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6-09 作者:Mute

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读后感让我们更加综合地发展自己,365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

那条清澈纯粹毫无渣滓的河水,那听过之后一生都忘不了的船歌,那个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 ...这些全都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一道靓丽明媚的风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没有人能比沈从文更加了解湘西世界了,他用他朴实无华的文风,描绘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他不仅写出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与自发的抗争。让我们立体地了解到那时候湘西人的生活情景。

湘西人的生活节奏,和城市人完全不同。不着急,不烦躁,只做好眼前的事就好。船工们一边随意地骂几句野话一边熟练地驾船;看见龙舟比赛就兴奋地大叫起来的小孩子们;还有黄昏时分,从山坡上散开的米饭香味。这些好像只是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小事,然后平凡地度过一生。但在沈从文笔下里,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多情的水手和那个多情的妇人。从上帝的角度看来,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人拥有一段微不足道的感情,可在他两看来,这段感情也许用尽他们一生去爱的勇气。无论是那个水手,在与妇人离别之时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即使一旁的船手已经怒气冲冲地再叫骂了,而当沈从文送了几个大苹果时,他也依然忘不了那位妇人,转身跑上岸只为给她送两个苹果。而那位妇人,在与心上人分别之际也是十分不舍,即使这样也依然要面对残酷的事实,只好给予许多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思念。这样淳朴的感情,这样美好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情感,这也是他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湘西世界的一大原因。我们每天都在快节奏的过完每一天,回味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有趣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有可能我们只是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去打开心灵的眼睛吧,去发现身边的“湘西世界”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2

潺潺流水,不及在溪边读一本书;游戏的通关,不及在书中寻找那宝藏的钥匙;听一首流行歌曲,不及书页翻开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有如在墨香、文字中遨游。

翻开《湘行散记》,周围的一切仿佛就静了下来,留下的只有书中人物的话语与他们的动作。

牯子,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待“我”也是十分友好。十三年前,他为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女人掉进了水中,那时已经是冬天了,还下着雪,但他却没有半丝埋怨,而是打趣地说“这下完了”,一边笑着爬上了岸。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学学牯子的这种乐观呢?虽然在冬天里不小心落在了河里,但是笑着爬上了岸。面对挫折的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的,将自己碰到的挫折视为脚边的石子,绊倒了,那么就重新站起来,被磕破了,就笑着吹着伤口继续往前走,最终,你所被绊倒的石子、磕破后结痂的地方,都是你成功的见证,你无畏的证明。

在桃园的日子中,“我”看到了一片血迹,那是清党前后,有个姓唐的青年和其它40多名青年的血迹。姓唐的青年以党特派员资格率领了4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些青年上城请愿,不料碰了壁,还发生冲突,守城兵将这些青年和特派员杀死,其余农民看情形不对便逃之夭夭。后来,那些士兵用刺刀把特派员钉在城门木板示众,三天之后,连同其他牺牲者一起抛进了清流里。

抗战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唐特派员那样为祖国捐躯,江姐为了不泄露组织的机密,宁愿承受敌人的折磨,也不愿为了活命泄露关于组织的一切活动,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祖国。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没有了战争,却也有很多英雄们:有为了救护他人生命,而冲入火海的消防员叔叔;有为了捉拿犯罪凶手的警察叔叔和肖缉毒警叔叔。他们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不是的。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救了无数个生命,为了我们有更好而安定的生活。他们视国家与人民为第一,奋斗在最前线。

合上书,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我的脑海里演绎:外表粗犷,内心却很柔弱的屠夫、助人为乐的祖送。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但在我眼里,他们不仅浸透了沈从文先生深沉,真挚的情感,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3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技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技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父母做的,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的事情,都有他的意义存在啊。

感情会褪色,会变质,而只有记忆不会变,多年以后,对他变感情不是你的错,而不认识他就是你的错。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4

