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大家应该写读后感来加深印象,写读后感可以让人感受到书籍带来的启发和感悟,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抄作文读后感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抄作文读后感篇1
在传播学开学第一届课,老师就给我们倾情推荐了这一本书,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一览它的风采(加上我本人也比较懒,还有很多事情做),直到最近,才缓缓的去图书馆接到了这本书。没有仔细阅读(在这里愧对老师),但快速的全文阅读了一遍,感觉收获很多。
起初我对于作者艾力的印象还停留在奇葩说选手这个标签上,直到后来才慢慢的了解到他其他的身份:北大的著名学子,公认的学霸,新东方的老师,超级演说家,最近他又有了新的标签,那就是酷爱英语早起的领头人,以及新一代的作家。
而他的第一本书,就是我现在看的这本《你一年的8760小时》。
这本书,在开头,俞敏洪就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俞敏洪给他的评论是: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背景,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学会聚焦,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足以看出即使是辞退他两次老板的俞敏洪,对这本书,也是满心的期待,更不用说蔡康永、陈鲁豫、黄磊、大冰激赏推荐,李咏、杨澜、蔡康永、高晓松、林志颖、乐嘉、陈鲁豫、 王小丫等纷纷点赞支持。
还没看进去,我其实是认为这本书大致是鸡汤类的或者是时间管理类的书籍。这类书实在太多了,我相信老师也看过太多鸡汤类的书籍。但这本书又有什么理由值得老师给我们推荐呢?
当我认真看完整本书之后,它改变了我之前对这本书的偏见。我被艾力的努力和拼搏给折服了。毕业于北大名校,新东方最年轻的演讲师,参加过全国无数次的演讲。单凭毕业名校这一点,我想他就已经可以找一份高薪又舒服的工作了。但是他没有,他在26岁的年纪里,从新东方两万老师里脱引而出,成为集团里最年轻的演讲师、培训师,网上制作酷艾英语的视频,教大家英语赢得了点击量5000万的成绩,他公益创办早起团,健身团,读书团,这本书就是写下他这一路的经历和故事的。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如此繁多且困难的事。但艾力做到了。他对于时间的苛刻,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在整本书里,虽然也有鸡汤,但艾力本人的亲身经历和时间管理方法绝对比鸡汤要多得多。他写了很多他自己独创的时间管理和英语学习方法。例如他独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影响上亿人,公益创办早起团,健身团,读书团。他在自己创办的活动和方法中,他都每天身体力行的执行着。虽然他曾被新东方两次辞退,但是他的老板(俞敏洪)还是很不吝啬的给他这本书写了一篇很长的推荐序。我想他的起起伏伏,却终究踏上了成功这条路的秘诀应该是,他一直在总结和修正自己的得失,不管鲜花掌声还是低谷,他追求的不仅仅是成功,更是一种成长。正如他回答俞敏洪关于对精英的认识的时候,他说,做超出生命本身长度的事
我还喜欢他说的几句话,这是他在文中着重标记的:
1.人是为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瞬间而活。
2.爱好是人生的调味剂而不是主菜。
3.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远离那些吃掉我妈生命的怪兽。
4.任何看似无意义,目的性没那么强的事在将来看都是有意思的。
5.此心安处是吾乡
6.成功=方向*方法*努力 方向要是选错了,那成功就是负的了!
