不错,但是总觉得有些环节其实还可以处理得更完美,活动中还有很多遗憾。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探索认知,并大胆表达出来”,这是今后我在执教科学活动中所要关注的。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也是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3

这是一个充满浓浓友情的音乐活动《小指勾一勾》,孩子们在与好朋友进行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在边打节奏边念歌词的情形下,深深地被这首歌曲所吸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的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歌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减少对他们的限制,多给他们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出超乎想象的东西来。以下是我们中(四)班小朋友在音乐活动《小指勾一勾》中的教学片段,我抓住了幼儿精彩的生成来丰富我先前预设的内容进行的活动实录。

小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中,学习着歌曲《小指勾一勾》,和孩子们边唱边做动作,最后我说:“我们勾了手指头就是好朋友了。”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是永远的好朋友!”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马上说道:”对,老师要和你们做永远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动走进他们,主动和他们去勾手指头,怎么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又怎么会让这样普通的一节课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呢!我鼓励幼儿说:“想一想,除了小指勾一勾、手臂挽一挽的方法和好朋友做游戏,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去和好朋友做游戏?”小朋友们踊跃地讲出了许多方法:杨止幽:“我用小手拍一拍和好朋友做游戏。”李雨阳:“我用小脚碰一碰的动作。”刘彦希:“我用背靠背的动作。”杨国玉:“我用头碰头的动作。”

小朋友想出了这些动作之后,我和他们一起和着音乐创编起了歌词,“伸出你的小小手,拍拍手、拍拍手,我们来做好朋友。”“抬起你的小小脚,碰一碰、碰一碰,我们来做好朋友。”

孩子们都沉浸在愉快的创编游戏中,我也为这次预设活动的顺利完成而感到高兴,活动就要在小朋友的欢快游戏后结束了,这时突然听到有位小朋友说:“老师!我们可以笑一笑和好朋友做游戏。”

这样一说,一下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兴趣,“是呀!老师可以这样笑,老师可以那样笑。”孩子们争着在我面前展现着自己的笑容。“你们笑得真漂亮,我们一起把你们想出来的各种笑编进歌曲里去,好吗?”我顺着孩子们的话说。“咧开你的小小嘴,微微笑、微微笑,我们来做好朋友。”“张开你的小嘴巴,哈哈笑、哈哈笑,我们来做好朋友。”“翘起你的小嘴巴,咪咪笑、咪咪笑,我们来做好朋友。”

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想:“小朋友们这么感兴趣,我们是不是可以启发孩子们用更多的表情来创编呢?”

于是我又接着问:“脸上除了的嘴巴可以和好朋友笑一笑,还可以用什么和小朋友打招呼呢?”“眉毛、眼睛、鼻子……”孩子们兴奋地边说边做着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看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动脑筋,我接着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那就是:让小朋友把想出来的动作,和其他幼儿交流讨论。小朋友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大家恨不得马上就去完成。不言而喻,我们又把这次的创编音乐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小指勾一勾》的创编活动中,我预设的活动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肢体动作来创编歌词。不料,孩子们在教学中能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不仅能想到用不同的动作来创编歌曲,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面部表情来创编歌曲。面对孩子们的热情,我因势利导,启发幼儿运用多种创编手法,并启发幼儿用符号来记录创作的过程和成果,把教学过程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反思这个活动,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当孩子有精彩的火花出现时,我们要把这些火花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去利用这些资源,并通过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带领孩子走向更高的挑战。这样的话,小朋友的积极性被提高了,思维自然活跃了,创编也就更丰富多彩了。所以,面对孩子们的这次生成,作为教师我扮演的角色是等待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等待着孩子们的生成,因为孩子们的生成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所以我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同时当孩子们有新的火花出现时,我一方面能及时关注孩子们的生成,另一方面调整自己的教育手段,来扶持孩子们的生成,更关键的是我还能积极引导孩子把生成的活动走向更精彩,更好的为大的教育目标服务。所以通过我的努力,我和孩子们一起使活动开展得更精彩。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4

