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实验类教案6篇

时间:2024-07-27 作者:Brave

有趣的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案准备得当,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自信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实验类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实验类教案6篇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

2.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放2个小筐,1个筐内装有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1个筐里放碎纸屑。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垫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

2.记录单(见附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用塑料小棒去吸一吸纸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自由探索)。

(2)教师:小棒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再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引导幼儿拿小棒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吸)。

(3)教师:碎纸屑吸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记录操作中的发现。

(1)教师:有些小朋友用小棒把纸屑吸起来了,有点却吸不起来,到底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你们两人一组再去试一试,仔细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2)教师出示记录单:这是记录单,请把你用的什么方法画在第一个格子里,在后一格中记录你看到纸屑吸起来的样子和你有趣的发现。

三、师幼讨论,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

(1)幼儿分别介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单。

教师: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静电)

教师:平时你还发现什么时候会产生静电?

(2)教师出示挂图《有趣的静电现象》:这里还介绍了哪些静电现象?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看看有哪些材料,想玩的小朋友可以收集这些材料,在科学区里去玩一玩。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让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幼儿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实验: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一)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二)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

2、知道水会随温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状态

3、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准备活动】

1、每人两个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玩水玩具,每组一个大塑料盆

2、事先在冰箱里冻好冰块

3、教师准备酒精灯、烧杯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各种玩水玩具,如水枪、瓶子、水盆等。请每组幼儿自由玩水师:

“刚才,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可是你知道吗?(压低声音夸张状)水呀,还有许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的秘密,好不好?”

幼:“好”

评析:利用幼儿平时比较感观熟悉又喜欢玩的东西,引起他们的兴趣,利用幼儿的好奇,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认识水的特性

1、看教师请幼儿出示装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师:你们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请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只用眼睛看语气重一些)

幼:水清清的,牛奶浓浓的;水是无色的,牛奶白色的。

小结:水是无色的评析:

本环节,教师多次强调孩子只用眼睛,孩子对物体的感知有多种经验,尤其对平常喝的水、牛奶,他们很容易想到味道等其他的,而教师引导孩子用“看”这个感官系统,幼儿又自然运用上“颜色”这个词汇,水的这一特性很自然就出来了。

2、尝教师请幼儿尝一尝牛奶、水有何不同幼:牛奶酸酸的甜甜的,水没有味道。

小结:水是无味的启发幼儿:水与牛奶比,还可以与什么比尝是无味的

例如:酒是辣的,酱油是咸的,加深水是无味的评析:让幼儿尝,他们亲自感受,探索兴趣更浓了3、观察师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别放入一片鲜艳的花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例:

你能看见吗?为什么?

幼:水中的花片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结:水是透明的。

启发幼儿想办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水是透明的?

例:把小手放入干净水中,隔着盛满水的瓶子互相能看见等。

评析:教师对于孩子一些偏离实际的说法、想法要及时正确引导,引导并启发他们能够及时回到要体现的内容上来,孩子也在不停的讨论、探讨中形成了知识。

4、动几人一组将杯子里的水倒入盆中,引导幼儿感知水的流动,提问:水是怎样的?

小结:水是可以流动的。

水的流动性还从哪里看出来,启发幼儿说出如拧开水管、小河流水等。

评析:让孩子动起来,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在操作中明朗化、清晰化。

5、师幼共同总结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

本环节总评:

幼儿与教师一同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等多种形式,对水的特性有了一个全面了解。

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1、水变冰师:水对小朋友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激发幼儿对科技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易拉罐(靠近其底部的壁上用钉子钻2-5个大小一样的孔,小孔间距为0.5公分)、空眼药水瓶、底部用蜡笔涂染的小纸盒(底部应涂满、涂均匀)、大小一样的玻璃板(玻璃板周围用胶面贴好)、迷迷转(把乒乓球剪成半圆形或月牙形,可装饰上可爱的小人或图案)、镜子。(不要太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似谜语引出主题――水??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猜看,这个谜语说的是谁:――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大海里舞蹈?”(水)

