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线》教案6篇

时间:2024-07-06 作者:tddiction

具备反馈机制的教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准备好教案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秩序,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绘本《线》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绘本《线》教案6篇

绘本《线》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抱抱》是一个情节简单、角色分明、温馨洋溢、感染力十足的图像故事,通过动物亲子互动拥抱,勾起了小猩猩让妈妈抱抱的渴望,小猩猩看见动物们都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享受着相互抱抱的温馨时刻,小猩猩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直到猩猩妈妈的出现,及时拥抱了他,才纾解了小猩猩的思念之情。

绘本中只出现“抱抱”、“妈妈”和“宝宝”三个简单而重复的词语,却生动地勾勒出温馨的故事氛围。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和乐、温暖的人际关系。为幼儿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所以我认为这个绘本活动特别适合小班刚上学期的小朋友开展。

活动中我将围绕谈谈抱抱-欣赏绘本-理解画面-体验抱抱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听一听、说一说、抱一抱的过程中大胆讲述,快乐参与,对抱抱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大胆的学说:和妈妈×一×,真开心。

3.体验拥抱带来的愉悦感受。

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ppt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了解蛇、大象等常见动物的特点

座位:u字形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抱抱带来的快乐。

过渡提问:你们喜欢抱抱吗?喜欢跟谁抱抱?为什么喜欢抱抱?

小结:小朋友们都喜欢抱抱,喜欢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抱抱,因为抱抱很舒服,抱抱很开心,抱抱很快乐。

二、看看讲讲,听听学学,感受动物间不同的拥抱方式。

1.观看多媒体,观察、模仿,理解大象、长颈鹿的拥抱方式。

过渡:今天老师也要带来一个抱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猩猩,这个小猩猩有点调皮,它悄悄地离开了妈妈,一个人跑到大森林里去玩了。

提问:(1)瞧,小猩猩看见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可能回答抱在一起,追问:你们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抱的?鼻子是

怎么抱在一起的?)

是什么心情?小象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2)师生互动,模仿大象拥抱。

(3)又看到谁了?小长颈鹿是怎么拥抱妈妈的?他们抱在一起的感觉怎

么样?小长颈鹿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说什么呢?

(4)生生互动,模仿长颈鹿拥抱。

小结:小象和妈妈用鼻子勾一勾,真开心;长颈鹿和妈妈用头碰一碰,真开心。

2.根据画面猜测,理解蛇的'拥抱方式

过渡提问:(1)看,谁来了?

蛇是怎么抱抱的?他们之间又会说什么?

(2)用毛梗模仿蛇的拥抱。

小结:蛇用身体绕一绕来给对方温暖。

3.小猩猩找妈妈,理解他也渴望被拥抱的心情。

过渡提问:小猩猩看着动物们都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享受着相互抱抱的温馨,这时它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他会怎么想?

过渡:小象、小蛇、小长颈鹿都在和自己的妈妈抱抱,可是小猩猩没有。它再也忍不住了、它怎么了?----小猩猩一直哭个不停,小动物没有办法了,你们快帮帮它吧!帮它一起喊“妈妈”。

请孩子帮助小猩猩喊出妈妈。

小结:看!谁来了?----妈妈伸出长胳膊,飞一样地跑过来,大声喊着----“宝宝!”,小猩猩也喊着----“妈妈”大步冲向了妈妈的怀抱。小猩猩

趴在妈妈的怀里,妈妈的怀抱真温暖呀!小猩猩悄悄地对妈妈说了一句话,猜,她说了什么?-----“和妈妈抱一抱,真开心!”

三、一起抱抱,再次感受和同伴老师拥抱的快乐。

原来一个抱抱可以让人感到这么温暖,我们一起来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和后面的客人老师也一起抱抱,回到家后也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个抱抱好么?

绘本《线》教案篇2

目标:

1.观察画面,捕捉细节,大胆推测和表达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懂得家中的事情要共同承担。

准备:

1.ppt(演示文稿),部分绘本图片,黑板,小铃。

2.人手一本《朱家故事》绘本,用长尾夹夹住绘本的后半部分。

过程:

一、阅读封面,产生探究朱家故事的兴趣1.回顾拍全家福的经验。

师:你们拍过全家福吗?和家人~起合影时你的心情怎么样,表情是怎样的?