本学期的第十三周,我们幼儿园进行了教研组长引领活动,我们七位老师都执教了各自擅长领域的活动。我执了一个中班美术活动《伞花朵朵开》,现在的教学理念提倡是:让幼儿的学习内容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常常要以生活为基础,同时又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教学。我执教的活动取材就是来源于生活,每当雨天,我看到孩子们对雨伞很感兴趣,有时会聚在一起讨论雨伞的颜色、图案,争论自己有一把很好看的雨伞,我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不由得萌发了画雨伞的想法。于是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各式各样不同的伞,了解伞的外观、种类、花样,探索伞的特性,感受伞的重要性,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由对伞的联想,并尝试运用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对伞的认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是:1.初步感受伞的多样性及不同图案的美,协调地进行伞面的装饰。2.体验装饰伞的乐趣和同伴间合作展示作品的趣味。我执教完这个活动后,发现在难点部分目标达成不够理想,也许活动前的设想还不够周详。

活动导入部分我是让幼儿听打雷下雨的声音,再让幼儿说一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是为了联系到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的第二环节,引导幼儿观察伞面,说说伞的形状、颜色、图案。这里我为了让幼儿画伞的侧面形状,引导幼儿感受伞的形状像蘑菇,这样的引导是不全面的,课后我反思到:伞的俯视面应该是圆形的,我在引导伞的形状时,该让幼儿自己去各角度观察,画幼儿自己所感受到的形状。接下来是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类型伞的图片,感知伞有规律装饰、散点装饰的排列、色彩搭配等方法。幼儿通过对伞的观察对伞的装饰有了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在我的提问下,他们自由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活动第三环节是老师的示范和比较两把伞的异同图案。通过两把伞的比较,让幼儿发现伞上相同的图案,不同的排列、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会有不同的感觉。这个环节我用了太多的时间讲解,伞上的异同点太琐碎,幼儿没能按照我的设想寻找到关键异同点,导致后来幼儿的作画时间少了。课后其他老师建议这个比较环节可以省掉,这样的话老师讲解部分就少了,幼儿能有充分的作画时间。

活动最后,幼儿作品展示的时候,我用六把素面伞做展台,让幼儿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喜欢的伞上。当时发现幼儿贴上去的作品容易掉下来,是涂固体胶时没有强调涂在中间或者多涂一些固体胶。幼儿作画的纸与伞格比较起来有点大了些,我事先没有拿伞一一做比较的失误。

活动后,我感触很深,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是很精练,有点啰嗦,总是害怕幼儿不能很好的理解就啰嗦的多讲几句,反而造成了幼儿的听觉疲劳,影响效果,这也是需要我不断努力的去改善的。美术活动是幼儿很喜欢的一种活动,是需要老师的精心安排,活动中老师不仅要吸引幼儿对作画对象的兴趣,又要老师从选材、引导、讲解环节等各方面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把握。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以及与竹子的关系。

2、学习用笋壳插物,能发挥想象,大胆地解释自己的笋壳作品。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两支春笋。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春笋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猜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

2、分给幼儿每人一支春笋,让幼儿摸摸、看看,“笋娃娃”的外壳一层一层地剥去,提醒幼儿不要把外壳剥掉。

3、教师把剥好的笋竖着切开,让幼儿观察笋的内部。

4、请幼儿说说,笋的外表像什么?(宝踏、火箭、铅笔等)

5、小结:春笋长在竹园里,“春笋娃娃”的妈妈是竹子,春笋长大以后也变成竹子,笋壳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去,里面是一节一节的笋肉,它可以当采吃。

二、玩笋壳

1、再给幼儿一支笋,让他们剥,剥下的笋壳让幼儿玩。如把笋壳从小到大套起来看看像什么。

2、将幼儿的作品放在沙盘里,供幼儿欣赏。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选择小竹笋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迎合了幼儿认识、观察植物变化的目标要求。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竹笋并不陌生,通过本次活动又加深了他们对竹笋的'认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与讨论中了解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和竹笋长成竹子的变化过程,在剥笋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剥笋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动中感觉幼儿没有完全尽兴,剥的不过瘾。因此可延伸剥笋活动时间,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剥笋做家务。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6

