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电影观后感5篇

时间:2025-07-03 作者:Indulgence

观后感的表达让观众在欣赏作品后,能够与他人分享感受,形成更广泛的共鸣,观后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绘画或是音乐的形式,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理的电影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的电影观后感5篇

心理的电影观后感篇1

?浅蓝深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平凡的小区里,住着一群小朋友,其中有一个叫豆丁的男孩。他的滑轮技术很棒,这使他非常自信。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自称叫“大王”的胖男孩,以不容置疑的实力击败了豆丁,占据了整个篮球场,在强大的势力面前,豆丁最好的朋友──凯文背叛了他。从此,豆丁的情绪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后来,小豆丁明白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含义,以自己擅长的游泳战胜了“大王”,找回了自信。那个“大王”,不,应该是羌迪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让豆丁当“大王”,没想到豆丁却对大家说:“我们之间没有大王,大家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平等相待。”滑轮鞋终于又穿在了豆丁脚上,也穿在羌迪脚上,小区里又可以看见一群活泼可爱的滑轮少年……

在这部电影中,小豆丁的好朋友一一离开了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在豆丁眼里,渴望的是朋友,他曾多次“讨好”羌迪,却遭到羌迪的百般讥讽。豆丁虽然经历多次失败,但他仍然不放弃,直到最后战胜了羌迪,还做了朋友。

剧中,小豆丁的坚强是我震撼,虽然他一直生活在“大王”的压迫下,朋友的背叛下,可他不但没有畏缩,而且以惊人的毅力独自一人战胜了困难。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在失败后不气馁,不灰心、重拾自信的呢?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火车开动时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翻了,磷一碰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结果,列车长给了他一巴掌,把它打成了聋子。还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点烧伤了他的眼睛。爱迪生虽然经历多次失败,但他不被困难吓倒,最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所以,我们要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不代表没有成功的希望,只有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努力改正,胜利的光环才会在我们的头上闪耀。

电影《浅蓝深蓝》的主角是一个幼儿园学生,叫张力夫,小名小豆丁。他和他的伙伴们经常滑轮滑,他在其中滑得最快。

一天,小豆丁和伙伴们在玩轮滑,但是一个叫大王的小胖子骑着自行车随便撞人,叫他们不准轮滑。豆丁的伙伴们都怕他,就都跟他一齐骑自行车。豆丁见到他的伙伴如此胆小,叫他们胆小鬼,自己一个人走了。

豆丁的伙伴们明白自己错了,在幼儿园都要跟他学轮滑,可豆丁理都不理他们。那个大王还经常欺负豆丁,请豆丁到他的生日派对,让豆丁扮垃圾怪兽,豆丁很难过,伙伴们帮他,他还是不理。

之后,豆丁想通了,和伙伴们和好了,像以前一样。豆丁还要和大王比赛,证明豆丁比大王强。

比赛很简单,谁先从起点到达终点,谁就赢了。中间有两个关卡,第一:跟着路标走,走到第二个关卡。第二:游泳到终点。

比赛开始,豆丁撒腿就跑,但他的体力不如大王,被大王甩开一些距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们离终点也越来越近。大王先到第二个关卡,但他是旱鸭子,不知如何下水。过了一会儿,豆丁到了第二个关卡,他熟练地换好衣服,跳进游泳池,像海豹一样慢慢游向终点,大王在一旁看着干着急。最后,豆丁赢了,大王输得心服口服。

看了这部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很搞笑:我们能够把浅蓝看作是我们不懂事的时候,把深蓝看作我们懂事的时候,从不懂事到懂事,我们长大了。如果把浅蓝看作优点,把深蓝看作缺点的话,我们不能只看到“浅蓝”或只看到“深蓝”,应既看到“浅蓝”,又看到“深蓝”。

豆丁是电影《深蓝浅蓝》里的主人公,他有着强烈的同情心。本来他觉得自己是个战无不胜的孩子,在滑轮比赛中,豆丁滑得最快。没想到世界上还有霸道的一面。

虎头虎脑的“大王”骑着自行车闯入他们玩耍的阵地,到处撞人,豆丁为伙伴们愤愤不平。应对这样的场面,豆丁挺身而出保护大家。霸道的人总归霸道,仗着自己身强力壮,只许大家骑自行车。豆丁有满腔怒火,但无从发泄。