2.认识朱家成员,发现朱家全家福的与众不同。

师:这是一张朱家的全家福,照片上分别是朱先生、朱太太和两个孩子。你觉得这张全家福怎么样?(出示ppt画面,引导幼儿观察人物表情、动作的不同寻常。)师(小结):是啊,朱家所有的重量都压在朱太太一个人身上,朱太太看上去心情一点也不好。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本《朱家故事》,找找朱太太心情不好的原因吧。

二、自主阅读,理解朱太太不快乐的原因1.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的前半部分,寻找朱太太心情不好的原因。

(教师引导幼儿看看朱家父子在做什么,朱太太又在做什么。)2.幼儿分类梳理朱家父子和朱太太在家所做的事情。

师:朱太太为什么心情不好?这一家人都在做什么呢?你从第几页上发现的?(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将各人所做家务的图片分类贴到黑板上。)师(小结):原来全家人的事情都由朱太太一个人做,朱家父子从不分担,难怪朱太太闷闷不乐。

三、分段阅读,感受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变化1.倾听故事,理解朱太太离开的原因。

师:直到有一天,朱先生和孩子像平时一样打开家门,可是没有人迎接他们,家里静悄悄的。壁炉上留着一封信,写着“你们是猪”……师:朱太太为什么说朱家父子是猪?

师(小结):原来朱太太觉得朱家父子三人太懒惰了,简直跟猪一样,所以生气地离开了家。

2.自主阅读,感受没有朱太太的朱家生活。

师:朱太太离开家后有人做家务吗?朱家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请打开“小锁”(长尾夹)阅读绘本后半部分,找找朱太太离开后朱家的变化吧。

(幼儿自由阅读图书第15页之后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发现朱家的变化。)3.交流分享,感受朱家的变化。

师:朱家发生了什么变化?人物有变化吗?环境呢?为什么画家要把这些全都画成猪的样子?

师(小结):朱太太离开家后,朱家的生活全乱套了,家里又脏又乱,就跟“猪”的家一样。

4.大胆表达,初步体会“共同承担”的意义。

师:这时他们最希望谁回来?为了留住朱太太,父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调整之前摆的各人所做家务的图片,感受朱家在家务分工上的变化,初步体会“共同承担”的意义。)四、完整欣赏故事,懂得共同承担的道理1.完整欣赏故事。

(幼儿边看ppt边听教师讲述故事。)师:父子三人共同承担了家务,他们的表情怎么样?朱太太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

师(小结):瞧,全家人一起动手、共同承担,这样家庭才能幸福快乐!你喜欢现在的朱家吗?

2.联系生活实际,表达“我也会分担”。

师:你们家里的家务都是谁做的呢?你会帮爸爸妈妈分担哪些事情呢?

师(小结):你们也会做家长的小帮手,真棒!全家人一起分担家务,相信你们的家也是幸福快乐的。

绘本《线》教案篇3

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捉熊去

设计意图:

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极具游戏精神,描述了一家人克服种种困难前去捉熊,最后安全逃回家的故事。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泛灵意识,特别容易进入故事情境。如能借助故事情景,顺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指向设计活动,能使动作练习变得有趣,让幼儿百玩不厌。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是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我园,有一种质地极软、弹性很好的海绵垫子,平时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爬、滚的练习。在这次活动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它们变成了“又深又软的烂泥潭”,幼儿在通过时需要把脚抬高、保持身体平衡,这种新的锻炼方式与平衡木做成的“桥”一起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平衡能力形成了适度的挑战,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活动欲望。

另外,在本活动中,我们把浴巾简单地卷起来做成“宝宝”,让幼儿带着“宝宝”活动,既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锻炼效果、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起到了安抚幼儿紧张情绪的作用。游戏情境中的互动语言充满人文气息,不仅起到环节过渡的作用,还渗透了关爱、互助的价值观。本活动融合了有关社会性、创造力和主动性等发展目标,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价值。