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病重而返乡湘西,《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正是取材于此段旅程。沈先生在本书中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富含神秘的湘西画卷,其间的风情令人动容。而比那景致更值得细细品味的是沈从文对故乡的情怀,这份情透过了纸上的文字跨越数十载,切实地渗入了我们心底。对于作者而言,“故乡”两字绝不只有单一的调调,而是富含各种意味。或许坐在书前的你想起这个词时,也会有五味杂陈萦绕过心头。

双目静观故乡变

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重返旧地的沈先生面对的是那个混杂着各种熟悉和陌生画面的湘西。十年前但凡有撒野的机会绝不放过的友人,如今已规规矩矩地成了一个大旅馆的老板;却还同自己如往日那般“牯子(公牛)老弟”、“牯子大哥”地相互打诨称呼,依旧大谈字画,大说野话。时过境迁,这片乡土繁华稍逝,如今再也没有什么热闹的节日能让水手们像旧时那般兴奋地划上一天龙船,直至看船者散尽、月光镀银河面为止;但江水间的各色船夫们依然以老带新,起早摸黑地辛勤劳作,如同旧日那样下水上滩二话不说。

该如何面对心间最熟悉的陌生土地呢?各人不尽相同,而沈先生选择了静静地沉浸于其间,收起了自己的一切评论,怀着敬畏之情注视着眼前行进的身影,聆听那一个个鲜活的传说。在沈从文看来,自己作为一名离乡多年的读书人,所有的评价都是那么的渺小。这片土地上的种种,正是生命在各色外界条件包围下凸现出的必然,这些人活着的庄严是一名读书人毫不明白的。这是一份对家乡最高的敬意,非大肆宣扬赞其美,非大放厥词责其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它、靠近它,满怀着第一次遇见时的那份初心来汲取其间的真意。

如数家珍自豪情

对自己故乡的'了如指掌一定会令人自豪满满。行文至《湘西》篇章,沈先生也按耐不住,自信地以一个土生土长本地人身份来展示出家乡的全貌,来对那些自视过高的外人的片面之词表示鄙夷。沈从文坚信,身于此、长于厮的人要比那些满腹经纶的远观者更明白此处生命的鲜活。单就江面上过往的船只来说,沈先生就能排出“大鳅鱼头”、“乌江子”、“洪江油船”、“白河船”、“广舶子”、“洞河船”、“麻阳船”、“桃源划子”、“铜仁船”等等特色名称,对各色船只的形象描绘也让我们相信沈从文一定能够将它们切实地画将下来。可以想象,在孩提时代,这些在江面上滑过的五光十色的船只给这些水岸边的孩子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一路上看着沈从文们成长,直至将它们送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被湘西抚养长大的沈先生骄傲地描绘了自己深谙的此间风情,不只是山水河川,普通至船夫矿工,稀奇如蛊婆男巫,一应俱全。当有人以“学者”自居,仅凭沈从文人的片言只语就管中窥豹,产生对于湘西的错误见解时,作为一名故乡赤子,沈先生惟有自豪地在笔尖倾泻出对那每一寸土地的深切感知,来全力捍卫自己家乡的尊严。时光流转不息,那份因为对故里了然于怀而生成的自豪之情,想必不仅留存于沈先生一人的心中吧。

爱人自成新归巢

生活的快车终究还是会继续向前奔行不止,那故乡也会渐渐化为旅途中曾经的一所驿站。及至《湘行书简》的部分,沈从文笔下漾出的又是另一种思乡之情。细细究来,沈先生的这些在旅途中同夫人张兆和的来往书信才是前两篇章书文的素材来源,它们是沈从文旅途中的心情最原始的重要写照。

在沈从文二十日左右的离家行程中,光收录于书中的信件就达三十多封。《今天只写两张》、《第三张。。。。。。》。。。。。。《第八张。。。。。。》,这是作者在行程某日中写下的几篇文章的标题,一眼就能明了沈从文的心已经飞向何处了。旅途中,沈先生常常一封信刚写完封口,还未等及上岸歇息时找寻寄发之处,马上又忍不住开始了第二封,最多一次居然积累了六封信件一同寄出,真不知夫人将作何感想。

