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情感和思考的方式,能够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荀子修身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1
利和义是兄弟俩,天天在一起玩耍,也经常打架。一般情况下,利都会把义打败。义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利天天大鱼大肉,我却有时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保障,以至于营养不足?义想去跟爸爸说理,看见爸爸正在和利吃山珍海味,走过去的时候被爸爸骂了回来,说不应该总欺负利。偶尔利不在的时候,爸爸会很交心的跟义聊天,义以为爸爸改变了,可是利一出现,爸爸马上就变了回去。利很会花言巧语,总是把爸爸逗得喜笑颜开。义憨厚老实,不讨喜欢。时间一天天过去,利和义都长大了,利的生活丰富多彩,抽烟、喝酒、打麻将、泡妞、跳舞、看录像。义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一天利吃了大亏,什么都没了,来找义帮忙一起报仇。义没有奚落利,也没有落井下石,没说帮,也没说不帮,先让利住了下来。义的生活太贫苦了,利非常不适应,可是又无处可去。每天面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想着以前的时光,终日叹气。
有一天,义给利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它一面剑刃是情,一面剑刃是利,它要打败一切挡在它路上的人。可是它太锋利了,击败敌人的时候,经常自己也很受伤,形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有一天,它碰见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胜利的诀窍在于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是凡事一定要动手才能解决。你太锋利了,别人看见你也会退避三舍。不会和你打交道,所以你要找一把剑鞘。剑鞘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一定要先听剑鞘的话,不要随意的伤人。
宝剑找了好久好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剑鞘,它伤心地回到它的出生地,发现它有一个孪生的哥哥就是一个剑鞘。哥哥说,我一直在等待着你回来。如果你想明白了,我们就一起闯天下。宝剑终于点了点头,从此兄弟合心。它们没有百战百胜,因为宝剑发现,有剑鞘在的时候都是不战而胜的,交战双方都是胜利者,因为大家都高兴。
利听完了若有所思,第二天问义,我要是选择和你一起闯天下,会不会变得很穷。义笑了笑问,什么是穷?百万富翁在亿万富翁的眼里是穷,亿万富翁在国君的眼里是穷,暴戾的国君在老百姓眼里是穷,你说的穷指的是什么?利突然领悟,跪谢。
结局是利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仅仅是财富变得更多,抽烟、喝酒、打麻将等恶习也都没有了。利最后对义说,以后我都听你的!
人的一生很奇怪,我们都在走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就是情和利组成的。我们不停的奔跑,就像老鼠跑滚圈一样。尽管你很努力,却还是徒劳无功。当你跑累了跑不动的时候,才发一直在你心底的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看明白的'时候,禁锢你的老鼠圈就突然不见了。真是应了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东西就是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2
读《廉洁修身》有感 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 “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 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不禁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年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爱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守法………..其中,最让日感动的是,诚实,守信。
因为是我觉得这三点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是我影响最深,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很渊博,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司马光想把马卖掉,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高价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说;一匹马卖多少是小事面对于说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是大,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是很中重要的。听了这句话年难得不兑司马光不五体投地吗?
