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激励我们在阅读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读后感的撰写是对书本知识的总结,更是对生活智慧的提炼,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对日战争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1
?货币战争》洋洋洒洒数十万字,说明了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一小撮国际银行家自拿破轮时代,操纵了世界一百多年历史,他们策划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他们操纵了1930年经济危机,洗劫全世界人民的财富等等。
三年前接触这本书,感觉是惊讶,这帮国际银行家,也太历害了,后面越是感觉不对劲的,这阴谋论的味道,也太浓了点,看完了书满脑袋都是问号,书中所描绘的故事,已经远远超出我理解范围之外。只能把这一撮银行家理解为上帝,这样的逻辑才能够成立。
书中所描述到,为了保证秘密与肥水不流外人田,整个家族采用的内部通婚的方式,好吧,俺承认比较八卦,这也行?出来的智商能够保证吗?不会真是电影上所描述的吸血鬼之类的吧。他们实行不实行计划生育啊?要是没有计划生育这一说,这一百年来,子子孙孙的,怎么地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了吧!书中形容罗斯柴尔德家族操控过去数百年全球政局时,断言该家族在1850年有60亿美元资金,以每年6%回报计算,该家族今天已有50万亿美元,但作者仅是以复息计算,并无实证佐证。按照该复息计算,货币战争推出翌年,该家族财富又增长了3万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该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40年后,该家族一年的财富增长更高达28万亿元,较美、日、中、德、法于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还要高,如此庞大的数量,可能吗?你说比尔盖瓷那样的有个几百亿已经是很很了不起了。
再来说说里面最大问题的美联储,书中说美联储是一间私人中央银行,但联储局的私人银行成员其实没有任何发言权,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名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这些人都是美国总统任命的,而且任命者不能与任何私人银行存在利益冲突。费雪(fischer)把中央银行独立性划分为目标的独立性与手段的独立性两个方面。
四种央行独立性模式:环保公益广告
美国模式,直接对国会负责,较强的独立性。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立的联邦储备系统行使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双重职能。美联储(fed)实际拥有不受国会约束的自由裁量权,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部门”,其制度设计的核心就是国家央行可以不受政府控制而独立存在;
英国模式,名义上隶属财政部,相对独立性。尽管法律上英格兰银行隶属于财政部,但实践中财政部一般尊重英格兰银行的决定,英格兰银行也主动寻求财政部支持而相互配合。1997年格兰银行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向第一种模式转化;
日本模式,隶属财政部,独立性较小。大藏大臣对日本银行享有业务指令权、监督命令权、官员任命权以及具体业务操作监督权,但是1998年4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修正《日本银行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实现向第一种模式转化;
中国模式,隶属于政府,与财政部并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个人认为,政府直接控制央行意味着政府随时可以滥发货币,通过通货膨胀去掠夺老百姓的财富,怎么地得让它有点独立性的。
?货币战争》又对金本位体系非常推崇,把黄金的地位无限拔高,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放弃金本位归结为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这也可以?不可否认,金本位货币体系确实有利于货币保持稳定,但其缺陷太大,弊大于利啊。黄金的产量有限,用有限的黄金来支撑规模惊人的货币发行量,那黄金的价格将会是一个高得如何离谱的价格?书中自己也写道:在金本位制下于1879~1896和1929~1933年之间爆发了极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萧条。
难道真是越离奇的观点就越能够让人云里雾里,失去思维能力。
个人认为货币战争的作者完全就是以阴谋论为幌子,有点像小时候家人怕我出去玩而吓唬小孩,外面有老虎有狼一样,通过对金融改革风险的无限扩大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某些利益集团维护权力的打手-但愿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2
我早就听说过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这本巨著《战争与和平》,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阅读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思绪万千,这本书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一切矛盾与变动。
