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读后感,我们要善于捕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主角成长和变化的思考和评价,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勇气读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勇气读后感篇1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
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
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117)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153)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
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勇气读后感篇2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勇气读后感篇3
读了《勇气》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不管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勇气。这本书教会了我勇气。因为勇气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勇气可以战胜一切。
每个人都有勇气,勇气使我现在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了,勇气使我成长了,现在我很喜欢勇气这个词语。
勇气读后感篇4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勇气读后感篇5
昨天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还没看完就匆匆写了一些心得。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有些小激动——阿德勒的观点太颠覆我们传统认识,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今天心情平静下来,回复常态再去想这本书,我的几个软肋被戳中了。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说的再准确不过。“改变”这个词应该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个词。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想着“改变”。
我们想变得“多才多艺”,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找不到我想要的工作。
我们想变得更“能说会道”,不管是谈客户、人际交往还是找对象,都是用得上吧。
我们想变得“自律”,想做什么的时候,马上就可以进入状态,而且百分百的投入,效率高,收获多……
翻一下我们想“改变”的清单还真不少。然而,第二天还是跟往常一样,照吃照玩,依然的失落、焦虑、无奈、受挫……所以,我们必须得承认“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不确定
改变意味着否定,虽不是全盘自我否定,也要进行部分否定。
况且改变不等同于成功,这应该是我们不愿改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或借口。
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当要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听从内心,由心而定。
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当我们习惯了目前的生活,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进入一种未知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恐惧或抵触。
手,硬币,黄金,金币,孩子,小孩,二,货币,交换,购买,支付,支付,改变,男孩,持有货币,朗,雷,巴努蒂
如果改变后的生活能够预知,畏惧、抵触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很多人想要改变,但迟迟没踏出第一步,或者半途而废。
或内心看不到希望、或缺乏自信,更有部分人是有太多的因素羁绊。那我们到底要不要改变?
改变的源动力
首先你得明白你是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想改变,还是自己真想改变。
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状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
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就很难不被社会风气所影响。
比如对比、攀比。在聚会的时候,当某个同学混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而你还在为房为车奋斗的时候,此刻你的内心难道不会略过一丝自卑?当这位同学在高谈阔论的时候,或许你只能默默夹菜。
如果是因为对比,就没必要“改变”。即使你做出些成绩,还是会对自己不满意,因为还有人比你更好。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即使你成功了,你也感觉不到快乐。因为你只是别人想法的一个工具,那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自己想改变,你要做好改变后带来“风险”的心理准备。阿德勒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10岁以下另当别论),不管是好的坏的,幸运的不幸的,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说明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自己千万次选择的结果,然后你现在又要打破它?然后,还要看你做怎么样的改变?
如果是180度大转弯的改变,比如由内向变外向,由严重自卑变成非常自信……这种转变像伤筋动骨的手术,必定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改变从心出发
张萌萌姐曾说过,跟随她的人都是一群想要改变的人。想改变的初衷都是美好的,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只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管敢不敢改变,都无可厚非。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活得快乐就好。想要活得自由,有时“需要被别人讨厌”。
世界可以极其简单,只要你愿意。对于未来的困惑,人生不都是在兜兜转转,起起落落中前行。有句歌词是这么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宁可轰轰烈烈,也不做一个悲观者;宁可跌倒一千次一万次,也要向着我的目标而去。
这就是我,一个想要改变的人。
勇气读后感篇6
今天,我学习了《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生命中必须要有勇气,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呆在家里,觉得百般无聊,于是就跑到隔壁邻居家找好朋友小红玩了,回家时,趁别人不注意,就偷偷地摘了几个杨桃溜回家,美滋滋地边看电视边吃。突然,我听到了敲门声,原来小红妈妈问我是否看到是谁摘了她家的杨桃,我连忙说:“不知道,可能是小红吧!”说完就赶紧关上了门,心里扑嗵扑嗵的,怎么办呢?我心里矛盾极了,妈妈常教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可是,如果被别人知道是我偷摘的,多没面了呀!别人都会讥笑我。后来,再也不敢去小红家找她玩了,甚至遇见她的家人,我都没有勇气面对,低着头,躲得远远的.。
