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关注细节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每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都是对书籍深刻思考的结晶,值得珍惜,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1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格列佛这3格字,一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我看完这本《格列佛游记》时,我再也不觉得这个人没什么了。
这本书第一站是小人国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确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动他们的整只海军舰队。大致说来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鸡鸭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复的提醒读者牢记这个比例。例如,小人国的国民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二个轮子的木架:但是主要的困难是怎样把作者抬到车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竖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们用带子捆—绑住作者的脖子、手、脚和身体;然后用像作者他们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绳索,一头缚在木柱顶端的滑轮上。九百条大汉一起动手拉这些绳索,不到三个钟头,就把他抬上了架车……一万五千匹高大的御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着我向京城进发……在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显的渺小委琐。而我们庞大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如果我们也能让全国人民的雄心衔接在一起的话,我想这会儿,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了。如果你不喜欢第一篇,你也可以看这篇,也可以两篇结合写一篇,但最好不要抄,自己写的'才是最好的!这也是布置作业的目的!本篇主人公格列佛家境贫困,辍学在家,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仍然不断学习。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接受了“羚羊号”船长的邀请,到了他的船上工作。刚开始很顺利,可是在途中却遇到了强烈的暴风,其他的船员都遇难了。格列佛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但他却不幸被小人国俘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哪?我真为格列佛捏了把汗。格列佛是一个不怕吃苦,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又是那么有毅力。可是每当我遇到困难总是不断地求助大人,要不就放弃。比起格列佛我真是感到惭愧。格列佛到小人国后,由于语言不通,他无法和人交流。所以他不明白小人国的居民和皇帝想要对他做什么。但是他的善良和通情达理很快博得了皇帝和居民的信任。格列佛为了得到自由,签订了小人国制定的一切条件,尽管那有些伤自尊。于是,格列佛自由了……
可见自由是多么重要啊!记得小时候曾经唱过一个儿歌,歌词有一句“贪图享受失自由”,看来是要使自己在不断磨砺中才能长大。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2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书中的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无不令人感到惊奇,世上真的会有这样奇妙的地方吗?如果有,那会在哪……
儿时也曾读过这本书,当时只是觉得有趣。那小人国里的人儿真的那么小吗?如果我能去到那,我是不是也成为大人了;那由马儿统治的国度,是真的存在吗?;格列佛的游记让年幼的我很是羡慕,觉得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个有趣的童话。而今日再读这本书,我特地去了解过了它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再阅一遍它的'内容,却品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讽刺的气息。
儿时的童话故事,似乎是换了个狰狞的面具。仿佛大梦初醒,我发现书里竟有这样的黑暗的一面——乱做实验的科学家,被独裁的君主统治的飞岛国百姓,小人国国王膨胀的野心……我不禁怀疑了:它真的,还是我记忆里面那美丽的童话吗?我努力的翻找着儿时阅读的痕迹,翻完了一本书,却一无所获。深吸了一口气合上书,要对它失望时。却看到了书面上大大的黑字《格列佛游记》,对啊,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本就是他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探索,坚持不懈的写照啊。我仿佛是从黑暗中找到了第一座灯塔,而渐渐的,光明的景象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格列佛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虽然遭遇太多太多的不幸,他却从未想过放弃航海冒险这一事业。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更是很多。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七旬老人,虽然眼已花,发已白。却仍然坚持做着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的工艺——制扇。尽管这个工艺不能为他带来什么财富,也不能让他出人头地。但他就这样一直的做下去了,在报道的最后,他遗憾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走了,这个手艺就没了”看到这,我潸然泪下。他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也是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精神吗?