其实我本人是不相信成功学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我相信走向成功的道路会基本一样。每一个失败者的理由大多数都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坚持不下来,不会利用时间。这本书,教会我怎么坚持做一件事,怎么激励自己过好每一天,还教会我怎么最大化的利用时间。
所以,从现在开始,从每天开始,打卡吧。
抄作文读后感篇2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使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平时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的大海。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又如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亿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我常常告诫自己,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类似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直对照着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抄作文读后感篇3
假期我看完了《白雪公主》这本书。
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从前有位善良、可爱的白雪公主曾经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大城堡里,可是她的后母十分嫉妒她的美丽,千方百计的迫害她。纯洁、善良的白雪公主被赶出了家门,在大森林里她赢得了七个小矮人和动物们的友情,尽管大家对她很是关心和爱护,可是恶毒的皇后还是一次一次的用尽奸计,把白雪公主毒死了。朋友们伤心极了,王子、小矮人和动物们把对白雪公主的爱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唤醒了白雪公主,最终善良战胜了邪恶。
我抱着书一遍一遍的看,被白雪公主的善良感动着。当白雪公主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她的窗边叫卖,冷风和雪花吹着老人的衣服,尽管有可能是后母派来的坏人,可善良的白雪公主不能忍心看到老人受冻,还是打开了房门……。
皇后和白雪公主两个人物,一个冷酷无情,一个勤劳善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明白了一个简明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一个善恶分明、团结友爱、心灵善良的人。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从小养成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抄作文读后感篇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像弹钢琴那样,和谐地实施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我校的教育理念: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其实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化做出了注解。
做为一个教师,只有师生情感相通,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交流。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个别教育,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才叫因材施教。师生才能共同感受进步的幸福和享受知识的快乐。
反思: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备教案,读教参,仅仅考虑到大部分孩子的进度和水平,努力保持着教学的一致性。而那些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考虑到了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唯其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方才可以“游刃有余”。唯其如此,教师的职业生命方才能够永葆青春。
但怎样才能修练好谈话的艺术呢?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苏氏举了一个颇具经典意义的例子,借那位开课的历史教师之口,提出了“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对于所开之课的直接准备,只用15分钟;而对于这一节课,却又准备了一辈子——这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正突出了读书的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用一辈子的积淀来准备一节时间有限、内容明确的课,当然会驾轻就熟,厚积而薄发。
反思:1、读书提高内在素质。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
2、读书提高教学水平。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
总之,读书,对于一位热爱教育的老师来说,是如此的必不可少,“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他会自觉地捧起书本,用“学习”和“思考”来不断为自己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他会深深地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也会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阅读可以使我们逐渐提升教学素养和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提升自我的内涵和素质,进而提升谈话的艺术。
三、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霍姆林斯基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学习和反思!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抄作文读后感篇5
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感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但是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潜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职责心,是一种能够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潜力。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潜力,那么获得感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感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感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潜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到达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透过持续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搞笑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潜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职责心以及高于他人的潜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潜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感情中最大的潜力是什么,其实就像是弗洛姆所说,应当是给与,而不是获得,为了自己爱的人去付出,去带给她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给,才是感情中最完美的一种因素之一。
当然给的目的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给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出发的,那种人格成熟的给与,以后很多人想着,这种给与,时应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是对方也就应给与我什么,或者说是要给我以更多,但这种或许不叫感情,而是一种很幼稚的生意罢了。真正的感情的给与是一种,因为“我”富有活力,我能够是一座大山,让你登到山顶,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个多么的光明和完美,去感受这山峰是多么的清爽,透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力量。透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这种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请你喝了一杯饮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觉得到,他是对我好的,于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时候,我也邀请他喝一杯,我们是朋友。这种友爱,可能便是因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动唤起类另一方“给”的行为,不是报答,而是真心期望对方也能够好好的,能够和我一样的开开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饮料能够喝,这种单纯的行为,或许也是爱的一种表达。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感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思考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思考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但实际状况中,总会有那种“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禁也笑出来的”状况,原因并不是说什么我被这种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为他的这种小儿感到开心,而感到幸福,期望他多笑一笑,“快乐这么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与他分享着这个世界上的欢乐与忧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感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完美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感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向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感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所以,当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感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期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下感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感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感情的好处。这一段出现的时候,我在想许多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到底时遇上了对的人,没有抓住机会,还是在不正确的场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错的人,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会被人们不停地讨论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给予,去付出,因为你会真的感觉到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