语言活动“小兔乖乖”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活动前教学设计上,我就以先第一遍听故事,第二遍看图听故事,然后进行有效提问,如:故事的名字?故事中有谁?发生的故事情节进行有效提问,再进行安全教育来进行小结。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和我预计的一样,由于我班幼儿的倾听习惯较好,因此在听第一遍故事时都能安静地倾听;在第二遍时,有了图片的出现,我脸上的表情和动作对故事的发展也有起伏的表现,再度吸引幼儿倾听。有了良好倾听习惯的基础,孩子们在回答故事的名字?故事中有谁?都能回答出来。奇奇甚至还答出“兔宝宝有三个,是:长耳朵、短尾巴和红眼睛。”好听又熟悉的歌曲旋律是故事发展的主线,孩子们时而用温柔的声音学兔妈妈唱歌,时而学大灰狼那粗粗而恶狠狠的声音唱歌,有的孩子已经能跟着故事学说简单而重复的话了,歌曲更是一起演唱,教室内很是热闹。

针对现在有些幼儿会跟陌生人走或给陌生人开门的现象,接下来的环节,我就开始设置情景游戏:请小朋友在家,我当陌生人来敲门,说是“妈妈的朋友,妈妈在楼下等你,你快开门,跟我走吧!”可喜的是,孩子们全都说“不开不开我不开”;一计不成,再来一计,现在在公园里和妈妈走丢了,“小朋友,快过来,我给你一颗糖,我带你去找妈妈。”孩子们坚决地对我说“我就在这里等妈妈。”如此和孩子们来了几次斗智斗勇的游戏,其中一次把ipad也用上了,我们的孩子们都表示不开门。

由于在活动前我能对班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状水平比较了解。因此,活动的实施和预设几乎相同。故事的人物、情节、歌曲及安全教育全部贯穿,从而也顺利的达成本次教学目标。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7

我们都知道儿歌即儿童歌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以幼儿为接受对象,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易教易懂易记,最贴近幼儿现实生活。儿歌虽然短小,却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儿歌,会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行为规范传导给孩子。儿歌的语言优美、逼真、形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儿歌不仅让幼儿感受了语言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间接的改变孩子行为、情感、认知上的需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儿歌的语言,从而将儿歌中的语言内化,迁移为自己的语言。

?老师的手》这一活动为了激起幼儿的兴趣,我特地将儿歌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播放出来,借助图片让幼儿记住儿歌内容。活动开始环节,我首先以魔术的形式引入,让幼儿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我这,紧接着我抛出问题:老师的手很棒不仅会变魔术,你们还知道老师的手会做什么吗?以此带入《老师的手》这首儿歌中。小朋友的表现让我很意外,他们注意力集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首儿歌的兴趣。当出示第一幅图,让幼儿观察并说说这只小鸭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是用纸折出来的,小朋友对接下去的问题都能积极正确的回答。而我也很顺利地将活动过渡到了第三环节学习儿歌。因为我把儿歌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所以,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把儿歌大致内容记住了,只是没能完整地复述儿歌。于是我就带领幼儿边表演动作边念儿歌,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完整地学念诗歌。我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有时不能完完整整地将一句话表达出来,而我在教儿歌的过程中,心过于急,对幼儿不能完整表达的语句,一直让幼儿反复朗读,这反而让幼儿厌倦,没有了一开始的兴趣,有些小朋友就开始变得不耐烦,这点上我将吸取经验,选择幼儿有兴趣的方法去教学,而不是一味让幼儿念。

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实践整理,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都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而我本身也将继续努力去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追求有效教学的目的。