本书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充分展现了1805~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国抗争到底的感人故事,法军入侵俄国境地,莫斯科大火,所有的俄国人民都很愤怒,他们为了法军不再侵略自己的国土,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所有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虽然不少人死于战场上,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的名誉,他们甘愿自己牺牲,从这里我体会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聪明的`拿破仑也拿俄军没有办法,俄军势不可挡,拿破仑只好带领着自己的军队,仓皇而逃。
这本书中的几位主人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安德烈公爵性格内向,意志坚定,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彼埃尔心直口快,他并没有被父亲的财产所迷惑,而是决定去参军;库图佐夫是个优秀的大帅,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女主人公娜塔莎是个情感丰富、热爱大自然的人。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和平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要让战争破坏我们的幸福,要让和谐笼罩着这个快乐的世界。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3
今天看完了《货币战争》,觉得很多情节讲得很荒唐,但是又觉得有理。金融方面的知识有限,只能根据逻辑常识来做一个分析,请大家指正。
这本书核心就是:应该政府来发放货币,而不是私人。但是美国人真的这么荒唐到了活生生把国家的命运放到私人银行家手上吗?这么多聪明人都不能看清楚这个圈套,还往里面套,直到把自己套死吗?银行家最终把美联储搞成了私人的,总应该有其法源合理性吧?我仔细分析了,觉得美联储还真应该是私人的,而不是政府的,下面讲讲我的看法和推理逻辑:
1、西方最核心的价值是:财产私有化!这个是所有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因为这个普世价值的认可,就造成了美联储私人化的必然合理性。
2、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国家也不能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的情况下把私人财产剥夺。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政府只是一个实体,和公民是平等的。公民当然不允许国家推出某种可以随便剥夺自己利益的法规。也就是说国家不能没有任何代价和抵押的情况下来发行货币。这张纸必须有某些实际的财产来支撑。
3、由于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美国政府成立的时候,他不像我们政府那样,美国政府是没有任何财产的',也没有任何土地。
4、有一个观念要更正,美国政府欠了多少多少钱,平均下来每个美国人欠了多少多少钱是错误的。政府就是政府欠钱,和我们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没有义务为政府还欠款。但是其实来讲如果政府欠钱太多了,自然要增加税收来补这个空子,或者要少投放造福于人民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确实损失的是我们。其实还是相当于我们每人都欠了钱。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如果自己发行货币,那就是发在没有任何凭据的基础上发空头支票,不符合普世价值。他必须用未来的税收抵押来发放货币,同时支付利息给借个他钱的人,这才合理。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4
非洲大陆的夜幕落下来了,我坐在房间里,眼睛不想再看电子屏幕,拿出kindle正思索着再读点什么好的时候,看到了首页显示《战争与和平》已经读完了。有些不敢相信,也有些怅然若失,一下子真的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好了。
想到自己当初下载这本小说,图的只是做一个了断。《战争与和平》,听名字就能感觉到这部小说的恢宏,而我一向缺乏理解与欣赏那些恢宏作品的格局。我总是更偏爱门罗这样的作家,简单得难以想象的语言,却把普通人的生活与困境刻画地无比真实,就像我总是担心在宏大的叙事里,每一个个体会不会就失去了鲜活,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何况那位作家还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巨匠的名字现在听起来是那么遥远又陌生,加上他沙俄的背景,我总觉得他的文字会像《钢铁是怎样炼成》似的,带着共产主义色彩。
可是这部小说的大名出现在太多的地方了:报刊列出的伟大小说排行榜上、文学在线课程上、别的作家的小说里。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形容它是伟大的、经典的、属于全人类的。好像如果没有读过它,就没有资格说自己喜欢文学一样。
大夸张了,真有这么好吗?一直借口先再读点别的我,终于懒得再拖延下去。把资源捣腾进kindle的那点时间里,我又看到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其中赫胥黎拜读的时候嘴里不停念叨着“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的这段把我逗笑了。至于吗?