2、结合从前学习的经验,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你们喜欢水吗?喜欢和水做好朋友一起玩吗?以前我们玩过水,水是什么样的呢?”(幼儿自由回答: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会流动的) “今天,咱们再来玩一玩、看一看水还有什么秘密。”

二、进行部分:

1、 会握手(抱在一起)的水。

把幼儿带到大水盆旁让幼儿自由玩水,老师可跟踪指导和幼儿一起玩。(甩手后擦手回座位坐好) 第一次小结:刚才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真好玩,水会像握手一样粘在一起、抱在一起、水抱在一起后还能不能分开呢?怎样让他们分开呢?在水流的什么部位一握,水更容易粘在一起呢?请你们再去玩一玩水,等一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老师和幼儿一起玩,重点指导幼儿发现水怎样粘在一起又分开,怎样捏水水易粘在一起,甩手回座位坐好。)

第二次小结:你是怎么玩的?水粘在一起后还能分开吗?在什么部位捏水水容易粘在一起呢?

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发现,通过第二次玩,能发现上述问题。

师:水怎么会粘在一起呢?还是请小水滴告诉我们吧!

2、调皮的小水滴。

(1)请幼儿在小油盒上用装满水的眼药瓶轻轻挤出一滴小水滴,先看看小水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幼儿自由说),再把油盒轻轻地晃动看小水滴会怎样(会滚动、会跑),再多在油盒里滴小水滴,看这么多小水滴在一起会怎样(变成大水滴、流动起来),如果我们滴上好多好多的小水滴,它们会怎样? (会变成水流动起来)

(2)再让幼儿在小镜子上滴一滴小水滴,看看小镜子上的小水滴是什么样的(散开的、一片片的),多滴上一些小水滴看看它们会怎样(也会抱在一起)。

小结:小水滴真调皮,跑到小油盒里时它是(幼儿接着说:像小球一样、像小豆子一样圆圆的),跑到镜子上时,它又是(幼儿接说:散开的,一片片的)但是它们都能(幼儿接着说:抱在一起吸在一起)。抱在一起的水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3、不容易分开的镜子。

师:“现在请你们再去玩一玩水看看这次你又能发现什么”。

老师和幼儿一起玩水里的镜子,试着把合在一起的镜子掰开,感觉镜子此刻不容易被掰开(请幼儿甩手回来)。

小结:你是怎么玩的,(把镜子掰着玩),为什么镜子不容易掰开呢?(因为镜子中间有水)是水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了,水的力量可真大呀。

4、迷迷转。

师“今天教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迷迷转(拿出迷迷转),你们看它们多漂亮呀,它们最喜欢在镜子上转圈跳舞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幼儿自由探索迷迷转的玩法)

第一次小络你们是怎样玩的(把迷迷转放在镜子上玩的),我也像小朋友那样把迷迷转放在镜子上,可它为什么老掉下来呢?(因为没有水粘它,要滴上水)小朋友真聪明,迷迷转不光和镜子是好朋友,还喜欢和小水滴做好朋友,有了小水滴,迷迷转就像穿了滑冰鞋一样跳舞转圈了。(请幼儿自由玩一玩,帮助那些还没发现上述方法的幼儿正确玩迷迷转)。

第二次小结:刚才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的迷迷转转不起来,他也请小水滴在帮忙了,可为什么迷迷转还是不转呢?(没动镜子,要把镜子晃一晃)

小朋友真聪明,有了小水滴还要把镜子上下体面斜一下,这样迷迷转才会起来。(幼儿再自由玩一下,还可以尝试两个,三个迷迷转同在一个镜子上转提高操作技巧)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和水在一起玩了这么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是不是更喜欢水了呢?以后我们要更加节约用水,爱惜水、不浪费,让水成为更多人的好朋友,好吗?现在你们可以自由去玩水,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吧!(幼儿自由选择器材,自由玩着结束)

注意事项:

1、本活动属感知类活动,不属理解类,因此对活动中发生的现象不强求幼儿必须理解其中的道理,只要感知到即可,但每玩过一种活动可考虑让 幼儿说说为什么,说不出或说错了没关系。