豆丁才不甘拜下风,但豆丁为此失去了许多好朋友。对了就不该退却,而就应坚持到底。

从此,豆丁就“离群索居”了,他最气的就应是大家对强大霸道者的忍气吞声,以及大王的霸道、无理。

大家支持豆丁,但不敢反抗大王。豆丁觉得自己没有好朋友了。他梦见自己的朋友小兰以前与他在沙滩上玩,踏着浅蓝色的海水跑到深蓝色。豆丁写了信给小兰,让她六一节来看他演滑轮。

豆丁试图反抗大王,双方怒目圆睁,最终豆丁还是被大王打倒在地,可豆丁还是不服,不以势力服别人。

妈妈对他说过:“人人都要平等。”

老师也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游泳的时候,豆丁扎进水里,成功地游到对岸,而大王却不会。他们和好了。

六一儿童节上,小兰观看着精彩的滑轮表演。

我们从幼儿园小朋友豆丁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部影片反映给我们深刻的道理。

?浅蓝深蓝》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豆丁,他原本十分自信。但有一天,他遇到了他人生中最严峻的一次挑战:小区新来了一个孩子,叫大王。大王以不容置疑的实力击败豆丁。从此,豆丁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朋友。

当我看到豆丁因为失去自信、跌入人生深谷,同时失去好朋友的时候,我真想与豆丁见面,诚恳地告诉豆丁:“豆丁,不要灰心,不能因一时挫折而对自己说‘不行’。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失败并不可怕,但失去自信,会使一个人失去更多。”我还会向豆丁介绍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我会告诉他,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曾试实验过一千多种灯丝,每一次的失败都没有让他气馁过。当人们嘲笑他时,他却自豪地说:“我没有失败。因为我发现了一千多种物质不适合作灯丝。”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勇气和自信啊!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认识到困难只是只“纸老虎”,我们要用自信去打败它。不要让美好的青春在一片“不行”声中蹉跎而去,等到醒悟时,双鬓已斑白。

豆丁与凯文比赛,豆丁输了,也没有朋友了。从此豆丁在幼儿园里一个人玩,受到同学的欺负。凯文觉得自己很强,便整天欺负豆定,还叫上了许多同学来欺负豆丁。豆丁不敢告诉老师、以及妈妈。

因为他知道妈妈和老师帮不了他什么,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其他同学。所以豆丁很勇敢,不会随地流泪。看到这,我觉得豆丁很坚强,是我的好榜样,再说他也只有五、六岁!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很脆弱的,需要妈妈的保护,而豆丁他……根本就不需要妈妈的呵护,而是他呵护妈妈。我的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我都十几岁了,还要妈妈保护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保护妈妈……所以豆丁是个好孩子。虽然脾气很倔强,和妈妈顶嘴,但是他很会保护自己的妈妈,不想自己的妈妈受到一点伤害!

有一次,凯文带着几帮同学在豆丁面前出现了。凯文张口闭口都在骂豆丁的妈妈。豆丁在忍无可忍之下,打了凯文一拳,叫凯文闭嘴。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批评凯文,反而骂豆丁。我觉得老师也太偏心了吧!应该公平才是最美好的吧!这样对弱小的豆丁也太不公平了吧!我十分气愤。

在豆丁最孤独的时候,没有人陪他的时候,体育老师告诉豆丁,世界上有这样一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使豆丁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同时也找回了朋友……

看完了《浅蓝深蓝》这部电影,我流泪了……因为豆丁是我生活道路上的最好榜样!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有自信,即使身边的人离你而去,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去克服所有困难。这样不仅自己越来越出色,而且朋友也多了。这样是最好的结局!只要记住这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会伴我永远……

星期五的下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同学们怀着愉快的情绪来到了家观看了《浅蓝深蓝》的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伙小朋友玩游戏的故事。以豆丁为主的一伙小朋友都在滑单排轮,但是有一天,一个骑自行车大王来到了滑单排轮的场地,在场地中一点儿也不懂规矩,横冲直撞,豆丁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冲上去一把抓住大王的自行车,大王停了下来,用那高傲的口气说道:“你凭什么拦住我!”“我就是不许你在那里乱骑!”“那我到要看看是谁能够在这滑!”“好!那我们就来比比!怎样样!”“来就来!谁怕你呦!裁判呢?”“我在这儿呢!”“预备!开始!”在滑的时候,豆丁不留意被石头给拌了一跤,最后大王取得了胜利,他就当了大王,他规定其他人以后不许在滑单排轮,只许骑自行车。从

