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坐井观天教案5篇

时间:2023-06-10 作者:Youaremine

写教案是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就是对即将要上的课程进行事先的模拟,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8坐井观天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8坐井观天教案5篇

8坐井观天教案篇1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并且在教法上有大胆尝试呢这节课的总的教学设想是:自读、自悟。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读得好。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会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会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会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小朋友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教师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生:(齐答)能!

8坐井观天教案篇2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沿、际、信”3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大话”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通过游戏等方式学会生字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坐井观天的意思,知道做人要眼界开阔,不能做井底之蛙。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青蛙和小鸟图片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教学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

2、“摘苹果游戏”复习词语。

二、揭题,理解课题。

1、交流积累的成语。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

三、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屏幕出示本课自读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四人小组合作: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有几个自然段。

(三)交流课文内容,明白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交流知道的信息。

(2)区别“沿”与“没”

(2)理解“沿”的意思。

2、浏览课文,学习青蛙与小鸟的对话。

·理解第一次对话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青蛙与小鸟共有三次对话。

(2)理解第一次对话。

(3)指导读第一次对话中小鸟的话。

(4)区别“渴”“喝”

·理解第二次对话

(1)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

(2)抓重点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进行句式变换。

(3)回到对话,理解“无边无际”。

(4)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鸟的话。

·理解第三次对话

(1)小组合作探究: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也笑了?

(2)汇报交流。

(3)接读小鸟的话。

(4)总结、明确课文寓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听。

2、续编故事。

3、课外读读《成语故事》一书。

8坐井观天教案篇3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揭示成语寓意。能够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懂得像青蛙那样坐在井中看天是不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小鸟、青蛙图片,课件。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ppt)复习生字,读词语。

二、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ppt)指名朗读第一段:师问: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地方?利用ppt讲解井沿的位置(举一反三:碗沿、河沿)

(2)分段朗读2-7段,边读边找青蛙和小鸟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

3、整体感悟,第2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

(1)看课件练读第一次对话。(出示ppt指名对读)通过读文知道了什么?

(2)看课件感悟第二次对话。(出示ppt,男女对读)

1、通过朗读第二次对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师问: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板书:无边无际)

3、学习“无边无际”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ppt展示图片)指名朗读小鸟的话(读出劝告的语气)

4、青蛙认为天有多大?(板书:井口)所以它认为小鸟在说大话(解释大话)指名朗读青蛙的话(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5、你们认为青蛙和小鸟谁对?为什么小鸟说的对?(ppt出示小鸟飞过的地方)(板书:见多识广)

(3)感悟第三次对话。(出示ppt)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找:小鸟和青蛙说话时都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他俩笑的含义相同吗?

2、同桌进行讨论。讲讲他们为什么会笑?说明了什么?再帮青蛙找找它还有什么错呀?(板书:自以为是)

3、同桌分角色朗读,师指导朗读对话。

三、理解寓意、扩展活动

1、现在同学们再看题目,“坐井观天”形容什么样的人?(目光短浅并且自以为是的人)

2、如果青蛙此时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ppt展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信”、“蛙”两个字。(出示ppt)

2、观察它们的整体结构和要注意的笔画,指名生说。

3、师范写,生练写。

五、总结全文

指名看板书总结,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不补充。

8坐井观天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以及设计理念: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过程方法:

(1)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图文结合,进行朗读,品读句子,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寓意,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2.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用的看法。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寓意。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刚接触时,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的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和采用了如下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根据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表现欲强,结合图片和游戏,创设情境和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和自主探索相结合。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想象能力。

六、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

七、课时安排:

共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根据要求,做游戏“纸筒看黑板”。

2.引出课题。

3.齐读词语。

二、初读课文,了解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哪两个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他们出现了几次对话?

2.学生反馈。

三、学习课文、深入体会

1.青蛙和小鸟是怎么认识的呢?

2.理解“井沿”

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同学朗读第1次对话

(2)理解:小鸟飞了多远啊?一百多里有多远?

(3)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次对话:

(1)大话是什么话?文中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了大话呢?

(2)小鸟是怎么来反驳青蛙的呢?

(3)理解“无边无际”。

(4)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用无边无际造句。

学习第三次对话:

(1)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笑了?

(2)要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呢?

(3)青蛙真的从井口跳了出来,它会看到什么?

(4)创造想象,读编第四次对话。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把这个寓言故事分享给你的好朋友。

2、收集成语故事。

8坐井观天教案篇5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理解寓言的含义。

3、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础上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生书空,齐读课题。

2、提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答)

3、游戏复习会认字。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交流汇报)

2、齐读第一自然段,请生在黑板上贴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理解“井沿”,拓展(碗沿、河沿)

3、观看视频,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问题?(天有多大?)

4、合作学习:用方框划出青蛙对天的看法,用圆圈划出小鸟对天的看法。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分段指导朗读。

(1)句型训练: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2)比一比: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拓展:大海、沙漠、草原、森林)

7、想一想,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

8、小实验。

9、理解:最后一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都笑着说,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以为是、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10、分角色表演。

三、拓展:

1、填儿歌,朗诵。

2、小组合作: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填练习卡)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自主学习生字“喝”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