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必须重视教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蜻蜓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蜻蜓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
2、学说“××,××飞呀飞”的短句,进行简单的句式模仿。
3、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活动过程
1、边念游戏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念游戏儿歌,重点练习发准“天、灵、捉、蜻蜓”等字音,让幼儿基本了解游戏的内容。
2、提出“怎样捉蜻蜓,用什么捉蜻蜓”等问题,启发幼儿采用用手掌做网,手指做蜻蜓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3、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扮网的幼儿必须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游戏时,大家必须念儿歌。
(2)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3)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的游戏。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4、先组织幼儿讨论,丰富有关游戏的知识和经验。
师“还有哪些动物或虫子是在天上飞的?”(引导幼儿说鸽子、野鸭、天鹅、大雁,以及蚊子、苍蝇、蝴蝶、蝙蝠等。)要求
幼儿用“××,××飞呀飞”的短句来表达。
接着教师扮网,请几位幼儿扮蜻蜓与教师玩游戏2~3遍。
5、先组织幼儿与旁边幼儿两两结对玩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然后请一对幼儿上来表演一遍,教师针对游戏的情况给予简单的评价。最后,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指定一幼儿扮网。游戏活动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协商及交往,使游戏活动开展的更加快乐。
附游戏儿歌
捉蜻蜓
天灵灵,地灵灵,
满天满地捉蜻蜓。
捉蜻蜓,捉蜻蜓,
捉到一只小蜻蜓。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红蜻蜓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对数字有兴趣,能够比较正确地表达数字的方位。
2、愿意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讨论,体验成功的乐趣。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教学准备:
ppt课件、1-10数字卡片、数字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数字。
2、小结: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二、寻找图画中的数字
1、那如果数字藏到了图画中,你们还能找到吗?和你的朋友一起试试吧!
2、幼儿每人一张图画,和同伴一起交流、寻找。
3、出示幻灯片,共同寻找幻灯片中兔子身上存在的数字。
4、小结: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方位的描述确定数字的位置。
三、寻找表格里的数字
1、数字藏在图画里,你们也能找到,如果再藏到别的地方去,你们觉得能找出来吗?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数字又跑到哪儿去了呢?(继续出示ppt表格)
2、尝试用准确的方位词通过隐藏的半个数字找出表格中存在整个数字。
(第几行第几列)(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
小结:横过来的是行,竖过来的是列。
3、通过数字排列规律找出剩余的'数字。
(序数排列规律)(相同颜色表格的数字)(奇数排列规律)
四、推理判断
1、出示1-10数字卡片,隐藏任意一张数字,通过表格判断隐藏的是哪个数字。
2、小结:告知方位,一行一行寻找,相互配合,就能猜到。
五、延伸
出示第二张,玩更复杂的猜数字游戏。
教学反思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红蜻蜓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活动过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2、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4、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6、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
②风车。
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红蜻蜓的教案篇4
一、基础达标。
1. 根据拼音写一写。
(1)依稀记得,妈妈的眼里包含了无限温暖,融入了无限cí ài 。
(2)“鸟巢”拥有多个令人骄傲的世界之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jié ɡòu 最为fù zá 、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
(3)我们听话时密切注意说话人的身体姿态、表情,始终bǎo chí 专注的精神和rù shén 的姿态。
2.词语接力棒,一棒接一棒。
七嘴八舌 七 八七 八 千变万化 千 万 千 万 又细又长 又 又 又 又 选择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3.读一读,选一选。
入神 出神 坚持 保持
(1)小熊正望着窗外( ),上课铃响了。
(2)孩子们( )地听着陶行知的讲解。
(3)大家要( )公共场所的卫生。
(4)遇到困难我们要有( )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
4.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用词语替代。
(1)孩子们用多而杂乱的声音抢着回答:“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
(2)蜻蜓的眼睛是由数量很多很多的小眼睛构成的。 ( )
(3)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 )
二、能力挑战。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2)苍蝇 蚊子 水里的孑孓 它都吃
(3)吃露水 一个男孩说
6.我的收藏夹。
(1)蜻蜓的尾巴是一节一节、 。它能 、 。
(2)蜻蜓的眼睛是由 ,可以看清 。
(3)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因为 ,所以我们要 。
三、探究创新。
7.(1)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
(2)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一定也很喜欢它吧!用你手中的彩笔画一画,再写一份保护蜻蜓的倡议书。
红蜻蜓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近蜻蜓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⑵吃食
(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注意“孑孓”的读音)
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现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⑶尾巴
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学生发言)
“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点击出示课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
学生摘写资料(提醒写姿)。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③现在谁能完整地为大家介绍蜻蜓尾巴的特点呢?(指名介绍,齐读——看课件)
⑷眼睛
(学生发言)蜻蜓的眼睛十分特别。(板书:眼睛)
老师边引读课文边出示课件:它的眼睛很大(点击出示:大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引读)——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点击出示:无数小眼睛)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眼睛的语句读一读。(齐读)
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⑴示范批注。
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展示课本吃食部分)同学们请看,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指名读)我们可以把它补充在旁边,一起来读一读。
(示范补充吃食:)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大家不忙写,老师补充了吃食方面,请你们按这样的方法补充其他方面,好吗?
⑵合作批注。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讨论确定补写哪方面的内容,(点击出示:1、确定补写内容;);然后认真仔细地阅读资料,划出要补写的相关语句(点击出示:2、读、划相关语句;);大家共同商讨你划出的材料是否恰当,再补写在课文中相应的位置(点击出示:3、补写材料;);最后小组内练说并确定一名发言人(点击出示:4、确定发言人。)
学生补充,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介绍;提示:你不但找得准确,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
⑶合作成果展示(注意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指导,语言表达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先来补充蜻蜓的尾巴,哪个小组先发言?学生展示、交流。
(注意:①指导以“我们这一小组——”介绍;②口头语言的训练。)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齐读。
学生介绍完后询问:你们小组还有人要补充吗?其他小组还有补充的吗?——(集中介绍完一个方面再介绍另一个方面。)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110米栏用了12秒91,蜻蜓每秒飞行40米,110米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⑴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出示捕捉蜻蜓图)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为什么说蜻蜓是益虫?)我知道蜻蜓是益虫,可我并不想伤害它,我只是想观察观察它。这眼睛可真大呀,和我们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尾巴又细又长,有什么作用?
蜻蜓身上还有什么秘密?你们能告诉我吗?
蜻蜓能消灭这么多的害虫,可真厉害呀!不过,我并不想伤害它,只是想仔细地看看它长得什么样子。蜻蜓身上还有哪些秘密,你能告诉我吗?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1、课文中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划,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讨论,朗读体悟。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陶行知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3、拓展引申。
陶行知先生(出示头像课件)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配乐朗诵:
捧着一颗心来,(大家一起读)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别人是这样赞扬他的,
出示:万世师表(宋庆龄先生颂扬他为“万世师表”)
永久不死(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题词“永久不死”)
4、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出示要求)同学们一起读。(课外延伸:读名言,讲故事,走近陶行知;查资料,做笔记,介绍有益昆虫。)
板书:吃食
陶行知——放飞蜻蜓尾巴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