2、在进行“会握手的手”这一活动时,可在水龙头下进行,这样水压稳定,实验容易成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5

设计背景:

天气干燥的时候,特别是秋冬季节,我带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或者在与孩子不经意的亲密接触间,经常会发现孩子惊呼:“哇!有电。好麻!”但是孩子们都说不清“电”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自己会被电到?为什么夏天不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秋天和冬天却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这样的摩擦起电现象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时常地出现,孩子们也产生了各种的疑问,所以针对这一客观存在具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我想引领孩子们去思考、探究,发展孩子的科学的探索能力,感受奇妙地自然现象。以下是我和孩子们的第一次探索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请幼儿一起玩“叫醒小蛇”的游戏。

游戏玩法:幼儿与教师的桌面上一人一把塑料牙刷、纸片“小蛇”,教师与幼儿分别用塑料牙刷吸引纸片“小蛇”。

1、引导幼儿观察老师与自己的“小蛇”有什么不一样的?为什么自己没有叫醒“小蛇”?

2、教师揭示:因为老师在叫醒“小蛇”之前把塑料牙刷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了一会儿,使塑料牙刷上带上了静电,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所以老师的塑料牙刷能叫醒“小蛇”。

3、请幼儿用塑料牙刷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一会儿,用摩擦后的牙刷再次叫醒“小蛇”,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出示材料,引发幼儿猜测,并尝试实验操作。

1、向幼儿出示材料盒,请幼儿观察材料盒里都有哪些材料。

2、引导幼儿猜测:材料盒一中的材料在材料盒二中的材料上摩擦一会儿是否会吸起材料盒三中的小物品?

(1)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尺子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2)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尺子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3)将你的圆珠笔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4)用摩擦过的签字笔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5)用摩擦过的水彩笔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6)用摩擦过的木质铅笔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7)用摩擦过的橡皮靠近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3、向幼儿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记录下猜测结果,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测并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物体能不能吸起小东西(能√,不能×)

(三)展示幼儿的实验报告单,教师与幼儿一起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1、摩擦过的塑料牙刷能够吸引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2、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够吸引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3、摩擦过的圆珠笔杆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4、摩擦过的签字笔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5、摩擦过的水彩笔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6、摩擦过的木质铅笔不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7、摩擦过的橡皮不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塑料牙刷、梳子、圆珠笔等这些物品能够吸引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是因为这些塑料物品经过摩擦后产生了静电,静电会使这些小的物品吸在这些塑料制品上,这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木质铅笔不是塑料制品,摩擦后不会产生静电,所以不能够吸引小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

(四)引导幼儿谈一谈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危害

我们穿的化纤衣服,用的塑料制品,都会通过摩擦产生静电,静电使这些物品沾上一层灰尘,使用不久后它们失去了原来好看的颜色了。

在煤矿里,摩擦起电放出的电火花会引起瓦斯爆炸……

在干燥的环境里,如果你穿着塑料底鞋在干净的地板或地毯上长时间行走之后,伸手去抓金属门把,也许会“啪的一个小火花跳到你的手上,把你电了一下。”

(五)活动延伸

1、对照幼儿用书,利用气球和光碟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有趣现象。

2、在科学角设置“有趣的静电”探索区,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摩擦起电”的现象,以及探索避免静电产生的方法。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6

活动名称:谁的尾巴

活动目标:

1、能识别常见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的尾巴对动物具有特殊的功用。

活动准备:动物图片;课件。

关键点:知道不同的动物尾巴的功用都不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主题

1、提问: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用?

2、小结:不同的动物尾巴的功用都不同。

二、出示图片,观察不同

1、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在其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观察不同动物的尾巴分别长得什么样?

2、交流:你选的动物是什么?它的尾巴长得什么样?

3、小结:动物们的尾巴各式各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呀!

三、播放课件,拓展经验

1、播放课件:小动物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呢!让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吧!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4、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式各样,而且还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有的动物尾巴能驱赶蚊虫,就像小马;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