我反复地读《花的勇气》这句话:“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我的生命就是缺少了这种令自己怦然一震的勇气。立刻想起了自己犯的错误,我鼓起勇气敲开小红家的门,真诚地向她的妈妈道歉。同时,我也得到被原谅。
我非常地高兴学习了《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它不但让我拥有了面对错误的勇气,还让我与小红又成为好朋友,一起玩了,从今以后,我要让勇气时刻鼓励着自己成长。
勇气读后感篇7
这部日记,关于死亡。关于爱情。关于修行。
是谁说过,活着是一种修行。其实,爱着也是一种修行。当然了,死亡更是一种修行。
随着阅读,没有心灵不被感动。为了那份爱情;为了两个彼此连接,无法分割的生命;为了超越爱情与生命的觉醒和修证。
随着生命的逝去,随着合上书本,随着无法抑制的悲叹与唏嘘,会有人在心底升起深深的渴望与希求,这样的爱过,这样的活过,这样的彼此支撑,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崔雅死了。但她是幸运的。因为肯让她有了救赎自己的机会。
肯经历了五年的辛苦、付出,服侍在一个癌症病人的身旁,过着在常人眼中难以想象、无法忍受的生活。但他是满足的,幸福的,感恩的。因为他认为:真正“得救”的人是他,因为服侍崔雅而“得救”。
他们的相遇,似乎没有特别的征兆。甚或双方都已对婚姻失去期待。但是,这场相遇也许早已注定,并在发生前不断积聚必要的条件,在无数次擦肩而过之后的这个转角。电光火石,一见钟情。
在此之前,我是不相信一见钟情的,固执而冷静的认为那最多是荷尔蒙的作用(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看到自己的心显现出僵硬粗糙而又十分潦草的纹理)。但是,现在知道,这样的一眼认定,在许多隐而不见的因缘里,注定是一种累世的寻找。
寻找必定缘于意义。但世事却难随人愿。
原本美丽,活泼,聪慧的崔雅,与高大、智慧、在当代有关神秘信仰及意识研究领域非常卓越而且只有三十六岁的肯。威尔伯会成就一段美丽的爱情童话。但是,死神却在婚礼前夕向他们挥手致意。崔雅被诊断患了乳癌。
面对,抗争,似乎别无选择。他们煎熬过五年的时间。这不同寻常的五年里,他们各有各的恐惧痛苦和折磨,也曾经互相伤害,怨恨,责难,像很多患者,很多家庭都在经历的一样。试图围歼他们的不只是疾病,还有情绪,人性,和残酷的现实(很多医生工作时大概会忘记他们面对的是人,是生病的、痛苦的、濒死的人)。
他们掉入过这些企图吞噬他们的陷阱。一度使婚姻走向解体的边缘。但是,智慧终究会引导人们到达彼岸。最终他们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
虽然癌症终而不治,虽然病者的身体饱受摧残,而心灵却能始终愉悦、安详,充满慈悲与温暖。
他们在生命中完成了修行,也在修行中升华了生命。
我们的科学系统一直认为死亡无法超越,但是,诸多事相显示,死亡绝非终点,那么超越死亡也成为活着的意义。
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把痛苦,疾病,死亡变成最好的导师。
勇气读后感篇8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被各种朋友疯狂安利但迟迟没有去阅读的一本书,终于在十一月第二周的读书打卡中,我选择去读它。
之所以让它静静地躺在我的kindle中很久也没有去宠幸,是因为总觉得书名或多或少都有着“心灵鸡汤”文章的嫌疑。当然,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分分钟被打脸。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会扭转很多思维困局的心理学佳作。
最近也在听乐嘉的性格心理学音频节目,大致可以判断自己为大部分红色和少部分绿色性格。而这少部分绿色性格也总是被我认为是自己性格中的诟病。比如,我会很在意别人的想法,做事情前甚至会先去考虑“如果我做了什么,他人会怎么看我”。如果不小心发生了争执,我一定会率先做出让步,在争吵之前就把火焰扑灭。从而导致二十年来我几乎没有怎么和除父母外的任何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以前我把这看作是有着“讨好型人格”的老好人,直到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我才惊觉,原来我这是过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表现。
书中对这种性格缺陷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课题分离”,即“谁将承担这个事情的后果这就是谁的课题。”这或许就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最为学术化的转译吧。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要有着会被他人讨厌的的勇气。人在世间走一遭,到头来的结局都是一抔黄土罢了。自己都不为自己活,没还会为你而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自闭”,尽管所有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想要拥有快乐的生活,我们就需要有能交心的朋友,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除了做到“课题分离”外,我们也要认清“共同体感觉”,即身边的人都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伙伴,我们不存在竞争关系。唯一的竞争只存在于“我”与“更好的我”之间的角逐。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高一时,我就太过于在意成绩排名,而总是自己闷头学习,与此同时也厌恶着那些比我成绩优异的同学,这种畸形的心理状态,导致我当时的成绩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丢丢,但更糟糕的是,我的心情格外抑郁。当然很幸运,由于骨子里是开朗阳光的本性,加上老爸老妈的开放式教育,再多的阴霾也让我在逐渐给自己“解绑”中消散了。高一的那段灰暗的自我封闭时光,无疑我是太局限于“高中我们班”这个很小的共同体中,如若让现在的我来回头看那段时光,甚至是当时我特别在意的期末排名,简直就像是宇宙中的一粒芝麻。
我们一生中会容身于很多共同体中,先是做到“自我接纳”,即承认缺陷并且清楚如何更完善自我,再看到把身边的人当成伙伴,做到“他者贡献”,即“能帮人处且帮人”。这样就能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着眼当下,再度剖析自我。我会发现我缺少实干精神。就比如说,面对时间规划,我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对于最终目标的'能否实现有着诸多的自我怀疑。甚至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对能否达到满意结果”的怀疑,而轻易地更改与放弃原计划。这种心理状态最直接的影响是,耽误了我很多时间,错过很多机遇。也让我不断丧失自信,往深里说当然就是没能畅快的活出自己。
正是如此,书中有些观点让我产生醍醐灌顶之感。哲人说“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是理解为点的连续”。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要去过多的在意结果。让此时此刻足够充实,把过程当成结果的运动。好比登山,我们要做到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的过程本身。并且在遭遇困难时,一定要“向前看”,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原因。
最后引用哲人精炼的语言来结束我的碎碎念吧。
哲人对青年说:“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