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2-17 作者:Cold-blooded

为了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都需要好好的写好体会,体会是我们提升思想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灿烂千阳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6篇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篇1

那些真诚的友谊,不论男女,都贯穿着爱和侠义。

?追风筝的人》是前几年看的,确实很好。但正如评论所说,这本更好。热情夸张的赞美和推荐容易提高期望值,让人在随后感到失望,而这本书,没有让我的期望落空。

我并不是作者的粉丝,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在考虑“女性友谊”这个话题,并想要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看。我实际收获的比我想的更多。除了阿富汗的政治和战争,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这些大背景之外,书中几位女性的人生故事让我感触良多。不只是玛丽雅姆和莱拉之间的友谊,还有娜娜的焦虑绝望的人生,玛丽雅姆被诅咒的生活,被抑郁和思念折磨的法丽芭,少女莱拉在爱情和家庭之间的取舍,塔里克母亲的温暖慈爱,阿兹莎的敏感懂事,每个女性,都是如此真实。

细腻的文笔,仿佛作者就是一个女人,一点一点的爱与失望,悲痛与叹息,忍耐和屈服,命运之手如此无情,摧毁人生的希望。然而,终究会有新的希望,美丽的爱情,萌动的新生命,发自内心的善意,无可抵挡的依恋,注定的重逢,让人鼓起斗志,用生命来还击命运赋予的不公,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哪怕这个明天并不包含自己。

玛丽雅姆,耻辱的降生,母亲的诅咒和报复,被迫的出嫁,不幸的流产,持续多年的家暴,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母亲所说的,忍耐。然而不是这样的。少女莱拉带来了新的可能。爱与被爱,付出与牺牲,如果说生命有其意义,那么,爱就是它的意义。玛丽雅姆用从未有过的反抗成全了莱拉,也成全了自己。如她所说,童年所渴望的,她都已得到。看到最后,莱拉在泥屋中回想玛丽雅姆,时光倒流,少女玛丽雅姆向她微笑,亲爱的莱拉。我心中有说不出的百感交集。尽管知道这是故事,但我依然相信,爱可以跨越时空,安慰深深思念着的人。

所以女性的友谊,绝不是某些男人以为的那样,肤浅,表面,随时为男人而翻脸。或者可以说,有些人的友谊肤浅而虚伪,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肤浅虚伪的人。而那些真诚的友谊,不论男女,都贯穿着爱和侠义。女性的友谊,不同于男性,她们亲密,琐碎,婆婆妈妈,吵吵闹闹,似乎没有格调,不够伟大;然而,她们紧密相连,彼此爱护,将对方的幸福视如自己的快乐,她们深深地懂得孩子,爱情,家庭对女人的意义,并尽全力为朋友的幸福做出贡献。她们诚恳,务实,不在乎高大上的意义和目标,她们在乎的是朋友真正的感受。女性的友谊,值得尊重和珍惜。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篇2

?灿烂千阳》让人有一种永远读不完的感觉。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莱拉生于70年代末,故事讲述延续至20__年,可是总是让人恍惚的产生距离感,生存在同样的世界,仿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这些让人想到抗战时期的充满历史创伤感的字眼,怎么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现处时代的某一个地方。在这个各国争相发展的蓬勃时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时刻受到毁灭的威胁,那么多女人困于古老落后的制度。这让我惊愕,在阅读中感受到从电视新闻里远远体会不到的真实的残酷。

当我们谈论阿富汗的时候一般会谈论什么…政权的更迭只是让悲剧无限循环,暴力就象一个无底洞,根本无法想象那里的家庭、孩子、妇女他们究竟在经历什么,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无数新闻里幻化成一个有关恐怖主义和战争的符号,你无法想像那里生活着有心、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实的人!小说就让你看到了这些人,而苦痛与折磨那样延绵不绝,血泪斑驳,你如鲠在喉,无法下咽。但她们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样如此真实,她们迸发的最后的光芒一如灿烂千阳,令人无法直视。

今天偶然看新闻,又是阿富汗某处遭恐怖袭击的镜头,伤者奄奄于病床,哀伤的神情,一千个太阳的灿烂何时才能洒落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篇3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我们永远不会支持战争、歌颂战争,但是如果落后、腐朽的思想已经给人们带来太多痛苦,如果它已经让一个国家由内而外的溃烂,被欺辱而毫无还手之力,如果战争已经无可避免,那么,就面对它,让这战火烧起来,烧掉的不只是房子,还有不公、妇女的屈辱和眼泪、种族歧视、盲目自大。然后让所有人懂得,唯有自强才能抵御外辱,唯有尊重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平等,才能团结,唯有团结才能撑起一个国家的脊梁,而唯有爱和善良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篇4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

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心灵发展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玛丽雅姆,有钱的父亲与其女佣所生下的孩子。私生女,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贴上的标签,是走在大街上会被扔石头的那种小孩。十五岁的生日愿望仅仅是想去父亲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而这个愿望让她失去了一切。父亲没有如约来接她,她违背母亲的意愿下山去寻父亲,而他不肯见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时候发现了已自杀身亡的母亲。随后几天内被父亲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