刚打开书的时候我也曾被左下角长达50个小时的预计阅读时间震惊到,当时我几乎确信自己会半途而废。神奇的是,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对于战争与军事一窍不通甚至全无兴趣的我,竟然内心也一路和书里的主角们浮浮沉沉。真是庆幸。
读毕全篇,对这部小说的伟大才能有一种更深的认识,对这位作家也才能有更深的敬佩。他歌颂了一种伟大,也讽刺了另一种伟大。前一种伟大是人民的伟大,后一种伟大是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眼里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伟大,也正是我一直惧怕的那一种伟大。
正因为托尔斯泰内心装着从贵族到农奴上上下下各个阶层的众生,他才会坚定地支持前一种伟大,也正因他持着这样一种立场,他的小说背景与故事不论多么宏大,其中形形色色的每一个人物才未失作为人的个体的鲜活。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整个作品的基调,我想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最珍贵的品质所在。
令人叹服的除了这种珍贵的品质,还有他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这份才华是语言贫瘠的我完全无法形容的。我只能在每一次他对人物的刻画上,每一个巧妙又顺理成章的情节上,每一回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中感受到,并被这种才华深深地折服。
虽然自己的阅读水平并不能支撑自己进入足够深入的地步,但即使只停留在一个粗浅的层面上,我也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深刻洞察、温柔关怀。更重要的,我感受到一种单纯的阅读的快乐。快乐到我会和朋友说,我像追剧般地把一部伟大的经典小说糟蹋成了一本网络小说。
不过就算在追剧这个浅薄的阅读层次上,我也应该好好地感谢托翁,感谢他在一系列的大风大浪、生离死别和人类灾难的最后,给了读者一个童话般的幸福结局。这算不算他作为作家的温柔。只是在达到这温柔的尽头前,人们走过了太长的残忍的战争之路。
战争背后的原因总是错综复杂,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战争的过程常常也令处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感到面对这股强大的洪流,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无力阻挡,无法避免,只能被裹挟着向前。如今自己身处非洲,大多数工作之外的时间,只是呆在酒店的房间里闭门不出,曾经上外交口译时,老师做过好几个非洲国家的前大使,她总和我们说非洲是她走过的最美的大陆,然后我如今身在此处,却难有机会感受这片大陆的自然之美。从新闻上看,外面的局势越来越不太平,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安全感的地方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贵,感受到祖国和平繁荣的今天背后,是过去怎样带血的历史,和现在怎样巨大的付出。在民族声音浪潮越来越高昂的今天,我自豪的同时心里也暗暗地害怕,害怕真的狂热、真的开战、真的有人流血牺牲,那时会因此产生多少半死不活的母亲、支离破碎的家庭。可在当下这样的国际环境中,这样的趋势也是同样地那么无法阻挡、无可奈何。
他的书里写了那么多人的人生,我暗想这其中也有我的,至少在那些五光十色的角色身上,我偶尔看见自己生命里某段岁月的投射。对于人生意义的迷茫恐惧,被幸福拒之门外的伤心难过,以及身为异乡人的漂泊无根。遗憾的是,我共鸣的无非都是矫情又个人的那些烦恼,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勇猛、官场上一心为民的思虑、甚至大家庭中为全家幸福操心的那份无私与自我牺牲,我都没有。我还是一味沉陷于自己那窄小世界的得失之中。
没人因此责备我。托翁慈悲的雨露还是降下来,落在每个人的头上,也包括我的。回顾阅读小说这一路,心里经历的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绪,有揪心、有同情、有感叹、有不忍、有伤悲、有喜悦、有满足。这些情绪不止针对在战争中身不由己的书中人,或是因战争分崩离析的家庭,也针对我自己,有时甚至还针对整个国家、整个人类。诚然,中间的某些片段也唤起自己不好的回忆,仿佛伤口又被扯开,令我感觉到鲜明的痛楚。可最后,它还是选择治愈了我,就像世界历劫无数灾难后,上天的甘霖最终还是降落在这一片焦黑开裂的土地上,渗透进心灵干裂的缝隙之中,滋润了它们,愈合了它们,给心灵又加入了新的生命力,就像又给生命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还是那个托翁迷弟赫胥黎说过的话,他说“一个人读过《战争与和平》后,他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至少在我的身上,我觉得他说对了。所以即使自己文笔拙劣,也还是想把感想记录下来,分享给愿意倾听的人。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5
在读完《货币战争》这两部曲之后,我才明白到自己知识的片面性。姑且不论有人说《货币战争》是抄袭95年美国纪录片《the moneymonsters》,但有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这之前没人这样系统的把当中的因果联系展示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货币战争》这两部曲中,带给人们是更多的思考。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都来自于他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人又因为自己生活经历的有限性,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学习建立全面系统知识为基础价值体系,恐怕我们只是活在自己所认知的世界里,被现实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读这两本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个人的知识有限的、贫乏的,而且也有错误的认识。