在格列佛游记中,这种坚持的精神就是它的精髓所在。坚持,全书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它却最好的证明了这两个字。反观我的生活中,我很多时候是没有做到坚持的。就像平时在数学的练习上,在一会的思考后,没解出答案我就会对这道题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做不到。现在回想起来,可不是缺失了这种精神吗?如果我能做到有格列佛的一半的坚持,我的数学成绩也许就不会跌得那么厉害。可见这种精神,不是人们口中的:“我希望能做到”而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反倒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了。但是口上说着是很容易的,无非就是动动上下唇,吐出几句不会实现的承诺罢了。而我认为,应当用我的行动去履行了这个誓言之后,再来说,我能做到。
格列佛游记,真的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慨。我更要感谢它,给我点明了前路,让我明白,今后的路,应当怎么走。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格列佛游记》,时至今日,主人公格列佛漫长的16年航海生活仍令我记忆犹新,并且充满了好奇。《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约翰·斯威夫特的成名作。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书中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喜欢探险的人。第一次航海遇险后,他被俘虏了,被押送到小人国——利立浦特。那儿的人都称他为巨人山。可是没过多久,小人国养不起他了,他又来到了大人国,他只有当地人的十二分之一那么大,那儿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庞然大物。接着,他又来到了飞岛,整个一座岛都是飞行在空中的,在参观完当地的科学院之后,最后来到了慧骃国,那儿和他的祖国完全是颠倒的,慧骃国事马统治着人类。慧骃是马,人类在那有个难听的名字——野胡。在慧骃国里,野胡就是最低贱的动物,一切重体力活都是他们干。在那儿,慧骃觉得野胡是最没理智的动物,但格列佛在一次谈话中对他的马主人说:在我们的国度里,最有理智的就是野胡。他在一次海难中流落小岛,进入了小人国、巨人国、飞岛、慧骃国。在他与各国人交流时,对他们关于人类的古怪看法感到不解。随着游历许多国家,他渐渐发现各国的`人异口同声地对人类的好战、腐败等极其反感。后来,格列佛扪心自问:为什么人类要战争、撒谎、诈骗和残杀同类呢?
是啊,人类的确是最有理智的动物,但是有的人类借着这个条件非但不做好事,而且横行霸道,甚至于有些人还走上犯罪的道路。就跟主人公的马主人说的一样:人类有了理智就专干坏事,其实人类是最可耻的动物虽然这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是我觉得至少他说出了人类不好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内心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去探究慧骃和野胡的真实性,而是要知道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所在,他通过写这篇游记(尤其是最后一卷——慧骃国游记)旨在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罪恶。借鉴慧骃与野胡这种关系来表达他心中想要的那种生活——也就是推翻黑暗社会、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非常向往慧骃国,在那里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撒谎、欺骗,他们的国家非常和平。但愿我们人类也能像慧骃国那样,少一些罪恶,少一些虚假。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拥有一个祥和、文明的社会而努力吧!
约翰·斯威夫特借《格列佛游记》一书猛烈抨击了英国当时黑暗的社会,使很多人看清了社会的丑恶,并知道应该向哪个方向前进。
我喜欢此书,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向英国的黑暗统治开炮,而是用格列佛的遭遇间接讽刺了腐败的社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是非常精准的。包括现如今的社会,一直都没有逃离金钱、利益的怪圈。今天的社会还有许多类似事件发生。所以说,比较起科技的进步,我以为社会还是没大变,几乎与十六七世纪处于同一水平啊!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4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大大小小惊险而又趣味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梦想境地,在那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教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忙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理解。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无法想象:以往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忙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理解,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格列佛在慧骃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富有理性,公正而又诚实的马,供马驱使的耶胡却是一群丑陋龌龊、残酷好斗的畜类。耶胡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特别喜欢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还为了争夺石头,大打出手,甚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从耶胡的种种特性来看,当时的社会罪恶者诸如贪财好斗、酗酒荒淫。
