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图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4-06-21 作者:Gourmand

会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当我们的教学结束之后一定要写教学反思,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力才会有提升,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折线图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折线图教学反思5篇

折线图教学反思篇1

?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的内容,是上册简单示意图的发展。本课要使学生能用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能力。这节课内容较多,教学任务较重。后面的综合运用部分,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对于这节课有很大的影响。课后,回想这节课,体会较多。

1、要及时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新课导入中的`“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学生“触景生情”,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你想游玩南山公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触景生需”,畅所欲言,出现了像“我想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这样的好想法,更有了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的好想法;为小兔设计从家到小狗家的路线时,一句“还有其他路线吗?”,学生“触景生思”,提出了好几种设计方案,粗粗一算,竟有八九种。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认识路线图》一课,学生能用方位描述示意图上的行走路线,已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本课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所以我又给同学布置了课外作业:看站牌,去公园游玩,并要求用上本课所教知识,让同学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还耗时耗力。所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小组学习的规范,引导学生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次的学习活动中,我共安排了5次小组合作学习。第1、第2、第3次学习学生或已有基础,或想法不受限制,有几条说几条,只要学生能互相学习,所以教师不需多话;第4、第5次学习,则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集一组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为了让学习有效,我给出了提示。事实证明,提示有利有弊,帮助了一些人,也纵容了一些人。

4、合理安排时间,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时间花费少和学生掌握得好是一个两难选择,往往顾了这头,失了那头,尤其是像《认识路线图》这样的课,很容易顾此失彼。为了节约时间,我舍弃了一向使用的四大组竞赛法(包括发言、纪律、作业等),可是却多花了时间管束学生。仔细想想,有些地方我可以再松一把手,不必时时事事都扶着学生,教师少一些语言,说不定效果倒更好。

折线图教学反思篇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四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简单的路线图》听课建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基础上是学生再次辨认东南西北,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方向的认识和感知还是相对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际的感想支持来感受这一内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创造了大量的活动情境,也注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是很高涨的。在课堂中,学生也十分踊跃的发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和同伴交流学习体会。老师也在教学中很好的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一堂课下来觉得一下几点是老师需要注意的:

1、老师的提问语句还需要精确。

2、在情同学设计一条最合适的旅游路线的时候,小组内交流了,但是全班组织交流的还不够,不知道是不是担心时间的原因,老师没有很好的落实。

3、在看公交车路线的时候,没有说明“几站”的头尾是如何确定的。有一小部分学生总是没有把终点站算进来。

认识简单的路线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投影出主题图,把学生带入具体动物园参观情境中,学生目光都投向主题图,认真观察并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抢当游客向他人介绍人家想去的.地方。其间其他同学听得很认真,及时做出评价。可以说课堂气氛很浓,争先恐后当导游、游客。真正体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的局面。同时通过同桌换角色。多次练习,老师在此指导学困生。这样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中。符合新课标要求与理念:“面向全体,全员参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符合当前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整堂课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与点拨。学生身临其境进入公园进行参观,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看行走路线和描述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拓展练习,质疑问难,反馈矫正,师生互动中巩固了位置与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让生活数学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听认识路线反思

“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

折线图教学反思篇3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激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为了充分体现新教学思想,老师给学生创设了小明想为住院的妈妈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急需大家帮助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也表现出他们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又通过同伴表演问路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主动去认识行走路线图,并充分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数学教学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学生经验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个图形也会有不同的表达。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帮淘气制定去动物园的路线,让学生设计合理的行走路线,只要自己认为合理,有他的理由,就要给予肯定,但是,老师还请同学比较哪种方案好?好在哪?这样使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习中,什么是最优化的方案。在教学中,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欲望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上认识路线很准确,但在完成开放性作业时,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以后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很好的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

折线图教学反思篇4

简单的路线图是第1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4课时。这部分内容要让我们综合应用8个方位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二学段继续学习确定位置打下基础。

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对之前学习过的8个方向非常明确。本节课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以哪个地方为出发点就以哪个地方为观测点画十字图。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往往会混淆这一点。而且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我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给出多种路径和方案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找出最佳的方案。尤其是动物园导游图是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根据实际生活,如果我们去动物园游玩的'话,我们肯定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制定最佳的方案。这一点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方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中体验方位,有利于学生方位感的形成。

在课堂中我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丰富对方为知识的体验,进一步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折线图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再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本节课,李老师就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为导入,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欲望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上认识路线很准确,但在完成开放性作业时,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以后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很好的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

听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进行描述行走的路线。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如“自己设计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参观”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的一个遗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课标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反应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