究竟谁是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相对无知、缺乏创造性的大众,还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起主导作用的精英?对于我所认知的世界历史,或者说是我国历史来看,无疑是大众推动历史的进展,但看完这两本书之后,我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就是这样?就我个人认为,少数精英无疑在推动这个世界发展,因为在这少数精英的背后更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去主导着一个世界进展,它就是利益,它通过金钱来表现出来。我认为人与人是靠利益联系在一起,而社会,、国家就是这个利益联系的结合体,只要是人构建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话,这便可以去操纵,甚至去改变这个世界,而这背后的就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天量金钱去推动。在《货币战争》这两本书中向我们展现出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文中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动力就是人与人利益之间的博弈,而利益的最高的体现形式就是金钱,特别是在工业革命时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进程中更是如此。而金钱这一词就演绎了西方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矛盾。
或许有人认为《货币战争》这两部接近小说性质比较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一种对世界,对金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世界的发展是很复杂,而我们的认知是很片面的,我们应该怎么去适应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发展,要不假如有一天“剪羊毛”行动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6
20xx年末看完了这部百万余字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书中包罗万象,涉及的内容太多,包括历史、宗教、哲学、军事、社会经济、政治、外交各个方面,一时也说不完,所以仅就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历史和生命意义的探讨两个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看完这部书后的感想。
先说历史,书中主要写了俄国在十九世纪初的那一段历史,与拿破仑的两次战争是主要内容。作者在书中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对历史是由伟人创造这种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伟人只是历史的奴隶罢了,真正的历史,是由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创造的。如果把每一个人的意志和行为比作微分,那么历史就是对所有这些微分做积分,反映了人们的集体意志和行为。其实从古至今,人类从来都没有真正掌握过历史发展的规律,不然人类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战争和灾难了。
再说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书中有两位主人公,皮埃尔和安德烈。皮埃尔是俄国第一富豪的私生子,因为富豪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所以他死后就把所有的财产和爵位传给了皮埃尔。皮埃尔得到了巨额财富,马上就成了待嫁小姐们垂涎的对象,最终皮埃尔被美色和虚荣蒙蔽了双眼,娶了自己内心并不爱的俄国第一美女海伦做妻子。可以想到,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个性不合的俩人越走越远。海伦本就是社交界的宠儿,嫁给皮埃尔后在社交界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受欢迎。皮埃尔因为不幸的`婚姻感到痛苦,用奢靡放荡的生活来麻痹自己。后来他加入了共济会,企图用宗教来拯救自己的灵魂。他用他的巨额财产开展慈善事业,解放农奴,建立学校,但是这些对他内心的安慰并不多。直到第二次对拿破仑的战争,莫斯科沦陷,皮埃尔被法军俘虏,那段做俘虏的日子使皮埃尔改变很多,因为没有无休止的社交活动,皮埃尔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之前的生活进行反思。他觉得以前自己之所以不幸福,正是因为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在于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过剩只会带来不幸。后来拿破仑战争失败,皮埃尔获救,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受到了洗礼,完全换了一个人。对待别人不在像以前那样刻薄,而是充满爱意;对待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样摸不着头脑,而有了自己的主见。
安德烈生来就是俄国大贵族,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很有能力,是一个有为青年。他在第一次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受了重伤,被俘,大家都以为他殉国了,但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回到了俄国。回国后自己的妻子在生产后死亡,这使得安德烈心灰意冷,对自己的生活没了希望。在一次舞会中,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重逢,又燃起了他心中的爱情之火,他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对自己之前的生活态度感到可笑。俩人约定以一年为期限,如果心中都还爱恋着对方,就结婚。但是娜塔莎年少无知,受了纨绔子弟阿纳托利的拐骗,断绝了与安德烈的婚约,事后后悔不已。安德烈得知消息后,内心痛苦,在第二次对拿破仑战争中中弹,命在旦夕。莫斯科大火后,娜塔莎一家准备搬迁,接待的伤兵中居然有安德烈公爵,于是娜塔莎带着心中的愧疚,一路照顾安德烈。安德烈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能在死前接受自己心爱女人的照料,感到很欣慰。他并没有表现出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他在中弹的时候,就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爱人。人活着,就应该用心去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在死前内心充满了宁静,把死亡看做自己的归宿。安德烈的一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要是真的活明白了,死也就不算什么了。