嫁给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纯真少女,眨眼间,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初嫁之时,玛丽雅姆还算幸福,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至少偶尔还能得到丈夫的温情,但是连续七次流产之后他所能面对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时会降落在她头上的恐怖暴力。

而莱拉,则是小说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她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那是邻居塔里克。他可以挥舞着自己的一条假腿像骑士一样为自己的公主莱拉去作战。在战争中塔里克全家逃亡,临行前塔里克和莱拉偷尝禁果,他请求她嫁给他并和他一起走。但她拒绝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尽管她很想那么做。出国留学网

战火越烧越旺,莱拉父母也准备举家搬迁。就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一枚火箭弹瞬间就让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了。重伤中玛丽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无耻地买通了别人来告诉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之后别无选择必须嫁给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这样,两个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从一开始的水火不容,到后来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后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而自己遭到塔利班的枪毙。

读完小说,真不敢想象在今天的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角落,没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们的幸运,当满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时候,阿富汗妇女出门还要穿着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长度到臀部或上面一点,眼睛的地方有一张网纱或格子,是一种盖住全身的面纱);我们随时可以出门,而阿富汗女人出门必须要男人陪伴,否则要被惩罚;我们自由恋爱,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岁就会被嫁给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老婆。

我们在家可以当家作主,而阿富汗妇女在家承担所有家务,还要随时接受抡过来的拳头。这就是阿富汗,一个女性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封闭民族,一个饱经战争之苦不能给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会对现实产生种种不满,但是读完《灿烂千阳》,你就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篇5

?灿烂千阳》也是既《追风筝的人》又一部描述阿富汗故事的小说。想起看《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已经是五年多前了,而这次读《灿烂千阳》是由于薄荷阅读里面有这样一本书,读了英文原著。如果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男人之间友谊情感的书,而这本《灿烂千阳》则是叙述阿富汗女性的书。

故事梗概:

mariam是一个私生女,是因为父亲jalil一时兴起玷污的她母亲nana的悲剧的产物。起初小mariam并不理解harami的意思,对于母亲一直不愿自己与父亲亲近是有一些疑惑甚至抱怨。而正是这一层情感导致自己有了任性的想法让父亲带她去父亲的电影院以及想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想法。这也是mariam第一次认识到原来nana口中父亲是伪君子,不愿意见他不愿意让他进屋以及让下人骗她自己已经出门。

这件事也是mariam一生悲剧的开始,nana因此自杀,虽然mariam短暂的留在了父亲的住宅里面,但一切都没有变好,继母急切的想把她嫁出去来掩饰他父亲之前犯下的过错,而mariam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顺从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几岁的rasheed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了陌生且余生都要生活在这里的kabul。起初的生活还是挺美好的,但是一次次的流产磨灭了rasheed的耐心,开始对mariam进行冷暴力甚至家暴,而mariam也因为无法生下孩子而默默忍受着。

与此同时,laila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也诞生了,但却因为母亲偏爱儿子上战场的儿子而在小时候就被忽视,但父亲却对她给予了希望,希望未来阿富汗有了希望后她一定可以有一番作为。她也有自己的青梅竹马tariq,守护她陪伴她在最后战乱的时候还想和她结婚带她离开这个混乱的地方,但由于laila母亲的执着导致他们失去了最好逃离的时机,父母双亡,而她也因为rasheed的欺骗以及肚中已有tariq的孩子而被迫和她结婚,也威胁到了mariam的地位,让mariam成为了他们的佣人。她们之间的关系起初是紧张的,但是小aziza的出生改变了这俩个女人的关系,也让她们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一次逃亡让她们三个差点死于rasheed的魔爪,但好在后来laila不惜生命的为rasheed生了儿子zalmai,一家人的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解。战乱已经导致一家五口人无法正常的生活,所以laila被迫将aziza送到了孤儿院,而aziza也在里面受到了伤害。但好在tariq回来了,这才让rasheed的谎言被识破,也因为如此mariam才会在rasheed家暴laila的时候鼓起勇气杀死了他,而在那一刻mariam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没有错,为什么需要忍受这些年的折磨,也因此最后受到了合法的处置,结束了她不合法的一生。

laila因为mariam的牺牲暂且逃离kabul和tariq以及两个孩子暂时过上了安静的生活但又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当家乡开始重建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去也顺路来到了mariam的家乡发现了jalil给mariam的电影磁带,信和部分遗产这是作为父亲最后的救赎。