目标:

1.练习在平衡木、海绵垫上行走,发展平衡能力。

2.能够根据一定的路线行进,遵守游戏规则。

3.敢于挑战自己,并乐于跟同伴一起参加游戏。

准备:

1、幼儿曾听过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

2.在场地上,用地垫铺成“家”,用红、黄、蓝三组海绵垫子当“烂泥潭”,用红、黄、蓝三组平衡木当“桥”,用纸箱等材料做“山洞”。

3.用浴巾做成的“宝宝”每人一个,红、黄、蓝三色的三角巾每人一块系在脖子上。

4.请一位教师配合扮演“熊”。

过程:

一、热身活动:和宝宝做游戏

师:你喜欢你的宝宝吗?你会带他怎么玩?

幼:我会背宝宝走路/我会抱着宝宝转圈/我会扶着宝宝走路/我会举着宝宝跳跳跳……

(幼儿每说到一种玩法,教师和幼儿便抱着“宝宝”一起做动作。)

师:宝宝累了,我们带着宝宝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吧。(幼儿摇“宝宝”睡觉,然后轻轻放下“宝宝”。)

二、情境游戏:捉熊去

1.了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初步尝试玩游戏。

师:还记得《我们要去捉狗熊》的故事吗?故事讲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捉狗熊的游戏。大家看,这里是小桥,前面有一块大大的烂泥潭,远处有一个山洞,山洞里住着一只大熊。宝宝这会儿睡着了,我们一起去捉熊,好不好?

师:请你先看看自己三角巾的颜色,然后从相同颜色的“小桥”和“烂泥潭”上走过去。

(幼儿走过“小桥”和“烂泥潭”,教师关注幼儿走“烂泥潭”时的表现。)

师:今天大熊不在家,让我们沿着原路回去吧。

(析:第一次游戏设置的“熊不在家”的情节,有利于幼儿在比较轻松的心理状态下练习动作。)

2.交流行走的经验,重点练习“踩”的动作。

师:刚才去大熊家的路上,哪里最难走?谁还摔倒了?

幼:烂泥潭最难走了!

师:为什么烂泥潭很难走?

幼:因为烂泥潭很软/踩下去一个坑……

师:怎么走才能不摔倒呢?

幼:要把脚抬得高一点。

师:你来试试看。

幼:要轻轻地、慢慢地走。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小结):原来经过“烂泥潭”时要把脚抬高一点,然后轻轻地、慢慢地放下去,这样就不会摔跤了。

师:好吧,趁着大熊这会儿不在家,我们再去练习练习!

(幼儿练习2~3遍。)

3.增加难度进行游戏。

(1)抱着宝宝去捉熊。

师:我的宝宝也想跟着我去捉熊呢!你们的宝宝想不想去呢?

师:好,那我们就请不想去的宝宝看家吧。其他的宝宝和我们一起去捉熊。你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宝宝吗?怎么保护呢?

幼:我抱好我的宝宝。

幼:我不摔跤,宝宝也不会摔跤。

(师幼一起抱着“宝宝”过“小桥”“烂泥潭”,到达“山洞”后,配班教师扮演大熊从“山洞”里出来,慢慢追赶。大家原路逃回“家”。)

(析:一方面,幼儿抱了“宝宝”之后,动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大熊”的存在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也加大了动作难度,从而有助于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2)增加器材难度再次去捉熊。

师:大家快关上门。

师:刚才真是太紧张了,大熊追过来的时候,有两个妈妈摔倒了,还有两个爸爸从其他地方跑回家,差点迷路了。其实大熊的身体比我们重,他从烂泥潭里经过时会陷得更深,走得更慢。只要我们不摔跤,他就一定追不上我们。

师:瞧,熊在做什么?

幼:熊把“桥”变长了!

幼:熊还把“烂泥潭”变得更深了。

幼:他不想让我们去捉他。

师:你们还敢去捉熊吗?能顺利地走到熊那里去吗?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幼:我们要小心。

师:是的,我们不光自己要小心,还要相互帮助,看到有人摔倒了,旁边的人可以扶一下。

幼:我们要把脚抬得更高。

师:好,我们带上宝宝出发吧!

