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吹教案6篇

时间:2024-05-29 作者:Surplus

优秀的教案是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经验,下面是365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风吹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风吹教案6篇

大风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背诵儿歌。

2、正确认读词语,学会本课生字“春、桃、吹、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四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儿歌。

难点:理解“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的句意。

教学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去找春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是呀!春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吹》。

二、初学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这首儿歌共有几节?(每节中间空一行)

3、借助拼音,学生自学儿歌。

4、师生共同评价。注意读准翘舌音“吹”

5、齐读儿歌——背诵儿歌。

三、指导朗读,练习说话。

1、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思考:春风除了吹绿柳树,还能吹绿什么?春风会吹黄什么?(指导朗读第一节)

3、春风会吹醒什么?为什么这里用“醒”?(指导朗读第二节)

4、指导朗读第四节。思考:春雨是怎么下的?应该怎样念这句话?(声音轻轻的)

5、为什么孩子们要快来种葵花?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招呼、急切地语气)

四、熟记词语。

五、春天你还看到哪些变化?你能自己编几句儿歌吗?

六、写字指导。

1、认一认生字。

2、观察田字格的位置。

3、指导书写。

大风吹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

2、体会拟声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初通文意,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法设想】

1、对比阅读教学法:联系朱自清的《春》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国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练习强化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体会与运用能力。

6、读写结合法:结合写作指导,通过课外练笔等形式,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宜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温故知新”法: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时,能够从横向纵向联系旧知识,感悟新知。

2、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在自学,快速阅读后能初通文意,自主、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3、研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积极讨论,学会分析、整理、归纳,养成研究性学习,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心理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音频、视频有利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迅速融入学生主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扫清心理隔阂。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4、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同学生的积极表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认同感。

5、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2、编印教材,设计有关练习。

3、布置学生准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4、教师尽量多了解学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师生互动:

教师配合媒体演唱《望春风》,感受春风轻柔、和煦的特色,放松学生紧张心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与学生融为一体,为本文学习创设一个有利情境,为下文对比阅读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比如第三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三、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背诵教材《春》第五段“春风图”。

明确:教材《春》中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充满爱抚。

四、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

明确:“春风”—— ①春天的风。如“春风送暖”。

②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春风满面”。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

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

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

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

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

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五、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北国之春》(片段),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

六、学生课堂快速阅读,查工具书,利用课文注解,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对难懂字句大胆质疑,发问。教师适当答疑,强调,总结。

七、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

八、师生讨论,对比朱自清《春》之“春风图”及本文写江南春风的句子,领略本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的特色。

九、德育渗透:

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宜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同学们应该人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子、段落,学生揣摩,朗读,品味。

十一、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拟声词,体会拟声词在听觉描写上的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设计: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十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十三、学生口头作文,注意观察,进行说话训练,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运用能力。

练习设计: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由媒体播放)

教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

十四、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十五、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请学生质疑、提问、讨论。

十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大风吹教案篇3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

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基础知识

1、我会拼读我会写

着重( ) 刮折( ) 嘎( )地一声 冰碴( ) 吹号( ) 冰砚( ) 乍( )暖还寒 粗犷( ) 冰溜( ) 褒贬( ) 飘拂( ) 塞外( )

2、解释词语我在行

乍暖还寒:

将息:

鼓苞:

褒贬:

二、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林斤澜,1923年生人,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后调到北京文联工作,专门从事剧本创作。一生有许多作品。如《春雷》《山里红》《林斤澜小说选》等。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

三、课文阅读指导

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

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辨证地看问题

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

3、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

4、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深入文本

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北国的'春风的热爱和歌颂吗?

2、读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江南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

3、齐读7、8、9、10段

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②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

③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4、第10、11段,作者为什么再次写到江南的春风?

小结:这篇文章,作者抓住江南春风的怡人轻柔和北国春风的豪迈粗犷,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对北方的春风先抑后扬,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歌颂了北国春风,表达了对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赞美之情。

大风吹教案篇4

课本分两节。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容浅显,用来再现春天特征的景物,为学生所熟知。教学这类儿童诗往往有两种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一种是易化之。教师以为没有什么讲头、练头,领学生读读、背背算是完事;一种是难化之。不从诗本身的内容出发,不从教学的要求出发,不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兜了许多圈,硬塞进许多东西,大讲特讲,结果并未抓到根本,收到实效。邵老师教学儿童诗往往独具匠心,本教学片断,即表现出实与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春、吹、绿、桃”,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

2、理解“春风、桃花”,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3、初步感受春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话:你知道一年有哪四季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激情:冬去春回,春风吹得大地逐渐变暖,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我们来听一听春姑娘的声音。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

1、投影出示欣赏:看着春天的画面,听着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吗?句式说话:“我看到了。”

2、是啊,春风一吹,大自然的确变了,揭示课题:春风吹

(1).拼读音节:chun春chui 吹(读准翘舌音)

(2).识记字形,请小老师说说识记的方法。

读课题:你能读出“柔缓”的语气吗?

