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可以培养我们的表达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作文是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庄子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庄子作文篇1
微风轻抚,扬起淡淡的水波,杨柳垂堤,点出回回水纹,一串连影,映入眼帘……是他吗?那个穿越两千多年的人,那个淡泊名利,视权利如粪土的人——庄子吗?
当诸侯混战时,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大大继承并发扬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在我眼中的他,是潜心钻研的人。
当“惠子相梁”,怕他来抢做宰相,庄子不愿同他争辩,以故事来讽刺惠子。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高洁,志向远大,将惠子比作鸱,醉心功名,猜疑他人。用故事来告诉惠子,他不是那种鸱,爱吃腐鼠的鸱。在我眼中的他,是想鹓雏一样高洁的人。
当他夫人去世,别人都哭丧着脸为他悲哀,可庄子却笑嘻嘻的拍手,他为他夫人的离去感到快乐,在别人眼中,也许他就是个疯子。在我看来,他已淡然面对生死,把生死置至身后,无所畏惧。对于生、死,我们也许很怕他们的来到,而庄子缺欣然接受,因为在他心中,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在我眼中的他,是坦然面对一切的人。
当他到濮水边钓鱼时,楚王派人请他做官,他却不为所动。说他宁愿做一只抱着尾巴在泥中爬的乌龟。在纷扰的争斗中,自由被蒙了一层淡淡的尘。他拂去尘埃,摒弃朝中的尔虞我诈,诗意的生活着。在我眼中的他,是向往自由的人。
当他死去时,他的弟子都在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在临死前对他们说: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们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们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们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而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吗?他连生死都看得如此平淡,对他来说还有什么重要的?在我眼中的他,是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微风依旧吹拂,吹动这历史中每一颗尘土,庄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路明星一般闪耀,他的平静内心,他超越一切的灵魂,他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都在我眼中如花一般绽放。
庄子作文篇2
千秋散落,万象无声。凉薄的风吹过荒野,干枯的杂草伫立在孤独的天际线上,融进倾城日光里。渺渺然中,有人的歌声顺着历史的风尘,惊鸿般掠过岁月的白色大河,飘向远方。
我站着,站成守望的姿态。而前面那脱俗的身影,却仿佛即将入云一般飘渺,留不住,看不透。他就这样越走越远,而我忽然发现,一直望着他的我,或许永远也望不到他的脸,也望不到他灵魂深处的一切。
在这个地方,上仰者苍,下伏者茫。苍苍茫茫,万事万物永远轮回不休。
我却还记得,他寒江独钓的清越吟唱,他流浪四方的放肆长笑,他烛火微明的浩瀚思想。他是隐士,他是行者,他是不言不语的圣哲。甚至就连在他妻子死时,慨然长歌的他,眼里的漫不经心和透入血脉的深邃依旧纠缠在一起,像个滑稽的人,却在嘲笑滑稽的世人。
所以,直视着他的我感到了晕眩。我将眼移开,我不敢正对他眼睛,我也不敢看他丰富的表情。
所以站在荒草中,站得远远的我,看着他且歌且行,赤着脚喃喃着似乎癫狂的句子:“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郗曲,无伤吾足。”他永远都是这样,你无法靠近,你只能听,但你却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思绪仿佛曲折流动在青天长空上,俯视庸碌的红尘。
我想,他爱这个世界爱到了极致,所以才如此失望。他那么清醒,那么理智,他离世界的核心那么近,仿佛他一出生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那些神性和诗性里。他把世界上最黑暗的东西从黑暗里掏出来摆给人看,把它摔碎,像个疯子一样,却在深夜里重新把它们粘合在一起,为它而泣。
他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他对这个世界心死了吗?他游荡在天地之间,泛若不系之舟。
我忘了,我永远也看不清他。
我努力的踮脚,但是他和我隔得太远了,远到不可企及。所以我只能站在这里,听他的歌声,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
捉摸不透,出尘脱俗,离我越来越远的庄子。
庄子作文篇3
他有鹰的犀利,更有鸽子的宽仁。他是庄子,眼里不问名利,心热叹息黎元。