(“大熊”低声吼着,慢慢地从“山洞”里出来追赶幼儿。)

(析:在游戏中,幼儿容易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摔倒,因此,“大熊”只是慢速追赶,以减少幼儿的游戏紧张感,切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

4.转变情节进行游戏。

师:我们安全地回家了,门也关紧了。你们听到大熊说什么了吗?(“大熊”在“山洞”里喊话。)

幼:大熊很伤心。

幼:大熊说他不想抓我们,想跟我们做游戏。

师:大熊不想抓我们,只是想跟我们做游戏。那你们愿意跟他做朋友吗?

幼:我们跟大熊做朋友吧!

师:怎么才能让大熊明白我们的意思呢?

幼:我们去好好跟他说。

幼:我们站在山洞夕卜面跟他说。

幼:我们唱一首歌给他听。

(幼儿通过“小桥”和“烂泥潭”走到“山洞”外面,去安慰“大熊”,跟“大熊”做朋友。)

熊:你们好,我也有一个宝宝,你们想跟我的宝宝做朋友吗?

幼:好啊/原来大熊也有宝宝……

师:我们请大熊到我们家去做客,好吗?

(幼儿一起沿着原路返回。)

(析: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幼儿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带着对熊的理解和同情,又一次踏上了“找熊”的路,从而使重复的动作练习变得轻松有趣。另外,变化的情节也激发了幼儿关心别人、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整理活动:学大熊与宝宝做游戏

师:大熊平时是怎么跟宝宝做游戏的呢?让我们跟着“大熊”一起带宝宝玩吧。

熊:我会带着宝宝骑马(把宝宝放在膝盖上颠一颠),我会带着宝宝滑滑梯(让宝宝从膝盖往下滑),我还会让宝宝在我的身上滚一滚(让宝宝在腹部滚动)。

(幼儿跟随“大熊”一起做放松动作。)

(析:让幼儿和“大熊”一起带“宝宝”游戏,自然转入安静的整理活动,既承接了前面的游戏情节,又起到了放松幼儿身体、调整幼儿心理的作用。)

绘本《线》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读懂画面内容,寻找线索,推测萝卜被偷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

2、关注画面细节,能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讲述萝卜被偷后的故事。

3、体会熊小弟保卫萝卜遭遇的波折,感受锲而不舍的精神。

活动准备:

ppt、小书、图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栅栏

这是什么?哪里见过?可以用来干什么?

小结:栅栏是用木头围成一圈的障碍物,起到防护和隔离作用。

二、多种方式阅读,观察、分析萝卜被偷原因及尝试解决问题

1、封面阅读,知道熊小弟为保萝卜做栅栏。为什么要做栅栏?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怎么使用?

2、逐页阅读,分析萝卜被偷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熊小弟的栅栏做得怎么样?能起到作用吗?

(2)第二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熊小弟心情怎么样?萝卜为什么会被偷?推测被偷原因

(3)那应该怎么办呢?尝试解决问题。

3、连页阅读,重点讲述第二次萝卜被偷原因及解决方法。

(1)第三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连贯讲述熊小弟分析萝卜被偷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栅栏间隔一样宽了,萝卜还会被偷吗?说说你的理由。

4、自主阅读,连贯讲述第三次萝卜被偷后的'故事。

(1)第四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连贯讲述熊小弟分析萝卜被偷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栅栏的间隔都这么小了,萝卜还会被偷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5、集体阅读,感受熊小弟锲而不舍的精神。

(1)第五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熊小弟此刻心情怎么样?

(2)熊小弟会放弃吗?你喜欢这样的熊小弟吗?为什么?

(3)揭晓答案:兔子会挖洞!

图表呈现,梳理故事 萝卜总共被偷了几次?每次萝卜被偷后,熊小弟都是怎么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按照故事的发生顺序,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来梳理故事。

三、故事延伸,拓展想象

你觉得熊小弟接下来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熊小弟你会怎么做?