那以后,豆丁就和大王结下了“深仇大恨”。许多天后,豆丁又一次跟大王比赛---争夺大王之位,比的是跑步、游泳,开始了,大王就以领先的优势把豆丁甩在了后面,最后还是豆丁赢了……“哦,豆丁赢了!豆丁赢了!”在小朋友的帮忙下,大王跟豆丁和好了,成为了好朋友!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电影为什么要以《浅蓝深蓝》为题目了:1、是因为幼儿园的名字叫浅蓝深蓝幼儿园。2、是因为小兰和豆丁他们之间的友谊从浅蓝到深蓝,感情日以加深,天长地久!

心理的电影观后感篇2

看了这部片子过后,有非常深的感触。这种感触伴随情节的进步而有所加大、有所加深。

第一,感触于威尔惊人的天才能力。他能解出哈佛高材生们解不出的数学题,他能做出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会的难点,他甚至能仅需三分钟就解出教授数年来攻克不下的疑难。他熟知各类书本,让哈佛的聪明小子自愧不如,让心理大夫愤然离开。他烧掉自己随便解出来的教授却解不出来的答案,打击教授的自信是他一个人树立自信的一种方法。他对于自己为何不参加国家情报局的情报工作的讲解独到而又有见地。那些所谓的正儿八经在天才眼里,只不过荒唐。

然后,感触于天才的孤独,天才都是孤独的,威尔也是。表面上一大堆朋友围在身边,热热闹闹;具备超人的能力又使他魔力四射,然而影片在这部分东西后面呈现出来的是威尔紧闭的心。世界惊呼于他的天才,大家却丝毫没看到他的内心。直到心理教授西恩用他优于威尔对真实生活经历的感受而开始捕获他的心灵时,威尔的心才开始慢慢打开。这个时候,我看到的是他的寂寞,无人可以真的知道真实的他,由于他逃避着自己。他孤独,对现实有我们的怎么看但期望安于现世,与朋友们喝酒、干活、说脏话。他觉得劳动是光荣的,尤其是体力劳动。威尔的所谓的自尊让他拒绝了爱情,天才居然没爱的勇气,他该是多么的孤僻,二十年来压抑着自己、隐藏着自己。他可以从书本、从哲人那里获得思想上的碰撞,但心灵却没对话。他一直孤独着。直至西恩引导他:“除非你一个人想说……”。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过后威尔终于开口了,心灵之门开始慢慢启封。

另外,还感触于这个心灵捕获的过程。没理论、没实验,只不过西恩与威尔真诚的谈话,谈话的时间过得愈加快。这一幕是这样感人,平常“冷血”的我深受感动,不觉间已流了泪。在我心里,那些煽情、做作、花大力气的剧情比不上这容易而深刻的一幕。

当威尔驾着朋友送的又丑又破的汽车朝女朋友所在的加州驶去,西恩接到威尔给他的信,他要去找一个女生!西恩笑了,大家也笑了,一个孤僻了二十年的心灵康复了,找到了自我。这样完美!

所谓生活,是由于心灵经历了生命过程。人之所以人,由于人有心灵。

心理的电影观后感篇3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要说自己一无是处。

记得大一刚进校班里的每位同学都写了份“职业生涯规划”,之后便草草了事,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以为美好就是当下。然而失落、郁闷、颓废却频繁不期而至。

一老友学习心理学,向我推荐电影《心灵捕手》,望我受益。前后看了有两遍。“what do you want ?”这句话经心理医生尚恩之口直接插入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的威尔内心,也同时问住了我。蓝博教授说威尔在糟蹋自己的天赋,而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天赋可以糟蹋,我不禁在想:我想要什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比如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和自己深爱的女子一起生活在乡下,拥有辆摩托车,承包几亩地种庄稼。但是现实却是两年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可悲的是连确切的就业岗位都不知道是什么。或许就像影片中心理医生尚恩所说的,“it’s not your fault ”。

威尔是个孤儿,但是他有一群亲密的朋友,尤其是查克。影片中的一个桥段给我的印象及其深刻,是查克对威尔发自肺腑的一段话:“我每天都开车来接你,然后我们一起上工,一起嬉闹。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乐时候是什么嘛?是我敲你大门的前十秒钟,因为我会告诉自己,也许你已经不在了,就这么走了。”在查克的眼里,威尔就像是一个手持百万奖券却没有胆量去兑现的人。查克说当他五十岁时可能还是在工地上做工,但是威尔不能这样,否则就是让他难堪。

