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记录我们生活琐事的最佳文本,为了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小伙伴们在读书期间肯定都接触过大量作文,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重阳节阳节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阳节的作文篇1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明代皇宫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作文
重阳节阳节的作文篇2
重阳时节,人们在登高的同时,还伴有放风筝的活动。此时的街头和旷野上,随处可见放飞的风筝:天上白云飘飘,风筝点点;地上笑语阵阵,菊花盏盏。好个重阳九月天!
按照当地民间的传统习俗,一年有两次集中放飞风筝。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阳。清明时节地气上扬,是放风筝的好时机;而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视野开阔。人们纷纷借登高之机放风筝。此时,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风筝之列,以健康的体格证明自己能够活到九十九。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因此只能用竹木制成。汉代,人们已经能够用牛皮制作风筝了。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人们便开始用纸制作风筝,出现了“纸鸢”和“纸鹰”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是在五代时期。唐以后,风筝在民间盛行,形状已经不局限于鹊、鸢等鸟类,还有仙女、龙、凤、蜜蜂、蝴蝶、虫、鱼等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放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带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在我的故乡,清明时节放的风筝各式各样,但以龙的造型和图案为主,传说自清明之后,龙的活动就越来越频繁;重阳时节,天空高远晴朗,经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鹰,所以此时风筝的形状图案就以雄鹰为主。飞向高空的风筝,与登高的人群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重阳节的前两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开始自己动手扎风筝了。扎风筝的原料都是自己寻找的。骨架有的用劈开的竹条,有的用柳条。当然,柳条的效果不如竹条理想。扎好骨架后,用糊窗户的毛头纸将其糊上,再用毛笔蘸上染粗布用的颜料,在上面画上喜欢的图案,一架风筝就大功告成了。至于雄鹰风筝,我们是扎不了的。且不说制作难度大,单是所用材料,我们根本找不到。因此,我们都盼着村里会扎走马灯的猫爷来制作雄鹰风筝。他的雄鹰风筝,带着竹哨,放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好听的哨音。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在乡亲们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鹰风筝放起来,引来乡亲们的称赞和喝彩。正是:重阳到来放风筝,互比高低戏秋风。眼界最是今日宽,菊花香中传笑声。
重阳节阳节的作文篇3
刚放完学后,班长卢秋鹏对我说:“要不要去爬山啊,还有其他人去呢!”我疑问道?爬山?这时才想道,原来今天是重阳节啊,我想了,最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那好吧!我就去一次了。”
出了校门,我和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很担心我的安全问题,但我坚决要去,眼看我要放弃时,妈妈竟然同意我去了,我欣喜若狂,姐姐还给我五块钱,准备给我买水喝的。
我们出发了,一路上又说又笑,风景优美,我们六个人不一会便走到了南山,我们六个指的是:又高有大的凌远峥,风趣幽默的庄峻生,机灵搞怪的郑海添,废话多多的曾庆泉,一路上不爱和他们说话的卢球鹏,加上沉沉默默的我,他们一路上尽聊一些无聊的话题,我和卢秋鹏没理他们。
“哇,好高的山啊。”我叫道。我们走上楼梯,似乎有走不完的楼梯一样,慢无目的走下去,而且路上人山人海,非常地拥挤,“我们不能走散,散了就找不到了啊。”同学们和我异口同声。我们到了一个亭里,好不容易休息一下,又要走了啊,旁边的全是茂密的树林,还有刻在墙上的“医药秘籍”我们看都看不懂,幽默风趣的庄峻生还摆起太极拳,周围的人都大笑了起来,我也笑了,一个亭两个亭。似乎我出现了幻觉,怎么站也站不稳啊,还有的人面前出现了汉堡包!~~真是馋死人了,可是,晚霞落了,太阳伯伯和月亮姐姐换班了,在五点半钟的时间,竟然出现了月亮,真是稀奇!过了大概50分钟,终于爬完了一座山了,我们终于到山顶了,我们高兴的欢呼,“只有育才一小的6名小同学来喔。”我说。我们也骄傲的,到了导航台了,我们向一个姐姐借了手机,打个各自家长的电话,又一次辛苦的路程开始了,我们准备下了。
我又累口又干,放慢了脚步,“别放慢了,都已经6点20分了。”凌远峥焦急说道。我们又一次加快了我们的脚步。旁边的阿姨叔叔看到我们小学生自己爬山,又很佩服,一路上这样的话多多,使我们信心倍增,虽然我们几个老是不断的摔倒,但又站起来了,我们想道:“连1岁的小bb也来爬山,我们怎么可以输他。”
我们尝到了胜利的果实,获得了克服困难的坚持的道理!
重阳节阳节的作文篇4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这时候,许多老奶奶们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九九重阳节呀,是长辈们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我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子孙的应该陪自己的长辈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记性就笑着说: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外婆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外婆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发了。我和外婆一边说,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的池水,饱览壮丽的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和外婆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外婆过重阳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轻了几岁。
重阳节阳节的作文篇5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
重阳节阳节的作文篇6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的一首歌就是9月9重阳节,“又是9月9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在心头...”儿时听这首歌没有太多的感想,如今远在他乡读书的我,分外的想家!
想家,是一份甜蜜的忧伤。
儿时的自己经常顽皮到天都黑了也不肯回家,在伙伴家里吃饭,甚至想在他家里睡觉,当时感慨要是我们是一家人就好了,就不用每天都要回家了。每个晚上,妈妈都会打着手电筒,去同学家挨个找我,找到我不免训斥一顿,第二天依旧如此,乐此不疲。
记得那是小学3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跟小自己5岁的侄女玩捉迷藏,玩着玩着我们就打了起来,她打我,我打她,然后她被我打哭了,就跑去告状,那时候自己一点都不怕,就回家了,谁知一会我侄女领着她奶奶(我姑姑)来了,我姑姑跟我妈妈说 ,我把侄女打成什么样什么样了,妈妈当时直接把我叫过来,教训了一顿,看着姑姑他们还不走,妈妈踹了我脚,然后我也哭了。当时很伤心,又不是我先打她的,妈妈竟然这么对我,于是,我打算离家出走。
那天正好是9月9日重阳节,上午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爬山回来,下午就在家跟他们玩,谁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趁妈妈不注意,就偷偷跑出去了,边哭边走,很多路人看到了,就问我怎么了 ,一个人倔强的不说话就一直沿着公路走。
走了大概有半个小时吧,感觉很累,也很渴,就跑去商店买了一瓶汽水买了2块糖,喝完了心里也没有那么难受了,就开始想妈妈了。要是妈妈发觉我不见了怎么办呢?妈妈当时教训我也是迫不得已,我应该理解妈妈才是。那我是不是该回去呢?
于是,我决定打道回府,又走了半个小时 ,终于到家了,看到妈妈坐在炕上抹眼泪,爸爸问你去哪了?我说出去玩了,然后爸爸说,妈妈打了你现在很后悔,快去安慰一下妈妈吧!
妈妈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我说妈妈有颗糖送给你,妈妈搂着我说,以后不打了,要我在外面要乖,然后说晚上带着我去跟侄女道歉。
就这样,我的重阳节离家出走,就这样结束了,从那以后妈妈再也没有打过我,而我也学会了理解妈妈,做错了事情,不会再选择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