作者所创造的耶胡无非是对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尚的集中讽刺。作者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他大谈人的天性,不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就是奢侈浪费、贪得无厌。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5
格列佛这名字,一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我看完这本《格列佛游记》时,我再也不觉得这个人没什么了。
这本书第一站是小人国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确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动他们的整只海军舰队。大致说来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鸡鸭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复的提醒读者牢记这个比例。例如,小人国的国民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二个轮子的木架:
但是主要的困难是怎样把作者抬到车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竖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们用带子捆绑住作者的脖子、手、脚和身体;然后用像作者他们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绳索,一头缚在木柱顶端的滑轮上。九百条大汉一起动手拉这些绳索,不到三个钟头,就把他抬上了架车……一万五千匹高大的御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着我向京城进发。
在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显的渺小委琐。而我们庞大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如果我们也能让全国人民的雄心衔接在一起的话,我想这会儿,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了。
而后,格列佛又来到了大人国,他与大人国国王的一段对话,不仅构成对英国的批评,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并使它们互为评议。《格列佛游记》的讽刺在揭示现状的同时,也构成对某些语言的模拟和挖苦。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缘故。
这个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说带向另一个层面的讽刺:即对人性的怀疑。两次尺度转换起了某种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国,这点就变的十分明确了——因为格列佛自己也变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几片小金币向那里的巨人讨好;他弄刀舞剑,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后宠爱的侏儒闹矛盾、斗心机。但他的讨好保护人的行动又实属迫不得已——因为他随时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伤害。
总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就是对一个国家的这种点评和讽刺,而让我喜欢。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6
一口气,我读完了《格列佛游记》。这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本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读毕,收获颇丰。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里面的目录深深的吸引了我: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游记,慧马国游记,它们好像具有无穷的引力,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迫不及待的往下翻阅。
该书主要讲了一名航海医生格列佛的冒险事迹,在每一次中格列佛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第一次是乘“羚羊号”商船航海时,遇到了巨大的风浪,船被礁石撞碎了。第二天醒来时,格列佛发现自己竟到了另一个国度。这里的人都是小矮子,一开始在这他受到了很好的招待,格列佛也一直在研究、查询这个国家的战争、宗教、法律、学术、动植物……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并为了能在这个国度中生存下去,他还学会了这个国家的语言。但由于朝廷中一些奸臣的谗言让国王对格列佛起了疑心,格列佛知道国王对自己已无信任便偷偷的离开了。
第二次是在1702年6月20日,格列佛乘着“冒险号”商船,前往苏拉特。但在航海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大风暴,虽然他们成功的渡过了这次危机,但也彻底的偏离了正常的航道。在整修时,格列佛被丢在了一个小岛上,与上次相反,这次他所流落的岛是巨人们所居住的岛。在一上岛时,他被一个农民发现了,居住在农民的家里,可是农民对他很不好,只知道利用他来赚钱,让他没日没夜的表演节目供那里的人们玩乐。最后,他被国王知道了,便被送到了宫中,当做玩偶,国王外出旅行时总会把他带上,他们也时常谈论各自国家的军事、政治、文化。可没过多久,格列佛就厌倦了在巨人岛的生活,想要回到英国。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被老鹰带上了天空,遇到了他们国度的人,并顺利的回到了英国。
第四次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悲催的的格列佛又不得不登上了“好望号”商船,不幸的是在途中船又被劫持了,而这次则被丢下了商船,划着小皮艇不知过了多久他才遇到了陆地,上岸后,他被一所会飞的城市发现了,它就是飞岛国,格列佛通过绳子爬上去后被邀请觐见了国王,在国王的盛却邀请下格列佛在那住了一段时日。在这期间他逐渐学会了飞岛国的文字,能与飞岛国的居民正常交流,并且他还参观了科学院,看了很多各种各样奇怪的研究。之后他还去了拉格纳格岛的马尔多纳达城市……最后他还是想办法搭船,顺利回到了英国,与妻儿团聚了。
最后一次他是在种种磨难下到了慧马岛,那里的生活很和平,没有谎言,居民与居民之间相互信任,以至于格列佛被迫回来后并不适应并厌恶当下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很大的感受。通过这本书作者反映了对英国社会形态的厌恶,对其社会制度做了辛辣的讽刺,同时我也明白了要珍惜当下繁荣的社会,好好学习!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7