三、朗读理解第一节:

投影出示:春风一吹,植物有什么变化?

结合画面,自学第一节,要求:

框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识记字形。

读读句子,想想句子写了什么。

指导学习生字: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春风一吹,景色怎么样?用美丽的'语调读一读。

师生对读:

师:春风吹,春风吹——

生: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尝试背诵:看投影指图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四、小结:

春天到了,植物还有哪些变化?

春风吹,_______________。

2,你想说:春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卡片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的写法。

老师范写。

学生练习。

六、选做作业:

编儿歌:

春风一吹,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吗?

大风吹教案篇5

目标:

1.会唱歌曲,感受秋风吹、树叶舞的意境。

2.能分辨音乐的快慢,并大胆地用动作表现。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准备:

每人一片秋叶。

过程:

1.教师朗诵歌词,引导幼儿进入意境。

幼儿与教师一起听伴奏朗诵歌词。

2.学唱歌曲并用动作表现。

幼儿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引导幼儿一边唱一边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树叶飞的情景。

3.分辨并表现音乐的快慢。

教师用钢琴弹奏出快慢不同的音乐,模拟风声,启发幼儿想像,两种风声有什么不一样,可以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示。

4.游戏:“秋风和小树叶”。

幼儿手持树叶,边唱歌边舞蹈,歌曲停时,教师用钢琴弹奏模拟风声:风声快而强时,幼儿快速地飘来飘去;风声慢而弱时,幼儿放慢动作;风声停,幼儿便停止动作不动。

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多种动作表现风吹树叶飞的情境。

建议:

风停时,引导幼儿保持不同的造型不动,教师可以提问:“小树叶,你飘到哪里?”幼儿自由回答:“我飘落在xxx。”

评价:

1.会用柔和优美的歌声唱歌。

2.想像并会用双手在头上、体侧、左右摆动,表现出多种树叶飘落的动作。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大风吹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秋叶飞舞飘落的情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能根据不同的信号,走跑交替做动作。

3、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二、重点与难点

1、了解风和树叶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信号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1、风姐姐头饰一个、铃鼓1个,道具扫帚1把。

2、幼儿事先观察过风吹小树和树叶的情景。

3、录音机、音乐磁带若干

四、设计思路

1、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走和跑的动作还分辨不清,在控制身体动作变化方向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此游戏的玩耍,既丰富了幼儿对于秋天季节的感受;对节奏变化的体验,又促进了幼儿运动素质特别是平衡能力的提高。

2、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应适当控制幼儿的活动量,小班幼儿不适宜跑得太多。

五、活动流程

扮演角色、活动身体—根据信号变化、调整身体动作—游戏结束、放松身体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秋天的树和树叶给风吹了以后的情景:树会摇晃,叶子会飘落下来

(2)念儿歌,模仿小树长大。

小孩:我是一棵小树苗,风一吹,雨一洒,慢慢慢慢长大了,变成一棵大树来。秋风吹来啰,秋风吹来啰。

2、根据信号变化,调整身体动作。

(1)根据教师的语言信号,变换身体动作。

教师扮风姐姐,说:“大风来了,幼儿边跑边做树叶飞舞样子,说:“刮小风了”,幼儿就慢慢地走说:“龙卷风来了”,幼儿就转动着跑;说:“风停下来了”,幼儿就下蹲想象做树叶飘落在地的各种动作。

(2)根据教师手中铃鼓的节奏变化,变换身体动作。

教师手中的'铃鼓摇得快,树叶就在大风中跑。铃鼓摇得慢,树叶就在小风中走,铃鼓啪得响,就代表风停了,小树叶不动了。

(3)根据教师手中扫帚方向的变化,幼儿变化身体的活动方向教师用扫帚把幼儿扮成的小树叶扫成一堆。教师不断变换扫的方向,幼儿须跟着扫帚的变换方向奔跑。

3、游戏结束,放松身体。

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捡落叶的游戏。

教师:“呀,大风一来,扫好的是把地上的树叶捡回家吧!”教师拍一下幼儿的头,扮“落叶”的幼儿就慢慢跟在教师后面,直到落叶捡完,全体幼儿一个跟着一个回教室。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做充分的准备的,不仅仅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重要是要让他们感兴趣,这样,孩子们才能跟着你的思路走。