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6-12 作者:Fallinlove

在写读后感中,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籍中所传递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写读后感可以让读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作品中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修身》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修身》读后感5篇

《修身》读后感篇1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来说很重要。

"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的"通行证"》: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因为他毕业了,所以就出来找工作。他去了很多家招聘人的公司去面试,每家公司对他的`学历都很满意,但是他有两次"逃票"记录,所以才放弃了这为人才。谎言再美丽,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看上去是区区一件小事,却毁了他的大好前途。

"遵纪守法"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有什么好处。例如>: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名囚犯,不以权谋私,贪脏枉法,更不会以"包大人"的名义而对囚犯滥用私刑。他对亲人也是公平公正,决不偏私。从而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在这个单元里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以权谋私,总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纪守法,从而还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赏。这本书很有益,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要好好的品读,好好领会里边更多的人生道理,让我的人生更加精采—更有意义。

《修身》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老师给了我一本书,叫《廉洁修身》。当我仔仔细细地看完这本书时,它让我爱不释手,我想牢牢记在我的脑海里。

我觉得这本书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我觉得诚实做人,言而有信,勤劳修身,宽厚待人和明辨是非我都做到了,可是其它方面呢?我认为还没做到。特别是认真负责和自律自省这两个方面,我觉得我很差。

每一个人都要有责任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认真学习,自觉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完成班级、学校交给的任务,是我们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可是,我这几点总是做不到。在家的时候,我觉得妈妈做家务活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我插手;到了学校,老师、学校交给我的任务,我总是随便做做,不会用心做。我觉得我们小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行了。但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后,我努力地改正了过来:当我有空的时候帮妈妈做做家务,扫扫地,洗洗碗;用心把老师、学校交给我的任务认真完成。

在课堂上,我偶尔会开小差,玩玩文具,有时还心不在焉的。这是我不够自律自省。看了这本书后,我想了想,觉得自己很不应该,如果我把开小差的时间用在听课上,我学到的知识会更多。而开小差呢?不尊敬老师又不利己,真是太不应该了。老师无私、辛劳的教书,知识财富却给了我,我却没认真,没努力,我觉得我太对不起老师了。现在国家又免费给我们学习的`机会,学习不光是为国家争光,更主要的是为了我自己的美好前程铺路。

现在我对未来有了新的想法,我想长大以后也做老师,以前我没有理想,觉得读书用处也不是很大。现在的生活那么好,我已经感觉很幸福了。读了这本书后,才认识到我有很多地方都做错了。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学习,努力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长大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有好品德,人人都称赞的好公民。

每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志气理想这八点,那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这八点,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里!

《修身》读后感篇3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人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于人们正确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人们共同的以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在不断发扬光大的先进文化。一个国家的生存在、发展、壮大,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发展,成功,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

我国廉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贤哲所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特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邓小平、[被屏蔽词语]、[被屏蔽词语]等都一直十分重视廉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视公民的思想道貌岸然德建设,倡导廉洁奉公、爱国守法、勤俭自强,奉献为民,并上升为治党治国的方略。

廉洁修身——普遍话题与永恒追求

腐败是社会的沉重话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腐败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古代社会,专制政体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虽然某一国家的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可能相对廉洁,但总体说来滥用权力的现象几乎没有例外。英、法两国在近代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英国革命前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公开鬻卖爵位。法国革命前的专制君主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政治上均实行高度专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横征暴敛。路易十五甚至声称,自己一生己经赚够,“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王室的专制、腐败最终引发了大规模革命。中国历史上同样充斥着腐败行为。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开国之君生活上尚基本上能保持节俭,政治上比较清明,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但用不了多久,无节制的专制统治必然走向大规模的,卖官鬻爵、索取贿赂几乎成为历史的通例。有些朝代对也采取严厉的惩治,如《大明律》对官吏贪污、等罪往往要处以凌晨、挑筋等刑,清朝将贪治吏作为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对多“赐令自尽”、也无法阻止贪污行为的普遍发生。

廉洁——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

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正因为廉洁与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廉政问题。各国对腐败的认识和治理都有一个过程,经过长期的认真治理,完善制度后,腐败现象就会减少,官员的廉洁程度就会提高。

修身——反腐败倡廉的主体诉求

“修身”一词最早出现在《墨子。非儒下》篇里:“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修身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所谓“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人具的道德目标,通过修身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成为道德的楷模。

好的制度如同阳光,它有助于依法反腐倡廉。善的美德如同阳光,它有助于以德反腐倡廉。

大学生如同早晨点的太阳。拥有光明的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担当未来的期待。前程,希望,期待是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的,是以奉献社会、完善自己为标志的。为了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孕育阳光心灵,建设阳光社会。

《修身》读后感篇4

?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本月学校给部分学生发了一本《廉洁教育读本》,同时也给教师每人发了一本,《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虽然这本书是小学版,但我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也有了很深的感悟。中华民族是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敬廉崇洁,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有“两袖清风、清政廉洁”的包公、今有“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等,好像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直认为“廉洁”只是一种“官德”,其实它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的美德。本书主要讲了“诚信、勤俭、益友、守纪、正气和理想”这五个方面的小故事,书中一个个令人感动和让人佩服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廉洁从教。

孟子认为“教者必以正”,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道德情操,因为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将会直接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用广博的学识,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立身传道,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更要做出表率。廉洁从教首先要为人师表。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廉洁从教还要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不被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所诱惑。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坚守这一阵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清平的.生活。 教师清正廉明是“育人”的品德基础,要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才能潜下心来育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廉洁从教,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修身》读后感篇5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