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后感推荐8篇

时间:2025-02-07 作者:Lonesome

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人物的分析,更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每篇读后感都是个人成长的见证,记录我们在阅读中的心路历程,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桃花扇读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桃花扇读后感推荐8篇

桃花扇读后感篇1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扇读后感篇2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所以,在他心中,渐渐构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可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我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可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虽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此刻是个和平的国家,可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此刻学校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扇读后感篇3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当然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不时入主华夏,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常规,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的破坏性是不容否认的。清廷在镇-压汉民族的抵抗势力时,用的也是残酷的高压手段。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针对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发”更是削弱汉族传统文化强势地位的奴役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来说,更增加了对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无怪乎晚清的革命党人口口声声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清廷覆没后的第一文化举措就是剪辫易服了。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之概,剧情到此,也才有雨收云歇之效。然后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的歌声中剧终。此出起于致祭之悲转于重会之喜,结于入道之幻灭,波澜奇崛而转换自然,把观众的所有的情绪归结到“回头皆幻景”中的幻灭中去,此不符历史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方能收束全剧。

桃花扇读后感篇4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搞笑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扇读后感篇5

桃花心木是什么?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桃花心木要靠自己长成大树,这就是它与别树的不同之处。 文章讲的是一位种树人,为了是桃花心木长成百年大树,运用了科学的办法但作者一开始不明白,当种树人说了“谜底”的时候,作者才恍然大悟,并悟出了做人的哲理 读了这篇文章,我在很地方含有感触:我对种树人的一番话有所感触:“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他这一席话,充分体现了他的观察细致,因此就了解了一些经验,使他种树种的更好。生活中也一样,一个人一件事干多了,就会产生许多经验,从而这件事就干得更好。 另一个就是我对“我”的一番理解深有感触:“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高的领悟能力,可以由树联想到人,揭出了借物喻人的谜底。 我羡慕很多能自立的人,可我做不到,中国的孩子们也都做不到。中国虽然有发展,但中国能比上美国吗?为什么,为什么比不上美国?因为中国,因为中国的少年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被家长管着,浪费了童年,浪费了这个大好时光,大家都听说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吧!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呢?因为那些穷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过独立的生活,根本没有半点依赖家长的心,他们就像桃花心木树苗一样,靠着自己找到它们必须拥有的水源,才能生活下去! 而现在每当孩子想帮家长做事时“去去去,学习去!”家长都是以这句话回答孩子,爱孩子,就应该让他(她)去锻炼,去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爱孩子,就应当让他(她)去面对困难,去战胜胜困难;爱孩子,就应该解开学习之锁,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爱孩子,就应当让他(她)不要虚度童年,外面的世界是美丽的,是精彩的;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到社会中分清是非,分清好坏,在社会站稳脚! 我认为我们只有脱离了父母的溺爱才能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同学们,你认为呢?

桃花扇读后感篇6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桃花心木》。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浇树没有规律,他总是在不确定的时间给桃花心木浇水。他发现有的桃花心木苗枯萎了,就重新拿来新苗补种,树苗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然后拼命扎根,渐渐长成百年大树的故事。

刚开始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感到十分奇怪。《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还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原来,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要告诉我们人和树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而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养成一颗依赖的心。这样一来,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一但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就更容易像有些桃花心木苗一样“枯萎”了——(束手无策)。

记得我以前总是别人帮我刷书包,我总是不自己动手刷,我也不会刷。今年,我又想让别人帮我刷,但别人太忙了,没有时间,我不得不自己刷了。我费力的刷着书包,心想:“我如果会刷书包该多好啊!”过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书包刷好。这件事不就证实了种树人说的道理吗?就像刷书包一样,刷书包就是一件确定的事,总是让别人帮我刷,一但别人不帮我刷,我就没有一点办法了。所以,人还是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得到锻炼,茁壮成长。

桃花扇读后感篇7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扇读后感篇8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