我就会,司马光这诚实的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上我们都要有有这样一种品质。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还有一些人没有做到,此如,有时你错了,你不承认,读了这本书我也不会再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避免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会说谎了呢?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班里的说好说好了明天,………几个月最后,就不了了知,这难得不算严重的不受信吗?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要有信誉。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该具有的品质,做为一名优秀的好青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不能铺张浪费还要以节俭为自己,因为我们三消费者。
作为学习的我,以及将来踏上工作中,我们要以诚实,守信,节俭,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新时代的好青年!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4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义道德,一部《论语》,除了孔子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这个了。综观孔子的一生,他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学说,虽屡受挫折却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混乱动荡的春秋乱世,他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昭示着个人人格的伟大魅力。《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很好地践行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
在孔子身上,随地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君子风度、修己反省品质、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时的言辞等等,无不体现着社会的良知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其言其行向人们昭示:“仁者爱人”是人间正道,是做人的基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标准。所谓君子,必须能志道、据德、依仁,还要有义、有礼、有逊、有信,再学习一定的“六艺经传”。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词的份量极重,因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德的学说,其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谦谦君子,这样的社会才能有德有礼——人人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可见,修身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5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后,让我深受教育,更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到深刻的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在“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什么好处。例如:成功“通行证”,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要出来找工作了,便到各家招聘人的公司去。他去了很多家,每家公司的老板都对他的学历很满意,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看到这里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他学历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要放弃他呢?为了知道为什么,我便继续往下看。那是因为他有两次“逃票”的记录,所以多家公司才放弃他。这看上去只不过是区区一件小事,但却毁了他的大好前途。我更明白了这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遵纪守法”这一单元,它里面最令我感悟的是“铁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公平公正,绝不以包大人这个身份来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该打就打,该罚就罚。对亲人也不偏私,帮理不帮亲,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永远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赞赏。
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花朵,以权谋私,总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纪守法,从而还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赏。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6
怎样去除后天对心的蒙蔽?
首先我们要知道蒙蔽我们心的因素是哪些。简单说,蒙蔽“明德”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私欲,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前面谈到的念上三大病,贪欲、傲慢、歹猜,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的私欲,而上文讲的错误的理念、错误的思维方式,则基本都是社会对人的负面影响了。儒家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更重视去除人的私欲对心的蒙蔽,因此宋代以来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去除人欲、私欲,才能存养天理,也才能达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欲,蒙蔽人的美好素质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欲,就是获利之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绪和情感。所以俗话才讲,利令智昏、意乱情迷。智慧被蒙蔽主要是因为利,是利欲熏心,心意的混乱主要是为情所迷。
因为宋明大儒们往往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给后世留下一种误解,以为儒家不允许人追求物质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消除人的欲望。这种误解直到当下仍旧存在。我觉得,对这句口号中“灭人欲”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克制人的欲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经典《礼记》中所说的“欲不可纵”,不可以放纵欲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格言联璧》讲“贪如火,不遏将燎原;欲如水,不遏将滔天”。
正是因为利、欲是蒙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历来非常重视讨论应该如何对待义与利,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利之辨”。
实际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质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方法获得富贵,对孔子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不切实际,但如果是用符合义的方法获取富贵呢?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熊掌,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义,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认为,义与利任何一个都是无法消除的,就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也不可能让百姓抛弃欲和利,关键在于,不要让对利的追求妨碍到义。从修身的角度说,不放纵欲望,使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达到对心产生蒙蔽的程度,就符合“义”了。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关键是端正义而不是谋利,关键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认为:“仲舒说得不是。只怕不是义,是义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这句话代表着儒家义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将义与利、道与功对立起来就是不对的,实际上恰恰相反,遵循义才容易获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仅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永远在你的正前方,不论你怎样努力奔跑,永远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将追求道义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就在你的脚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将义放在前面、将利放在后面的人一定会获得荣耀,反过来,将利放在前面、将义放在后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纵欲望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心为物役”。比如说,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吧,对房子的欲望要加以控制,才不会使你的心受到蒙蔽。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够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大的房子才算够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就会永远觉得房子不够住,两室换三室,三室换错层,错层换越层,越层换别墅,放纵欲望就会永不知足,结果这一辈子就一直在为换更大的房子而奔波,显然他的心就被房子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对物质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为了不让对物质的追求蒙蔽自己的心、磨灭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质。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更大的错误了。放纵欲望、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错误、罪恶,是人生的灾难。物质利益在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将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要让其左右你的心。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简单的生活。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7
从《廉洁修身》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廉洁修身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突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己的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走出了校门,大学生就要真实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学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将不断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验,只有在大学阶段习惯廉洁修身,才能在社会的风浪中经受洗礼,并用强大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民主法制的建设,廉洁修身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与永恒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教育,重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不断培养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制度、纪律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廉洁修身,迫在眉睫!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4篇《荀子《修身》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