暑假里,我读了好几本文学作品,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西游记》……其中,我最喜爱的一本是《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可谓是用心良苦,花了多少精力在这本书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每一次打开《格列佛游记》的目录,许多有趣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小人国、大人国……一看便知道十分有趣。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
格列佛坐的是一艘名叫“冒险号”的船再次出海,有惊喜的来到了另一个国家,这里的居民在格列夫的心总是如此的高大,这些居民犹如铁塔,这就是“大人国”,这里虽然没有一种完全的文明体系,但民族诚实,处于一种自然状态。
格列佛喜爱航海生活,第一次去航海是一艘叫“羚羊号”的远方太平洋的船上,后来穿在途中触礁沉没,格列佛侥幸逃生,走到了一个叫小人国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只有六英寸,只相当于我们人类的二分之一。这里的国主、大臣和居民们十分的贪婪、残忍,而且野心很大,与邻国之间战火很多,个个明争暗斗。
格列夫自从来到了小人国,由于他的老实本分,没有给小人国带来危险与灾难。小人国的百姓与国王渐渐认可了这个大巨人。逐渐的格列夫在小人国获得了各处的通行证,可以在大街上来去自如。格列夫帮利力浦国打败不来夫斯加帝国,并且为利力浦国的到了好几艘战艇,使利力浦国的国王非常高兴,封了格列夫一个官职,使格列夫有了一个谋生之道。但在朝廷中有着奸邪之臣处处谋害格列夫,是因为格列夫的一个朝廷朋友提前告诉格列夫,才使格列夫留下一条命。格列夫面对着朝廷的勾心斗角,无奈的逃去了不来夫斯加帝国,他在那儿很受欢迎,但格列夫再也不想呆在这样一个“小”地方。最终,他选择了离开小人国。
当我看到慧马国这一部分时,我深深的被慧马的诚实,不去骗别人这种精神而感染。慧马和慧马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它们的善良、智慧等,的是我希望我们这个世界能相慧马国这样美好。与此同时,我还认识耶胡这个动物。耶胡这个动物嫉妒心强,它贪婪。我想:我们做人不要像耶胡一样贪婪、嫉妒心强,要想慧马那样真诚而善良。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有很多不好现象。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等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就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从我做起……这都是我们能做到的。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篇8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外国名著——《格列佛游记》。那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立意深刻。它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完《格列佛游记》后对我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格列佛作为一位探险家,为人类、祖国而自豪。他与奇怪的矮人和巨人打交道,开始时,他认为他们的主张和看法很好笑,可经过一段时间,他开始困惑:为什么我们人类要进行战争、互相残杀呢?这也是大部分人想问的问题。和平,一个多么让人渴望的字眼,从古至今,战争毁灭了多少美丽的家园,多少鲜活的生命啊!
第一部分的第一章是全卷的高潮部分,多出用了反语,对比的手法也很常见,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了英国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对英国的侵略战争进行了讽刺。第八章也基本是故事的尾声,主要写了格列佛如何离开巨人国回到家中,以及巨人国的经历给他造成的影响。文中对格列佛在箱子掉入大海后的心理描写相当的好。为后面做了铺垫,让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后面格列佛出海遇到了海盗,被扔进大海后漂流到了一个荒岛,并在那里遇到飞岛国的经历,以及在飞岛国的所见所闻。幽默的语言表现了飞岛国上的人们的无知等的不良品质,他们只对政治有兴趣。政治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全篇的结尾 ,格列佛谎称自己是荷兰人,和荷兰人一起来到了日本。
就已近代的中国来说,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对抗……多少好汉牺牲于此,一百多年来,中国几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南京大屠杀,多少鲜血染红了祖国大地;多少活生生的生命断送与此;北京城北黑烟笼罩,滚滚黑烟上方,上帝在哭泣!
把目光转向世界,美国总是爱用拳头四处乱挥,自9。11事件后,美国动用了大量军力攻击阿富汗,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本·拉登。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痛不欲生。连出门都要问真主阿拉:敢问路在何方?
难道所有的人都是亡命之徒么?你说不?可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去争夺别人的领地。而自己却不知,这样会使一个子孙满堂、幸福美满的家庭失去往日的生机。如果家家都如此,那还称得上是国么?这证实了一句话:家不兴不成国,国不幸家何存。男子汉穿上军装,扛起冰凉的步枪,用那血组成的子弹,以牙还牙。如果家人听到他们在战场上的噩耗,该有多难过。这些由谁来偿还?你?我?他?不!是战争,是欲望,是永远抹不去的痛苦啊!战争,你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忍,又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哀。家破人亡是你的笑料,妻离子散是你的娱乐、还有那孩子们在战火中纯洁的哭声,勾画出了一个个破碎的心灵。
有一首诗说得好:
战争多像沙漠的脸
说变就变
和平成了水中月镜中影
你就在生死之间……
这本书告诉了我不好的欲望就是魔鬼,如果人们都能把它拋在脑后的话,世界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