转眼一个月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时光飞转,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所以,平时除了下苦功夫,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不断向其他老师学习讨教经验,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下面是我就这一个月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做的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刚从家庭走向新环境,对绘画几乎是一无所知,发展水平只是一个“涂鸦期”。比如,我在第三周上的“神奇的笔”(绘画)一课时,让幼儿为一只气球涂色,开始时大家兴趣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涂色,虽然老师示范过,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有的用各种颜色在气球上东一根、西一根画,有的索性画在气球外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必强调幼儿画的好不好、像不像。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应该去引导、呵护和培养他们。比如给气球涂色时,小朋友常常把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去,这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注意不要涂到气球的外面去,因为不小心涂到外面去了,气球就会“嘭”的一声爆掉了。这样说小朋友都开心的笑了。在涂色的时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觉得老师在培养幼儿绘画时,首先要从兴趣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再教育指导他们该怎样画才会更好看。

幼儿的绘画潜能是多样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所以老师在和幼儿一起观赏自己的作品、讲评自己的作品时,应该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励的语言,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认可。即使画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扬再建议。比如为气球涂色时,朱小楠小朋友涂得很不均匀,而且也只是涂了一小部分,这时我就对她说:“我觉得你涂的很漂亮,但你看这里还是白白的纸,我觉得如果你把它都涂满了,一定会更漂亮的,你觉得呢 ”朱小楠小朋友听了我的话,点点头继续涂了起来。

其实每个幼儿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画家,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幼儿,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儿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责怪批评幼儿的不对、不足之处,只会使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磨灭他们的积极性,抑制他们的情感,这样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有一种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心境去引导每个孩子,用爱心责任心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篇8

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是我来到转龙镇幼儿园第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虽然以前也参加过此类型的教研活动,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小紧张,在紧张的情绪中准备了此次活动。我设计这节课是希望通过儿歌欣赏,图片展示,游戏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体验儿歌和游戏带来的快乐。为了这一节课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设计流程,编写教案,下载音效,选配乐,制作课件等,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课心情并未感到轻松,在反复回忆活动过程及听取同事们的听课意见后,我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活动准备不够充分。

教授者对课堂状况应该有个预设,对幼儿的认知面应该有个预测。如我在问到"什么是旅行?"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答不上来,最后在问几个孩子未果的情况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这样明显地削弱了课堂的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也就是说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既没有预设也没有预测,只是重点备了教材而忽视了还要"备孩子"!"备孩子"就是对你教授对象年龄层次,认知层次应该有个很准确地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你抛下一个"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继而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而平时我们在和孩子交流关于旅行的话题时总是说"去哪儿玩的呀?"等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接触一些书面语,导致了认知面的狭窄。这是我要在以后的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的。

还有我的课件中西瓜爷爷没有在火车头上,以至于活动中幼儿发现后一直在强调谁来开火车,还差一个,这些都是以后我在设计时应该想到的,应该准备更充分些、考虑更周全些。

二、环节需要多推敲,语言需要多锤炼。

有人说教无定式,的确,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教学就是一种驾驭的艺术,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那么他的课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气场!但这种驾驭是基于一个很科学的环节设定而说的。比如说我这堂课的游戏活动就没有设计好,事前我想过用头饰带幼儿游戏,可是我考虑到我班幼儿平时我们就会以角色扮演来游戏,所以在活动中我也没用头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还是应该准备一些头饰,那么孩子会更感兴趣,效果就更不一样了。

一个拥有超强驾驭能力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也是超强的,每句话都不累赘,每个问题都击中要害。而活动中我发现我的语言有些啰嗦,太多的"嗯,呀"等象声词。有些地方过度不自然,比如在导入西瓜爷爷的卡片时就很含糊地带过了,如果换成这样:出示了火车图片后就问"火车是空着的,要想让他动起来必须有人来开呀,那他是谁呢?",然后亮出西瓜的图片,贴近火车的驾驶室,再问"西瓜爷爷开火车去干什么呢?",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导入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这样一来干净利落,毫无赘述,环环相扣,紧密流畅。

教育就是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备课,注重环节的科学紧凑性,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锤炼,争取做个有超强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