绘本《线》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2、喜欢吃粥,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锅,米,核桃,红枣。

活动过程:

1、以讨论“粥”导入活动。

师:“什么是粥?”“你们吃过粥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粥呢?”幼儿自由回答。

师“煮粥需要哪些东西呢?”幼儿迁移生活经验并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锅和米,我们一起来煮粥,一起尝尝粥的味道吧”

教师在集体面前和幼儿一起煮粥,并放入事先准备的核桃与红枣。

2、在等待粥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欣赏故事《谁吃了我的粥?》

师“有一只小熊,他很讨厌吃粥,我们一起来听听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呢?”

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当讲到“可怕的魔鬼熊”的时候,提问幼儿:“魔鬼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会有多可怕呢?”幼儿发挥想象。

3、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当讲到“第二天吃早饭时,小熊吃了一碗放蜂蜜的.粥”时提问幼儿:“小熊原来很讨厌吃粥,可是现在呢?”“为什么现在吃粥了呢?”幼儿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平时有不爱吃的菜吗?”“我们能不能挑食?”“挑食了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明白挑食是不好的习惯,挑食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

4、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到结束。提问:原来魔鬼熊是谁啊?

5、粥煮好了,和孩子们一起品尝红枣核桃粥。

延伸活动:

户外游戏,游戏名称:魔鬼熊来了

游戏规则:教师扮演魔鬼熊,孩子们扮演小动物,当魔鬼熊出现时,所有的小动物都要装死,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等魔鬼熊走了,才能随意走动。如果有小动物动了,魔鬼熊就要把他抓起来,这个小朋友就停玩一次。

绘本《线》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了解图画书1-5页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通过观察图画书中主角的动作、画面符号、栅栏变化等关键信息进一步理解图画书1-5页内容。

重点难点

阅读策略的自主形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人手一本图画书《熊小弟的栅栏》、关于图画书的课件

经验准备: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封面,进行故事猜想,产生阅读兴趣。

1、仔细观察封面,猜一猜,这是一个关于“谁”的故事?

2、“栅栏”昰什么意思?

二、幼儿人手一本图画书自主阅读1—5页,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教师进行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的看书方法,仔细地观察画面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将故事内容进行阐述。

——谁来说一说我们有哪些看书的好方法。

——仔细观察画面,把你看到的内容,尝试着用完整的句子说出来。

2、请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看到的故事内容。

——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熊小弟种的胡萝卜被谁拔走了?

——萝卜被拔后,熊小弟做了什么?

——熊小弟调整栅栏后,栅栏有什么变化?

三、教师和幼儿集体阅读1-5页,帮助幼儿观察画面中主角的关键动作、画面的关键事物等细节内容,进一步充分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图画书中的符号:三个圈、问号在这本图书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p1-3)

(1)理解第一页

——他手里抱着什么?他可能要做什么?(这个地方就是你看到的关键的地方!)

——熊小弟这样做昰为了什么?你从画面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这里的三个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第二页

——熊小弟在想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3)理解第三页

——熊小弟在想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它想象中的栅栏与现实中的栅栏相比,有什么变化?每个木桩的高度一样吗?

2、抓住主角的关键动作、图画书中的关键事物,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p4-5)

——他在怎么调整栅栏?他到底是想把栅栏修得更高,还是更矮?为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揭晓谜底,出示第五页,对比第一页和第五页栅栏的变化,请幼儿仔细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3、教师总结阅读策略:原来我们每一页的画面中都藏着巨大的秘密,图画书中的各种符号,主角的动作、神态,画面上任何细节的地方,都有可能是提醒我们的关键信息,仔细地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的地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一本书里的故事。

四、结尾,根据关键信息,猜想故事的后续发展。

——这一次栅栏发生变化后,它会保护好胡萝卜吗?为什么?

——想一想,接下来他可能怎样变化栅栏?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引导与退位对幼儿核心经验获得的重要性,在幼儿一遍又一遍的翻看故事书的同时,教师更加需要做的是让幼儿产生的疑问,顺着疑问,让幼儿自主调整自身的阅读策略,从而从书中获取大量关键信息,以获得对故事书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