就这样,当读者还沉浸在前两篇章那纯朴旷达的原野之风时,沈先生的笔触一下子又柔和了起来。在第一篇章《湘行散记》中,沈从文曾挥笔揶揄过一名因为同相好之人缠绵悱恻而误了开船时刻的船夫,而在此处同妻子的交流中,却又成了“这份生活真使我感动得很”。彼处的爽朗同此间的婉约并存,原来沈从文早已心念新的归巢、新的故乡。在沈先生心中,固然湘西人民那种原始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比起大都市中已然腐化的人心更令自己向往,但个人好恶还是敌不过连理之情。真的是哪里有己所爱之人,该处就是自己下一步的归宿。旧日的故所已然远去,但不用担心它“雁过无痕,落叶无声”,这期间的故事已然深烙在心间,铸成了现在的自己,在同爱人交流的只字片语之间,它都会不经意地蹦将出来。那触动心间最软弱之处的琐事也必定会加深这份新的羁绊。所以,不用沉湎于昨日,珍视当下,善待眼前至亲之人,今日生活的点滴也必将成为明日的故乡之情。或许沈先生也想把此间情谊传达给我们吧。

全书的三个篇章各表一枝,多层次立体地呈现出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诸多感触,看似主题不一、风格各异,但也许这才是血肉生息的人心的真实写照,合上书本细细品完让人颇多感触。倘使各位尚有兴致,还可换种方式,将各章中描述同日行程的部分单独提将出来并行阅读一番,更直面地体会那种五味交错的感觉。我想,这肯定又会另有一番滋味。

这才是家乡对人们真正的意味,从旧时、现在,直至将来都是如此。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5

我最初是在喜马拉雅听到这本书的,由于朗读者是位女声,加上那篇文章文笔比较细腻,让我误以为是位女作者写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沈从文的作品,因为以前看过《边城》,所以顿时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致。

还是先购买的电子版,不过看完之后决定再买一本纸质版的,因为觉得这本书日后还有再翻阅的价值,而想要圈阅或批注点什么的话,电子版就不如纸质版拥有这个乐趣了。

前面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书信我就不评论了,他们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索,我这里重点想谈的是对于散文的几点看法。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一是因为作者文笔比较有趣味,读起来比较轻快,作为消遣来说,比较不会发闷。二是籍此可以了解湘西的民风民俗,那个时代、那些个普通人物的生活质朴而又真实,让这本书成为最真实的.记忆。最重要的是作者怀有一颗平和、尊重、敬畏的心,这才是本书最大的闪光点!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炫艺,也不仅仅是为了直抒自己胸臆,而只是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这个大千世界的真实感悟并分享给大家。所以作为一名艺术家首先自己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感情一定要真诚,其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动别人。

?湘行散记》书中描述的如画风景,让我看了都想要跟随作者的足迹去一一探寻,那淳朴的市井生活、好听的橹歌,让我也想去好好领略一回。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再卑微也努力生存着的生命让人感动。原来每个生命都生而不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敬重!

无论身处何种险境,永远勇敢面对,无论身处何种黑暗,永远心怀希望!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日子、懂得感恩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知足常乐,用爱拥抱世界,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也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吗?生命无常,活着不易,人生百年,还有什么是不能看开的呢?

亘古的时间长河,多少生命轮回其中,沧桑岁月,不同的人物在相同的场景演绎着相似的生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或许无力改变些什么,却可以好好铭记他们同时深深反思自我。

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作者比较接地气,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作品流露的思想悲悯而不颓废,处处透露出对这方山水和淳朴生活的真正热爱。我惊讶于作者在这个年纪怎能如此通透,心里不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好奇起来。

我原以为沈从文只是一介书生,后来才得知他小学毕业15岁就从过军,童年过早的见识了太多的杀戮,所以早早的就体会了生命的无常。早熟早慧的他不认命,19岁就独自北漂去了京城,从此在那里开启了自己另一番精彩人生。很多时候作品源于生活,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生性坚韧而又淡然的人,其人生本就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