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思索能力得到提升,我们都是要认真写心得体会的,写好心得体会能让我们及时记录下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看法,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庄子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篇1
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
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现代社会的中心或许曾与庄子的思想打了个照面,却又匆匆而过,从未理会过,古时,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唤。
庄子或许没想到,中国人摆脱了封建制度,但他们没有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无法再达到“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无拘无束的境界,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没有时间,也无法再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与现代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洪流,却早已认识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一点。众多的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却使人类想尽办法简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数学题上偷懒,都极易全盘皆输,更何况生活了?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却没有预料到,人们对“无为而治”的认识偏差,能改变一个大国的命运。多少皇帝沉迷于享乐,却把这句话当做挡箭牌,当作最有道理实际却是最无道理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导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奸臣当道,江山易主。
人类啊,把脚步放慢一些吧,安静下来,倾听这位思想家的娓娓诉说……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篇2
庄子,可谓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篇3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
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这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
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
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篇4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篇5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读庄子的心得体会篇6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