庄子垂钓,守望精神家园。有一天,庄子在濮水垂钓,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希望用国内政事来劳烦您!”庄子持竿不顾,回答到:“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骸骨而显得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上爬行。”庄子说:“走吧!我将要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可见庄子能正确的认知自我,在反叛与孤独中,淡泊名利。
庄周梦蝶,达物我两忘境界。在《庄子·齐物论》中及在列,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只见自己仍是躺在床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在《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话,可谓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这说明庄子在真实与虚幻中能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涸辙之鲋,做到实事求是。庄周家境贫穷,有一次到监河侯那里借粮食。监河侯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听后不太高兴地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它:“鲋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它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去东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江西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鲋鱼非常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得水就可以活,你却让我等江西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显然监河侯的慷慨许诺,和答应引江西之水给涸辙之鲋一样,都对求助者毫无用处,不切实际,等于空口说白话,所以是虚伪的,庄子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讽刺那些见死不救,而假仁假义的伪善者,体现了庄子在实干与空谈中实事求是,在虚伪和真诚中能正确分辨,揭开伪善的面具。
安时处顺,赤子之心归自然,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有谁看得出他满纸荒唐中的一把心酸泪呢?对于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像庄子一样活着呢?
庄子作文篇4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题记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无论你再走多远,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原来出发的目的。
庄子作文篇5
?庄子》有篇,名《秋水》。
——题记
庄子在我这里,是个极其浪漫的人,浪漫到神秘。我倾慕他的浪漫,却无法很好地解释他的神秘。我对他一知半解,就像隔了一层“厚障壁”。通过这“厚障壁”,我朦胧中窥探他的品性——幻想着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庄子之思为“广”。井底之蛙囿于浅井,以尽情攀缘蹦跳自得,如此满足于生活的常态。在偶然间,被巨鳖告知以海的广阔,从而认识到自己所处之处的渺小,与目光的浅短。河伯囿于黄河以秋水灌河,两岸难以相视自得,如此满足于自己所认为的“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偶然间望洋向若而发觉其无端之广阔,不由兴叹自己目光短浅,过于自满。“广”是相对而言,对于井中蛙与河伯,所处之浅井与所掌之黄河,其实已经足够“广”。对于他们短浅的认识,是没有必要太过苛责的。庄子之所谓“广”,是在此基础上,或依次为步点,推广出去的,所合适于更广大事物的“广”,从而伸张为意义上更长远的目光。
庄子之思为“辩”。“辩”或为“辨”,既为辩论,意为辨证。于濠水之上,庄子与惠子辩“知鱼之乐”。既有“辩”,则有“辨”。庄子以儵鱼出游从容,辨得鱼为乐。惠子问其怎知鱼乐。了然,这一辨,庄子是成功的,这一辩又注定胜辩。“辨”,从事物的本质去推出,“辩”以“辨”得的结果来做基础,因而也是基于本质来说的。循其本而溯其源,辨而有思,辩而有道。
庄子之思为“空”。不是说什么东西或什么内容也没有;相反,是集大成,聚广物而为“空”。在庄子的“空”当中,事物是明晰的,事理是浅近的,任一所谓复杂的,繁驳的,都足以分解为浅显的,易懂的。它们本就由“小”而成“大”,“弱”而成“强”。庄子之“空”,使其内容简化,思想简洁,回归实物根本,为其中之大智慧。与此同时,庄子任其思想在“空”当中遨游遐想,以一种浪漫自由的方式,阐释易理。他以奇诡的创作使其“空”广博而神秘,非凡而有意。
若世俗奔流成江,庄子便立于秋水之涘,俯察世间之百态,而仰观宇宙之盛大。他于虚空中独处,孤寂而庄严,神秘而宽容。
或又浮于秋水之中,身侧为世事浮华,体味而有止有行,适时而离。只见冥想中的明晰和远大,高邈和神秘,终去向通透的思想灵魂之境。
秋水之涘,有着思想的极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