友情有时候比爱情更加伟大,就像威尔和查克,已然上升到一种兄弟之情。在大学,交到几个知心朋友可能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的受益。所谓物以类聚,社会也一样。人处在一个大社会中,却只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小圈子里面,你必须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如此。

查克等到了威尔走的那天。那一刻,威尔家的门始终没有人开,查克欣慰的笑了,因为他知道威尔正向着他想要的新生活追逐。的确,威尔开着朋友组装的“汽车”在路上一直向前追,追他的爱情,追他的新生活……

影片结束了,但是留给我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查克的新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他在体制外该如何发挥他的天赋。我也不知道我的未来会不会甚至敢不敢按着我的内心深处的不为人知的想法来构建。

心理的电影观后感篇4

在《美丽心灵》这部影片中,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这是一个由真实的故事拍成的电影。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叫做纳什。纳什的行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极其古怪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语。纳什是一位非常天才的数学家,在天才如云的普林斯顿大学里面,特别在数学系里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他喜欢解决一些折磨人的数学问题。正因为他在数学方面有着独特和过人的理解,为他在数学方面的陈旧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天才式人物理应在世界论坛中一直闪闪发光,他所走的路应该是阳光大道而不是独木桥啊!可是,正因为他的独来独往,古怪,喜欢沉醉在自己的隐秘的世界里,有种与世隔绝,不理世事的性格,才造就了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到了精神分裂症,要不然凭他的博弈论早就站在了诺贝尔讲台上了。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她的妻子知道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依旧对他不离不弃,生活由原来的美满幸福一下子跌入了谷底,但是她从来都没有说过要放弃,更加没有离开他,面对纳什那种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的模样,是失望更是一种痛心。或许我们没有权利去埋怨上帝为什么造就一个天才出来,却无情地让他受到精神病的折磨,把这个人的一生都毁在心灵上,可知,一个人的性格,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仅仅是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更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家庭,让你身边的人为你担忧,为你难过。

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呢?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的帮助下,毫无畏惧,顽强抗争。很多人都知道,在现实中你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自己把你自己给锁了,只有你自己才给你钥匙。正好像中国古代的清朝时期,在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坚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是敌人的强大的外部设备可怕,还是自己国内人心涣乱可怕呢?无疑,一个不团结的国家最容易受人欺负。当年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竟然会被一个小日本欺负,东北广大地区被日本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死伤无数,正因为当时国内在搞内战啊,使敌人有机可乘。逃避现实,只会显示出你的懦弱和无能,只有勇敢地面对,你的毅力是可以提升的。可见,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正面客观地对待现实的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内部团结一致,与时俱进。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

心理的电影观后感篇5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天才的约翰·纳什在早年做出惊人的数学发现并开始享有国际声誉的时候,却被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然而,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顽强抗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看完电影《美丽心灵》后,我觉得很不解: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美丽心灵》?原名a beautiful mind中的mind不仅有“心灵”的意思,还可翻译为“头脑”,为什么取“心灵”而不用“头脑”呢?而电影又主要是说主人公的天才的头脑,似乎和“心灵之美”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想了很久,得到一个这样的理解:美丽的'心灵可以指纳什的妻子拥有一颗爱他的美丽心灵。在得知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症后,艾丽西亚始终对纳什不离不弃,她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正是受到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感动,纳什才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也才因此取得了辉煌成就。纳什在诺贝尔获奖的发言“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也很好地体现了妻子艾丽西亚的美丽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宝贵的亲情和爱意。

此外,我们也不难发现纳什同样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服药之后,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只会给家庭增加负担。于是,他停止了服药,并在别人的嘲笑和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与心理疾病做斗争。正是他那坚强的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了美化。

分析到这里,我越来越觉得取《美丽心灵》这个名字是很合适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表现主人公非凡智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歌颂人物的心灵。除了纳什的妻子,电影中还有很多人在纳什和疾病做斗争的时候给予了他宽容和接纳。他的老同学、同事以及他的学生,无一不以一颗宽广的心接纳了患有心理疾病的他。正是这种人间的温暖和关怀,使纳什能最终战胜疾病。

?美丽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和接纳的力量的伟大。一个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有着一颗颗美丽心灵的支撑,他就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