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9-11 作者:lcbkmm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是对故事情节的感悟,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凝聚出浓浓的情感读后感,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蜻蜓眼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蜻蜓眼读后感5篇

蜻蜓眼读后感篇1

事情的发生地点分别在法国马赛、中国上海和中国四川宜宾。这个故事是从法国马赛开始的,阿梅的爷爷和奶奶在一家咖啡店中认识,结了婚后生下四个儿女,并且来到了中国上海,他们建起了温暖舒适的家——蓝屋。阿梅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也是其中唯一的女孩。她是一个混血小女孩,既善良又可爱,还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小钢琴家”。在阿梅幼小的时候,整个蓝屋每天都会回响着钢琴的旋律。每当阿梅弹钢琴的时候,奶奶都会十分专注地听。有时阿梅会闭着眼睛弹,她的手指好像自己在钢琴的键上来回地跳动,那旋律,好像是钢琴自己发出的一样,浑然天成!看着看着,我的耳边似乎就响起了那行云流水的旋律。

因为阿梅的奶奶是法国人,所以阿梅是混血,自然和别的人不太一样。可就是因为她们是外国人,才导致一场灾难的降临:有人造谣阿梅的奶奶是间谍,质问阿梅的`奶奶发报机和电台在哪?

但此时,爷爷怎么也没有力气对付了,因为他已经老了,过了一段时间,爷爷就死了!紧接着奶奶也去世了!

我想,大家看完这本书,一定会非常的惊讶:以前的世道为什么会那么地不讲理、不公平呢?但是现在,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守护现在的和平与和谐!

蜻蜓眼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人感触颇深的小说——《蜻蜓眼》。

这本书使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书中的杜梅溪爷爷因为不愿继承家业而当了一名海员,在一次靠岸停歇时,在咖啡店偶遇了让人着迷的法国女子-——奥莎妮,他们一见钟情,他们心心相印,他们生下了四个爱情的结晶。二战期间,他们一家六口人回到了上海的蓝屋定居。岁月飞速地流逝,奶奶从活力四射的少女变成了依旧害羞的老妇,也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她给蓝屋带来了欢乐和温情,同时也因为她那与众不同的外貌和血统给大家带来了灾难。那些只会喊口号的人一次又一次来打劫蓝屋,最终爷爷奶奶倒下了……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阿梅对奶奶的那份孝心,只要奶奶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并且都做得很棒。而在生活中的我,却一点儿也比不上阿梅,有时我会对奶奶发发小脾气,有时我会和妈妈讨价还价,有时我还会和爷爷顶嘴……。我要向阿梅学习,学习她那种孝顺的高贵品质,和家人相亲相爱在一起。虽然书中阿梅的奶奶最后永远的.走了,但我相信阿梅孝顺的高贵品质永远不会改变,也将永远深深地影响着我。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阿梅孝顺的品质就如同那闪闪发光的蜻蜓眼,都是无价的,都闪烁着引人注目的光芒。阿梅的品质会永远感染着我,让我受益终身。

蜻蜓眼读后感篇3

曹文轩老师的新作《蜻蜓眼》讲述了上个世纪初的一段跨国恋情,渴望自由的爷爷抛下家业做了一名水手,在法国遇见奶奶并与她相爱,两人在法国定居、结婚、生儿育女。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奶奶毅然带着孩子们跟着思国心切的爷爷回到中国上海。他们一家人相依相伴,在战争、饥荒、贫瘠中艰难却又温馨地生活着。曹文轩老师的笔触温柔细腻,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甚至连当铺的伙计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个性。但整篇小说最吸引我不是爷爷奶奶至死不渝的爱情、不是一家人风雨同舟的关怀体贴,而是曹文轩对奶奶奥莎妮“乡思”的描写。

思乡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不论古今中外,人们总是会在年轻时渴望离开自己熟悉的出生地,却又在一次次的漂泊中怀念起离开的地方,他们给这个萦绕于梦中不去的地方起名叫做“故乡”,在外的游子念到这个词就会泪流满面。《蜻蜓眼》中的奶奶奥莎妮放弃家乡和亲人,陪伴着爷爷和孩子们漂洋过海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却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奶奶带着孙女阿梅去看黄浦江,看海,看海那边的马赛。奶奶时常抚摸离开法国时母亲送她的小皮箱,并在阿梅带着箱子去夏令营时发了火。这一切的思念与生活的苦难不断纠缠,直到最后就如同琴弦再也忍受不了音符的拔高而忽然断裂那般,奶奶去世前在手心写下“我要回家”,这是这位优雅的女子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蜻蜓眼读后感篇4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蜻蜓眼》。

蜻蜓眼是主人翁杜梅溪送给奥莎妮的结婚礼物,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宝石。这本书是以奥莎妮的孙女阿梅的角度来写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中的人物悲欢离合深深吸引着我,常常让我牵肠挂肚。

这本书主要讲:中国丝绸商之子杜梅溪在法国马赛遇到了法国女子奥莎妮,两人一见钟情、相爱、结合并生下了四个儿女。二战期间,杜梅溪携带法国妻子回到上海定居。此后,岁月流逝,奥莎妮从少女到老妇渐渐融入了中国的生活,她给这个家带来了湿润和优雅,然而她的异国血统在特殊年月中却成了这个家庭灾难的来源。

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打劫》这一节。主要讲,二战期间,在我们中国,许多上海人都变得“没脑子,”成天喊着“打倒”的口号,打倒那些他们认为是国际间谍的外国人,所以奥莎妮成了他们打倒的对象,他们认为奥莎妮是法国派来的间谍,三番五次去她家捣乱,对老年时期的杜梅溪和奥莎妮大吼大叫和殴打,杜梅溪的腿被打骨折了,也抢走了奥妮莎的宝贝——蜻蜓眼。

读完之后,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年老杜梅溪和奥莎妮会受到这种待遇呢?如果是现代社会,人们绝不会这样去对待老人,为什么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最起码的道德都没有了,变得麻木“没脑子?”所以长大后,我一定要去研究这段历史,因为写小说一般都会有创作背景,我要去发现这个背景。

读书使我变得越来越爱思考。最后,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蜻蜓眼读后感篇5

合上了书本,我深深地叹了口气,既是为奥莎妮惋惜,又是为她那悲惨的遭遇感到同情,看到了结局,我更是痛心不已。

已经深夜了,我手中拿着遥控器,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平日里爱看电视的我坐在椅子上发呆,想到:上帝为什么要让奥莎妮奶奶与她的家人们遭受如此大的罪,只因她是一个外国人吗?那些恶人就是仗着这一点,而私闯民宅,到处破坏,甚至把阿梅爷爷的腿都打断了。我为奥莎妮一家愤愤不平。

读书时,我简直是身临其境,跟着主人公哭,跟着笑,甚至有几次妈妈旁边轻声说道:“这孩子,发疯了吧!”

这世间最温暖的是亲情,天下为人母,人父,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学得一门本领呢?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都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团结,相扶相帮,濡人以沫,给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十分佩服主人公奥莎妮那不屈不饶的精神,她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却还是整日带笑,没有说过一个“怨”字。她善良的品格也十分宝贵。二战时期,她们家很穷,连买件衣裳,都要纠结许久,但是,她总会给路边翻垃圾桶的孩子一些食物,给予他们温暖。她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奶奶。

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照顾好我的家人,以报答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