以上就是看这部书的主要感想。其实看这本书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书真的很长,越往后看,觉得自己的收获越多,越能体会到那种阅读带来的愉悦,也就是加深自己对世界和内心认知的愉悦,收获的愉悦。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7
?战争与和平》不仅描写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它还唤起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唤起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这是任何专门描写和研究战争的论著代替不了的。而作为一部伟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任何学术论著代替不了的,因为它还是一部人们心灵的史诗,一部生命的史诗。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还看到了在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中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心灵,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渴望、痛苦、欢乐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洁的明月,因为她美得像神话,有大美之形,像天赐。
当安德烈公爵遭受丧妻之痛和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大梦一场,感觉受到了命运的欺骗和遗弃。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树:“唯独它不欲屈从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但他的难以言寓的绝望和痛苦敌不过少女的快乐。当饱经沧桑的安德烈到罗斯托夫家的庄园时,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声吸引的吗?少女娜塔莎是多么快乐啊!
娜塔莎用她那强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顽强的抵抗住了命运的挑战,忍受住了美的背后那巨大的担当;没有一遇苦痛,便忧怨、乞怜、颓伤,呈现败像,变成丑陋。在莫斯科即将沦陷之时,娜塔莎肯于舍弃家财,以救治、运送伤员为第一要务,谱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绝唱。
经历风雨屈辱、苦难煎熬之后,还能典雅迷人、唇齿留香,便是不朽。
书中总不乏悲惨而凄凉的场景,对于生活在那个战火连绵的时代的人,对死亡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刚毅而有英勇的安得烈就几次触摸到死亡的底线。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死亡之神,但他的死伟大而令人敬佩。死亡对与这本书中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并不遥远的,也许今天躲过了明天还会在来,若又躲过了明天,总有一天死亡也会临近。但他们面对死亡的做法却可以深深启发我,也许这本书中还有太多的启迪,但对于我来说这的确是启发我最深的。
论对日战争读后感篇8
读《战争与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读懂。
初读《战争与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托尔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战争与和平间穿梭,和谐的宴谈与混乱的战争场面交替呈现,整个故事却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托尔斯泰对高难度大场面的描绘似乎把握自如,无论是宴会,舞会,或是战争,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每每一读,总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简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现。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始终透出质朴之气却又与众不同,从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
再次细读《和平与战争》,渐渐地,我发现其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思想结晶所在。托尔斯泰一生始终在思索和探寻,环境的变迁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他的思想又一次经历着洗礼,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从于战争的现实。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即使面对战争,他的内心仍在关心那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关于精神与永恒的问题,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探索,借以他们的谈论来商讨。
作为思想家,托尔斯泰也矛盾与彷徨过,他的思想的逐渐成熟,也像《战争与和平》的小女孩,经历过几场所谓爱情后成了一位不修边幅却更成熟沉稳的母亲;随和善良、无贵族架子的皮埃尔,有私生子变成继承人,由不敢爱变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安德烈冷峻聪明,但欠缺宽容,在经历爱情失败后,他在战争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彻底的醒悟。
其实,思想的产生与提升,是需要磨练的。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却蔑视贵族的腐朽享乐,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意识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帮助农民等下层阶级,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家人也同他产生了隔阂。托尔斯泰不如意的经历,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关键,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学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