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的作文精选6篇

时间:2023-05-26 作者:betray

好题目是好作文的开端,所以我们在给作文取题目的时候就要花点儿心思,作文是需要主题明确,语言段落整齐才行,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景物的作文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景物的作文精选6篇

景物的作文篇1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远的乡下,但是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是个跟山水画一样美丽的地方。家乡的景物也是美丽至极。

到那里的第二天,邻居的小晴姐姐热情地对我说:“我带你去看山吧!”小晴姐姐比我大一岁,黑黑的皮肤显得结实、精神。她带着我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上山,走到半山腰时,我看到逶迤连绵的大山,环绕在我的四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像蛟龙腾云驾雾,有的像利剑直指蓝天。满山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微风吹来松涛滚滚。遍野的山花开的笑容可掬,落英缤纷。空气中弥漫着山野的芳香,我信手摘下许多多野花,把它们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就像山林里的花仙子。

姐姐又对我说:“你渴吗?我带你去尝尝山里的泉水,它冬暖夏凉,可甜啦!”我们来到泉眼旁,看到一股股清澈明亮的泉水,正湧动地冒出来。我急忙捧起一口喝进嘴里,一阵甜滋滋的清凉顿时传遍了全身。我环顾四周,发现这里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泉眼,它们有的静静流淌,有的喷涌而出,有的飞流直下。从山岩里,从花丛中,经过九曲八弯汇成了一条山间的小河。山里人都说喝了它不生病。全中国著名的‘农夫山泉’用的就是这种水哩!

这就是我家乡美丽的景物,家乡的山常常印在我的脑海里,而家乡的水时时刻流在我的心底里。我爱家乡的景物。

景物的作文篇2

秋来了 秋,树叶由绿变黄,纷纷扬扬的打着旋转落了下来,软绵绵的样子;枫树上的叶子红红的,好像一团大红云似的,树叶在秋风的催促下,在空中翩翩起舞,终于落到地上,渐渐融到泥土中。

田野里,成熟的稻子,颗粒饱满,沉甸甸的,随风起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秋的云,多姿多彩,像奔腾的骏马,像翻滚的浪花,又像秋姑娘白净的脸。转眼间,天空化作一片红光,马尾般的云烟,在阳光的照耀下,金丝万缕,牵引着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紧接着,又出现了茫茫云海,犹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再后来,大海渐渐模糊,变成了一条盘在柱子上的金龙。它翻腾、它庞大、它就是如此变幻莫测,忽淡忽浓、若隐若现,可真是名不虚传的美丽啊!

秋的雨是无情的,它打着人们的脸。一团团饱含着雨水的乌云,向低空森林慢慢移动。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老榆树阴郁的站着,被无情的秋雨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也无可奈何,只好光着身体在那里站着。

秋的风是温柔的,飘着道边野菊花的清香,轻轻地吹拂着路人的脸颊,吹拂着人们的胸膛,流进了人们的心田,有如慈母的双手。秋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像透明的镜子一样干净,又仿佛笼罩在一块硕大的白纱中,如此的明净,像冲

洗了一般。

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高空,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朦朦胧胧,忽暗忽明,就如同坠入梦境。晚云飘过后,田野上烟消雾散,同火一般的光芒,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秋就是如此有魅力。

景物的作文篇3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景物的作文篇4

有人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有人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人爱雄伟壮观的长城,有人爱高险峻拔的泰山。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校园,校园虽没有西湖的美,没有长城的雄伟,亦没有桂林的名,但它却别有一番风味,是我心中最爱的地方。

我爱校园,爱校园的景。

清晨,阳光洒下了点点光辉,一棵棵苍天大树挺立在校园四周,好似一个个侍卫守卫着家园,那挺拔的身躯,大有我与家园同生共死之意。四个花坛分布在学校四周,各种花朵在这片小天地中争奇斗艳,红的,白的,粉的……五彩纷呈,唯恐他人抢了风头,好像这是选美大赛似的。几栋教学楼挺立在花坛周围,好似这木头似的东西也爱美一样,都争着要当护花使者。

晴天的校园美,雨天的校园更美。

一棵棵挺拔的大树接受着上天的恩赐,沐浴在雨中,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朵在雨中也不忘展现它们的美丽容颜。一颗颗珍珠似的雨点接连不断的掉下来,形成一幅校园雨景图。

晴天的校园美,雨中的校园美,雾中的校园更别具一番风味。

参天的大树,争奇斗艳的花朵,都隐藏在了这牛奶似的雾里。站在楼上向远处往,一切都那么美,一切都那么蒙眬,一切都那么缥缈。远处的景物处在蒙眬的世界中,好似仙山楼阁,给人远离俗世之感。

爱校园那如诗如画的风景,更爱学校的人。

老师的敬业,学生的爱学,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都给这苦乐交织的学习增加了一些乐趣。清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也给学校增加了一些情趣。当学生奔跑在操场上时发出的清脆的笑声,露出的纯真的笑脸,亦成为了学校的独特的景观。

学校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知识与快乐的凝聚,但它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恩人。

从那个咿咿学语的小娃娃到这个活泼可爱的婷婷少女,从那个幼稚无知的儿童到这个知书达理的少年,从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片子到这个尊老爱幼的学生,哪个不是拜校园所赐?

校园,我爱你!

景物的作文篇5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 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 “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 (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

景物的作文篇6

是谁把庄稼从幽梦中轻轻的叫唤?又是谁给大地妈妈换上了一套金黄色的“秋装”?哦,原来是美丽的秋姑娘的问候。高高的蓝天,空气格外清新,像滤过似的,一行行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

秋风像一个小女孩——天真、稚气、可爱。你瞧,你刚到树林,翠绿的枝叶便发出“沙沙”的声响,伴着鸟儿们的歌唱,放声问道:“风妹妹,风妹妹你来干什么呢?”你喜盈盈地回答:“伙伴们,我给你们带新衣服来了。”树林高兴地换上你送给它们的衣裳,霎时间,叶儿们都换上了金灿灿的“新衣”。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前推后挤,闹成了一团。

夏天在半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现在都已经回窝睡觉去了。可是,又有一些“蝴蝶”活跃了起来,它们代替了真正的蝴蝶。同学们你们也许会问:“秋天太冷了,蝴蝶根本无法生活怎么可能会有蝴蝶呢?”

同学们你们说得一点也没有错秋天是不太可能有蝴蝶,但是我发现了一个东西比真的蝴蝶还漂亮,那就是被秋风吹落了的树叶,它们在秋风的帮助下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在风中尽情飞翔,有黄色的,有绿色的,有半绿半黄的。颜色不统一,虽然不像真正的蝴蝶那样色彩缤纷,花样繁多美不胜收,但也颇具一番情趣呢!落下的树叶在地上积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厚厚的一层“金色的地毯”。孩子们踩在上面,跺得“金色的地毯”吧唧吧唧地直响,他们嘻嘻哈哈地笑着、跳着,为这个美好的金秋时节增添了一片美丽的色彩。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虽然许多树木掉光了叶子但也有很多树木是硕果累累如:梨、葡萄、柿子、石榴、苹果等。田野里有金黄色的稻谷、粒粒饱满的大豆、成群集队的鸡鸭在田野里争着食遗落的稻谷。连池溏里的鱼儿都很肥美……

啊!秋天是那么的美好,我爱你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