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上台讲课之前认真写好一份教案,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运输忙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运输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茎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那么在木本植物的结构中,哪些与运输营养物质有关呢?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提出问题:参照"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测一下茎对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结构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 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实验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条
实验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三个、小蜡烛、刻刀、小纸片
实验步骤:
1、取粗细大小相当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条三根(枝条上所带叶片数相等),将三根枝条底部分别斜切,观察其韧皮部。木质部和髓。
2、将一根枝条的韧皮部蜡封。方法是按木质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将小纸片刻成
形,盖在一枝条断面处,使其韧皮部露出,将小蜡烛点燃,使其蜡液滴在韧皮部断面上,待蜡凝固后,取走纸片。
3、将一根枝条的木质部蜡封。用同样方法将小纸片刻成相应的形状盖在枝条断面的韧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质部,将蜡液滴在木质部断面上,取走纸片。
4、第三根枝条不做任何处理。
5、将三根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个瓶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几小时后观察现象并完成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甲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这能说明蜡封韧皮部不影响枝条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萎蔫,说明蜡封木质部阻碍枝条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条实验后叶片仍然硬挺。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思考题:
此实验为什么要在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
温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条上的叶片的蒸腾作用旺盛,枝条的吸水能力加强,进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就越能说明问题
运输忙教案篇2
幼儿及教材分析:
体育活动水果运输员是主要练习幼儿绕障碍物跑,就是要运用绕过障碍物的方法运输水果,然后并在活动要学习分工合作,所以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中班幼儿的跑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中班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喜欢在操场上跑,在跑的过程中有些孩子因为不注意、不会躲闪就会撞到一起,造成伤害,因此我设计了本堂课,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绕障碍物跑。
活动目标:
1、练习绕障碍物跑,有一定的躲闪能力。
2、学习分工合作,积极参与创作游戏场景工作。
3、培养幼儿边玩边记录的学习技能,并能够用自己简短、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记录的意思。
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输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活动准备:
1、障碍物、轮胎
2、平坦的场地
3、水果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二、幼儿练习绕障碍物跑
1、观察场地,解决问题
2、幼儿练习
3、幼儿玩游戏:水果运输员
三、引导幼儿分享丰收的快乐,并进行放松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东西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一开始会有难度,但是只要教师愿意多尝试几次,并且通过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运输忙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会纵跳技能,练习持物走平衡木。
2、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增强体能。(平衡木长20厘米,宽20厘米)。
3、乐意自主探索多种运送水果的方法,勇于尝试和创新。
4、进一步感受秋天丰收的快乐,初步养成在劳动中与同伴友好合作的良好品质。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重难点:
学会纵跳技能,练习持物走平衡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增强体能。
活动准备:
1、“水果”(苹果、桔子、梨)、仓库(纸箱)、水果箱(小储物箱)、果树(悬挂水果)、篮子、筐子等。
2、磁带、录音机,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参观果园。
1、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果园去参观,你们准备好了吗?
2、边走边听音乐做准备活动:上肢、下蹲、扩胸、体侧、踏步等。
二、竞赛游戏“摘运秋天的水果”。
(一)捡苹果
1、师:果园里许多水果都落到地上,多可惜啊!怎么办呢?(幼儿回答)好,我们把它捡起来,送到它自己的果篮里去。
2、幼儿捡水果,老师提醒幼儿轻轻拿轻轻放,走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撞到果树上。要将水果送回有标记的篮子。
(二)运水果
1、幼儿探索用自身物品装运水果的方法。
启发幼儿用口袋、帽子、裙子、衣兜等装水果。
2、摘运秋天的水果。
师:天快要下雨了,我们将果树上的水果也运到水果箱里。怎样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呢?谁来试试?
重点练习:摘果子(练习纵跳技能,跳时能屈膝,前脚掌蹬地,轻轻落地)。
介绍游戏玩法:每组幼儿按顺序每人摘一个水果,通过小桥(平衡木),钻过门,送到固定箱子里,然后跑回来拍第二位幼儿的手,第二位幼儿继续进行,可玩两三次。
(三)检查箱子里的水果。
每对派出两名幼儿检查幼儿送水果情况。其他幼儿原地休息放松一下。
(四)合作游戏“水果运输员”。
师:这么多新鲜的水果,我们应该将它们怎么办呢?(送到水果店去卖)
1、红队与绿队比赛:排头两个小朋友抬起水果箱,走过弯弯曲曲的小桥(三个平衡木),到水果店里摆放整齐后,回来拍第三个小朋友的手,如此依次两两合作,齐心协力运送水果到水果店,遵守规则、速度最快的为胜。
2、速度快的队发金苹果,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队发银苹果。
三、结束活动:音乐《丰收舞》。
1、师:这一箱箱的苹果,都是我们小朋友自己运送、自己分类的,劳动真快乐呀!我们一起来跳个快乐的丰收舞吧!