结局laila成为了孤儿院的老师,也怀了第三个孩子,如果是女儿laila已经为她取好了名字。

人物对比:

mariam和laila,同是阿富汗的女子,小时候同样阳光活泼,也同样受到了rasheed的家暴,但是家暴中mariam接受了命运对她的安排,但laila却一直在反抗,就算rasheed不陪她去孤儿院看望自己的女儿,也要一次次自己冒着危险去,一次次受伤,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这份坚持与勇敢,才让mariam在最后在rasheed即将掐死laila的时候给了他致命一击,同时也让laila成为mariam生命的延续。

tariq和rasheed,不同年代的阿富汗男子,rasheed有着保守男人的外表并要求女子如何如何,但却在自己房间里面藏着色情杂志,间接显示出来他的伪君子的一面。对于aziza怀疑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事实也是如此),并没有对她有一丝善意。为了满足自己的儿子可以不惜一切,但对于这个女孩却诸多嫌弃。tariq新时代的青年,不会因为laila已经结婚以及有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而嫌弃她,讨厌她,相反更加爱护她尊重她,对于rasheed的儿子也是疼爱有加,视如己出。这反映出了时代不同,阿富汗男子观念的改变。

zalmai和aziza同样是laila的子女,却有着不一样的父亲以及待遇,aziza的异常懂事是建立在rasheed对她冷漠的态度上,而zalmai这个被极度宠爱的儿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父亲在不在对待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是两种态度。从小就很有眼见力,可以说是一个小滑头。

nana,jalil,mullah faizullah,zaman这几个配角而讲。

nana对于mariam的爱是偏激的,一方面觉得mariam是自己的耻辱,一方面又想避免mariam受到jalil的欺骗而满怀希望,而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至于为什么出走那天nana会选择自杀,我个人的看法是她害怕mariam就此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中而做出的选择。

jalil表面上的好父亲,其实是害怕自己的丑闻被揭开的伪君子,文中开篇讲述的是他如何对mariam疼爱以及之后怕mariam这个harami的身份被公开成为他的污点而做出让他远嫁的举动的反差对比。自私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放弃自己女儿的幸福,这也是最后mariam连见都不想见他的原因。虽然之后jalil有写信阐述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悔意,但也无法弥补这对mariam的伤害。

mullahfaizullah,mariam的教父,一个亦师亦友的朋友,却连mariam出嫁都没有见上他一面,对于这个人的描述是善良的,一直希望mariam能够接受高等的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许是他从小的教导,才让mariami心中有一片自己的净土吧。

zaman孤儿院的院长,在我看来是个矛盾体因为,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建立一个孤儿院,照顾流离失所的孩童,这是件很暖心的事情。但矛盾点,aziza在孤儿院中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他也没有阻止,也许是根本无法组织吧。就如同《追风筝的人》里面的孤儿院院长,他也只能因为塔利班可以给他食物而被迫看着他们带走儿童作为交换而无动于衷,虽然舍小家为大家,但是这将会给被选中的孩子带来多大的心理伤害呢。

当整本书看完之后,心中便有一丝沉重感。

论男女平等:在阿富汗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从小便能够感受到,女性的地位很低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真正的工作。在阿富汗人的眼里女人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就是他们应做的工作。片中nana有句话说的很对“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比如片尾有个女人和她的情人私奔,被抓住后,男人的矛就指向女人,是因为她勾引才会犯错,而法庭也认可这一说法,这让我不由想起一句话“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论友谊:mariam和laila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悲剧命运之中,他们的友谊是互相扶持的,在生活中她们是好伴侣,在精神上她们是彼此的依靠。虽然mariam已经离世了,但是她的纯洁善良的信念一直存在laila的心中,给了她不合法的身份一个归属。

论真假家人:同样laila的两个子女在不同的父亲下的感受,rasheed对待aziza的态度极度恶劣,而tariq对待zailma却是相当好的,就从zailma睡觉咳嗽的时候,tariq是第一时间抱着他拍着他的背。而zailma从一开始讨厌tariq从后面慢慢接受他,也能够侧面反映出亲人的感情不是只有血缘那一层关系,有时候没有血缘的人会比家人更加亲近。

论家的归属感:不论在哪里,哪里是安逸的,对于家乡的思念每个人都是一样,当laila得知阿富汗要重建时,第一时间觉得返乡,第一时间决定要重建自己家园。《追风筝的人》阿米拉的父亲在离开kabul的时候也放了一点故乡的土在怀表里面,临死前也要吻一下这片土地。这就是一种归属感,埋在人的心底无法动摇。

论幸福感,现在我们一直在攀比每个人的生活,也许生活没有别人的美好就觉得自己不幸福,所以要努力买奢侈品炫耀自己的生活。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没有战乱,没有歧视,没有伤害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最后就以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做结尾吧。“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追悔莫及的幻想(lovewas a damagingmistake, and its accomplice, hope, a treacherous illusion)”

灿烂千阳心得体会篇6

我是先看完《追风筝的人》再看《灿烂千阳》的,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可以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助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可以谓之“博爱”。

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文明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己今后所面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

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品质。而现在,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和谐,是共存知道,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必须做的。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能照亮这片苦难的土地?能温暖这些冰冷彻骨的心?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都逐渐走出了那些深切的苦难之后,这些被我们遗忘或者根本就不熟知的无法想象的苦难的时空,只能让我们记住两个字——感恩。

关于不可宽怒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哎是真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耳畔萦绕着安果曼的诗句: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我可以操出失去欣喜地鸣一段诗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立柳树,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