2、师生一起随音乐跳舞放松。
活动反思:
幼儿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活动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起初,身体活动能力较低,然后逐渐上升,达到最高水平,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待疲劳出现,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遵循身体在活动中变化的规律,应当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
活动中尽量考虑到了生活化、游戏化和情境化,注重活动的整合,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尽情地玩,天性得以自然流露。大胆尝试不同的运水果方法。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反复实践和探索,体验运水果的乐趣,积累运水果的经验。活动中体现了胜不骄败不馁的乐观精神。
运输忙教案篇4
【学海导航】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础整理】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 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 、 、 、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由 一侧运输到 一侧。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 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___浓度 ___浓度→
___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 :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啐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 :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踪训练】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
a.氧气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钾离子、氨基酸
5.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顺浓度梯度进行
c.都需要借助载体 d.都能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物质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动运输
b.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d.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7.下列关于主动运输意义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使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时摆
脱了浓度的限制
b.使细胞可以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c.使细胞吸收所有营养物质大大加快
d.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8.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a是自由扩散
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图c是主动运输
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
9.在哺乳动物体内,葡萄糖进出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0.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载体的是
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o2进入肺泡
c.k+ 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 d.co2进入毛细血管
11.对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来说,下列哪一项是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必要条件:
a.必须是动物细胞
b.细胞必须提供能量
c.细胞的该物质的浓度一定比细胞内高
d.细胞必须有大液泡
12.轮藻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是它生存的水环境的63倍,这与轮藻细胞的哪种结构或生理作用是无关的 ( )
a.细胞膜上的载体 b.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c. 细胞膜的被动运输
d. 细胞膜的主动运输
13.下列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与线粒体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酒精被胃黏膜吸收 ②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③肾小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离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 )
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d.不需要载体
16.小肠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与这一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细胞膜功能(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流动性特点 b.选择功能
c.选择透过功能 d.主动运输
18.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19.在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未涂阴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离子的浓度。
(1)k+和cl-在细胞内积累,而na+等在细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这表明
?
(2)k+和cl-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这种吸收方式叫 ,这种吸收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和 。
(3)na+和ca+进入细胞的转运方向是 ,它们的吸收方式属于 。
(4)法囊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 。
20.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图所示,为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
(1)据图指出a、b、c所示物质运输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条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如下图)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科学家用人工膜实验发现:k+很不容易透过,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短肽),k+便可以通过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1)缬氨霉素在此处的功能相当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样的实验,缬氨霉素不能协助na+通过膜,说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将若干细胞放入不同浓度的k+溶液中,l小时后,分别测量这些细胞内k+的浓度,并据此做出曲线图(图5),k+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从a点开始,细胞内的k+浓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运输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关。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整理】
一、1. 顺浓度梯度2.(1)①扩散作用
②氧气、co2、甘油、
(2)①载体蛋白 ②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1.低浓度 高浓度
2.(1)载体蛋白 (2)能量
3.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气、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动性
【跟踪训练】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主动运输 载体 能量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运输
(4)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20. (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2)主动运输(c),因为主动运输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 主动运输
21.(1)需要载体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乙)
22.(1)k+的载体
(2)缬氨霉素不能作为na+的载体
(3)主动运输 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运输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比较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实例情景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用人力畜力进行交通运输。今天2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用马车运输要走10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甚至想象插上竹蜻蜓遨游世界。
课件展示:《没有机器猫的日子》,在今年暑假里,康小夫的爸爸妈妈都因工作出了远门,他自己也踏上了旅途,遇到了不少问题,没有机器猫,你能帮帮他们吗?问题1:爸爸临时接到明天早上去哈尔滨开会的通知。
接到这个紧急通知时,康小夫的爸爸选择交通方式时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因素?
读图:南京到哈尔滨距离较远,需要多长时间能到。
课件展示:不同运输工具的速度比较
学生总结:南京到哈尔滨的距离远,而时间紧,坐飞机较快。
问题2:妈妈后天去北京签定一份合同,路费自理。
康小夫的妈妈选择交通方式时会考虑到什么因素?
读图:南京到北京距离较远,需要多长时间,票价贵不贵。
课件展示:不同运输工具的速度比较、不同运输工具的价格比较
学生总结:火车速度较快,两天时间足够从南京到北京,而且价格又适中。
问题3:康小夫和表哥约好一起去宜昌旅游,沿途欣赏三峡风光。
康小夫选择交通方式时会考虑到什么因素?
读图:南京和宜昌都是沿江城市。是否能欣赏三峡风光?票价贵不贵?
学生总结:坐船既能欣赏三峡风光,票价又适中。
思考:选择轮船的话,要考虑到起止城市都必须是什么样的城市?(沿河、沿海)
承转:选择坐船确实便宜风景又好。但是,轮船客运目前却很不景气。
资料展示:由于沿江高速公路网的开通及铁路线次的进一步密集,加上长江客轮的运行速度慢等原因,长江客运在公路和铁路的竞争下已无优势可言,现已退出长江旅客运输市场。在节假日的旅游班次在零星开行。
问题4:看完长江,康小夫又萌发了去看看大海的念头,怎样从南京到连云港去看海最方便?
读图:南京和连云港之间有宁连高速。
汽车运输能够实现“门口到门口”的服务,价格适中。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旅行社的短途旅游线路都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
过渡:这些交通工具不仅可以运送旅客,还有一个更大的用途,就是运送货物。播放影片剪辑材料:《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
讨论: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想一想下列情况需要用哪种交通工具运输?
1、把五百吨煤炭从太原运到南京。(火车)
运量、价格、速度都适中,受天气影响最小。缺点:投资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2、把一万吨海盐从天津长芦盐场运到上海。(轮船)
运量大,价格便宜。缺点:送达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3、把一吨西瓜从江宁横溪运到福建路菜场。(汽车)
直接到达目的地。没有过多的装卸过程,对货物的损伤较小。缺点:运量少,不适合长途。
4、把一批鲜花从云南昆明运到北京。(飞机)
速度快,能保鲜。缺点:受自然条件影响,价格高,运量小。
承转:航空运输不仅能运送长途的鲜活产品,对一些贵重或急需的物品也可使用。
播放影片剪辑材料:《一颗心飞越千里,4小时生命接力》
运输忙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